3.2 强化习题详解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学习理论

答: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的心理机制的理论。实验心理学诞生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研究学习,提出不同的学习观点,形成众多流派。较有代表性的可分为四类:

联结派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即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强调尝试错误、外界环境因素以及外显的肌体反应。代表性理论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华生的习惯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等。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即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顿悟、知觉、理解等个体内部因素。代表性理论有考夫卡和苛勒等人的完形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等。

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对联结派与认知派的折衷。主张学习是通过认知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代表性理论有托尔曼的目的一认知说、加涅的累积学习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主张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潜能、情感、需要、意愿等在学习中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始,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以某种理论来解释所有学习现象是不现实的,试图以小型理论、学习模式等取而代之,并力图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到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中。将学习理论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2.学习的顿悟说

答:学习的顿悟说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与试误学习理论相对的学习理论。学习的顿悟说其基本观点是,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其经典实验是苛勒设计的黑猩猩取香蕉实验。完形派从实验过程中发现:动物的学习并非一种尝试错误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领悟,即顿悟。所谓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它是借助良好的观察,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或对提示达到目标的路径的情境知觉,即在头脑中构建一种问题解决的完形。顿悟学习表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分析、综合及联属等完形的组织过程。

3.配对联想学习

答:配对联想学习也称“对偶联合学习”、“成对联想学习”,是一种研究学习记忆的实验方法。该方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金斯1896年首创,用以研究材料的首位性、新近性、频率和生动性对记忆的影响,是对艾宾浩斯记忆实验方法的重要扩展。20世纪50年代后配对联想学习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学习速度、学习进程曲线及测定保持量。其基本方法是:将两个彼此间无明显意义联系的项目组成对偶项目,将这种对偶项目成对地呈现若干次后,呈现每对中的一个项目作为刺激,要求被试用另一个项目来反应,以正确反应的数量和学习的次数作为学习、记忆成绩的指标。在用若干对偶项目组成一个字表时,各对在每次呈现中的顺序应不同。该方法克服了提示法中每个项目既是前项的反应又是后一个反应的刺激的双重作用的弊端,进而避免了刺激作用与反应作用的混淆;缺点在于识记效果受刺激项目相似性的影响较大,若刺激项目间的相似度小,很可能难以回忆。

4.认知地图

答:认知地图是有机体基于过去经验基础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有关现场的类似地图的表征。最早见于托尔曼1948年《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一文。他针对当时流行的刺激一反应学习观,设计了许多迷津实验,论证了白鼠在迷津中并未习得一系列刺激与反应联结,而是通过脑对环境加工,形成认知地图,以示路线、通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们用地图表示地形、地物之间的关系一样。认知地图的形成是白鼠对整个迷津通道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中枢神经上形成一个关于整个迷津通道的完整模型。20多年后有人用猩猩进行实验,为托尔曼的观点找到有力的佐证。认知地图的提出在于强调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盲目地依赖尝试错误和强化而进行被动学习,而能够主动地对局部环境中的方向、距离、事件顺序等进行综合,形成一个表象。认知地图可指导动物的学习。人类在学习活动中也存在认知地图的形成过程。

5.系列学习

答:系列学习,也称序列学习,是指按事物顺序联系(如时间序列、空间序列、逻辑序列等)建立多重联结的过程,是言语学习的一种形式。如让被试学习和背诵一张以特定顺序编排的项目表。系列学习早期以联想主义为理论基础。心理学实验常以此作为研究人类学习和掌握事物序列关系的规律性的方法。实验时按一定速度和特定顺序呈现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一般是列有1O个左右项目的单子(单子的长度根据材料的难度及被试的特点而定)。要求被试预期将要呈现的下一个项目,或按顺序回忆所有项目。通过计算被试为达到一定标准所用的学习遍数,每次学习的正确回答项目数、错误次数以及学习时间等,分析学习规律。艾宾浩斯开创了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系列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先河。其研究发现,系列学习与记忆中会出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因此系列较长的材料两端相对易学且保持较好,中间的部分相对难学且保持较差,这种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6.学习的试误说

答:学习的试误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大量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桑代克根据其著名的饿猫学习逃出迷箱的实验得出结论: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典型的过程是:当动物遇到一个新情境时被某个动机所驱使,而盲目进行各种尝试,偶然获得成功,导致动机满足。经多次尝试,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多,最终在一定情境与一定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结。这种联结的形成过程是“全属盲目”的渐进过程。桑代克还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属于动机范畴。练习律,练习律有两种形式:一是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二是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他认为,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7.自由回忆学习

答:自由回忆学习是个体按自己选定的顺序、速度来背诵、回忆所识记内容的过程,是联想学习研究中重要的言语学习范式。记忆实验中常用自由回忆来测量保持量。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许多独立的项目,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如给出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要求被试记住。被试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能回忆出某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名称,就算某个项目学习成功。自由回忆的项目也可以人为编造,如选择一系列有关或无关的图片或词等,让被试记忆。通过自由回忆学习与记忆的研究发现,被试往往采用主观组织的策略来帮助学习和记忆。自由回忆学习适用于文字、图形及实物等内容,并存在系列位置效应。此外,学习者在回忆时并非完全随机、自由,相反是通过主观组织的,呈现出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如群集倾向。系列位置效应最早由鲍斯菲尔德发现。

8.图式

答:图式是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指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图式常用于说明复杂的知识组织,在表征不同类型知识时体现为不同的形式。图式的基本特征包括:由各种关系、槽和槽的值构成;这些关系有不同的形式,或是简单的关系(如“是……”、“打击”和“具有”等),或是复杂的因果关系(如“使……能”、“引起”等);槽内可填入其他概念或子图式,填入槽内的任何概念通常均须满足一定的约束;槽的“值”是填入槽内的各种特定概念;图式的槽可以是空的,或可填入某种假定的“缺省概念”,即图式的槽可具有缺省值;可用来表征许多特定情境下的一般性知识,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做出预测。

9.经典条件反射

答:经典条件反射也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无关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的过程。新的条件反射不仅可以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而且可以在旧的、已经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系统是动物和人的一切学习行为的基础。经典条件反射的著名实验是巴甫洛夫以狗为对象的实验。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他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狗的唾液分泌量通过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实验开始后,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10.操作条件反应

答:操作条件反应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的实验方法。斯金纳把动物和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自发性行为。前者如风吹导致眨眼,食物刺激味蕾引起唾液分泌。这类行为(或反应)是对特定刺激的应答,具有不随意性。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主要是研究这类行为。后者如婴儿喃喃自语,鸽子不停地啄地板。这类行为不是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而是机体自发产生的,但它们可以对环境施加影响并受意识控制,因此是操作行为。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采用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一种由动物进行操作活动的实验箱(通常称斯金纳箱),用来测定动物完成压杆或按键活动的特定反应。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动物的行为反应由条件刺激控制,受强化物的规定;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的行为反应是随机出现的,强化物的作用只不过是提高了能够得到强化的那种行为反应的出现率。

11.趋平化

答:趋平化是梅耶解释巴特利特实验时用的术语,指无规则的知觉痕迹在保持期间向一个更熟悉的标准的原有记忆痕迹还原,会遗忘许多细节的现象。

12.锐化

答:锐化是梅耶解释巴特利特实验时用的术语,指知觉对象的某个突出特征在保持期间变得更加突出和集中,强调这个突出的细节的现象。

13.情境性学习

答:情境性学习观不认为知识是个人的认知结构,而是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团体的创造。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学习原本就是社会性的,并体现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知识是否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社会团体的习俗,构成了该团体的知识;学习意味着变得更有能力参与那些实践和应用那些工具。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如,皮亚杰、布鲁纳等)强调,在一定情境下习得的知识并不局限于在该情境中应用,在一定的练习条件下,它们可以实现普遍迁移。在学校课堂内学习的东西可以运用于学校之外的现实生活。

14.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

答: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是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定律:效果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即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练习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经常对之进行练习和运用,则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练习的时间越近,联结保持的力量也越大(应用律)。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小越甚(失用律)。准备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某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不实现则会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15.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答: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加涅的在吸取行为派和认知派学习过程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认知心理学家利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有关概念,阐明人的认知过程及其适应行为,推动了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取得了迅速发展。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注意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是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

16.学习的认知建构理论

答:学习的认知建构理论是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解释认知学习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代表人物主要有布鲁纳、奥苏伯尔、维特罗克等。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有三个特点:可利用性,即遇到新的学习时,可以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点,这种同化点最好是上位包摄性范围大的概念或原理;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另外,许多持认知建构理论的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认知图式的形成。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前者适合用联想论来解释,后者适合用认知结构同化论来解释。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但因为新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或横向并列关系不同,具体的同化模式也不同。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原有概括性的上位知识易于同化新的下位知识。外部教学措施(如设计先行组织者)可以影响原有知识的性质,包括其可利用性、概括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

17.强化

答:强化是条件作用形成的关键变量,指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有机体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或实验程序。强化可以是对适当反应的物质奖励,也可以是某种痛苦的解除。巴甫洛夫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后被广泛使用。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在条件刺激出现的同时或延后给予非条件刺激;在操作条件作用实验中,在有机体自发反应的出现后给予的报酬或惩罚。在这两种强化中,前一类是强化引起反应,后一类则是在反应后给予强化。斯金纳把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称为强化物,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前者指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如食物、水等;后者指能减弱反应频率的刺激物,如对有机体有伤害的噪声、强光、电击等。强化物又分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前者亦称非条件刺激,是原始的、非习得性的,如食物、电击等;后者指一个原来是中性的、非强化的刺激,通过反复与一级强化物同时呈现而变成有效的强化刺激。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

18.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建构主义者提出的一系列学习观点的总称。建构主义学习观内部存在许多派别。它们对“知识是怎样建构的”、“世界是否可知”和“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等问题存在根本对立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观点是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社会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些观点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必然对课程设计带来重大影响。为了反映建构主义思想,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途径都要发生重要变化,如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体验,课程中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学生要多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能解释部分学习和教学现象,但难以解释技能的习得和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在指导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填空

1.条件反应的两大范型是(1)   、(2)  

【答案】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应

2.桑代克提出的效果律是  

【答案】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3.从后期的观点来看,桑代克早年所做的饿猫学会逃出迷笼实验,实为   条件反应学习实验,猫的行为不必用效果律解释,而是可以用   原理解释。

【答案】操作;强化

4.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中,“强化”指  

【答案】在条件刺激出现时或稍后呈现的无条件刺激

5.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应中,“强化”指  

【答案】在适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6.人类联想学习研究的三种基本范型是(1)   、(2)   、(3)  

【答案】系列学习;配对联想学习;自由回忆学习

7.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1)   、(2)   两大类。

【答案】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8.经验主义对人的认识的分析具有四个特点(1)   、(2)   、(3)   、(4)  

【答案】感觉主义;还原主义;联想主义;机械主义

9.在心理科学史上   第一次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了人类联想规律;   首次用动物作被试研究动物联想学习的规律。

【答案】艾宾浩斯;桑代克

10.沃尔福克区分的建构主义三个阵营是(1)   、(2)   、(3)  

【答案】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

11.不同建构主义观关于学习与知识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   、(2)   、(3)  

【答案】知识是怎样建构的;世界是否可知;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12.建构主义关于学习与教学的共同点是(1)   、(2)   、(3)   、(4)   、(5)  

【答案】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的协商和相互作用;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3.理性主义强调   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答案】先天的理性作用

14.欣茨曼将学习论流派分为   与和   两大阵营。

【答案】认知主义;行为主义

15.学习的S—R联结观强调学习是   的过程。与此相对的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  

【答案】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顿悟

16.托尔曼不赞成学习的   公式,把学习公式改成   公式。强调有机体内部的变化导致行为变化。

【答案】S—R;S—O—R

三、选择

1.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________相一致。

(1)动机原理  (2)强化原理  

(3)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 (4)成熟概念

【答案】(1)

【解析】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定律。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属于动机范畴。

2.桑代克后期把练习律看成效果律的附律的原因是________。

(1)练习只能为奖励提供机会 

(2)光有练习而无满意的效果不能导致学习的进步 

(3)多练习产生疲劳 

(4)缺乏正确指导的练习易形成错误习惯

【答案】(1)

【解析】桑代克效果律中导致满意后果和带来烦恼的行为也可看作是练习,练习能否增强联结,取决于练习的后果,这样,练习律的内容就可纳入到效果律中。

3.适合系列学习研究范型的例子是________。

(1)儿童背诗词   (2)记住中国各省份名称

(3)记电话号码   (4)记数学公式

【答案】(1)(3)(4)

【解析】系列学习要求被试根据材料呈现顺序回忆。背诗词、电话号码和数学公式必须记住顺序,记忆中国各省名称则不必拘泥于顺序。

4.适合自由回忆学习研究范型的例子是________。

(1)记住中国各省名与相应省会名   (2)记忆电话号码

(3)记忆外语单词  (4)记忆班级同学名字

【答案】(4)

【解析】记住省名和省会名属配对联想学习,记忆电话号码和外语单词属系列学习,记忆同学名字可不限顺序,属自由回忆学习。

5.外语单词语音和字形联系的识记最适宜于用早期学习研究中的________范型来解释。

(1)系列学习   (2)配对联想学习

(3)S-R学习 (4)自由回忆学习

【答案】(2)

【解析】单词音形联系涉及在两项学习材料间建立联系,也无顺序要求,不属于系列学习和自由回忆学习。S-R学习为行为主义学习方式,不涉及内在思想观念间的联系,故选(2)。

6.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中,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动物是________。

(1)人工饲养的黑猩猩   (2)所有野生的黑猩猩

(3)所有灵长类  (4)个别野生黑猩猩

【答案】(4)

【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的黑猩猩接棒实验证实了顿悟学习这一思想。后来有实验表明,只有在野外生活的黑猩猩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人工饲养的黑猩猩则不能解决此类问题。这说明,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先前从事类似活动的经验。

7.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________实验结果得出的。

(1)系列学习   (2)配对联想学习 

(3)自由回忆学习   (4)S-R学习

【答案】(1)

【解析】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研究材料,无意义音节由至少三个以上的字母组成,在回忆时又要求按顺序回忆,因而属于系列学习。

8.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属于________。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信息加工理论 

(3)皮亚杰理论  (4)激进建构主义观

【答案】(2)

【解析】坚持信息加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西蒙、安德森、E.D.加涅等,其主要观点是:学习结果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即知识的表征。知识以命题网络和产生式表征。

9.主张“知识是个人的建构,不存在共同的知识”属于________。

(1)社会建构主义观   (2)信息加工理论 

(3)激进建构主义观   (4)奥苏伯尔的理论

【答案】(3)

【解析】教材中的极端建构主义又叫激进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10.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属于________的观点。

(1)皮亚杰   (2)信息加工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社会建构主义

【答案】(4)

【解析】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学习原本就是社会性的,并体现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在此时此地是正确的东西,在彼时彼地可能成为谬误。情境性学习观不认为知识是个人的认知结构,而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社会团体的创造。

11.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________。

(1)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 

(2)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3)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答案】(3)

【解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应实验中,外部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不过两者在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安排上有所不同。前者,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出现,动物的反应在强化物出现之后。后者,动物先发出适当反应,然后强化物出现,强化物出现在动物的适当行为之后。

1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1)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2)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3)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或由学生发现    

(4)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是获得知识

【答案】(1)

【解析】奥苏伯尔是和布鲁纳同时代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四、研究与设计

通过分析影响学习论流派的各种哲学观点的合理成分与不足之处,论述不能以建构主义观作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唯一哲学基础的理由。

答:从心理学历史上看,影响学习论流派的哲学观点大致有两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前者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与感觉经验,在其影响下,心理学中出现了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派别,对动物的学习,人类的机械学习作了大量研究,但这种研究忽视了人与动物、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区别而带有很大局限性。

理性主义注重人的理性思考,注重人的先天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格式塔学派、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都受理性主义的强烈影响。这些学派对人类的高级学习作了深入研究,突出了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不同的地方。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哲学观点产生的心理学流派各有长处,但都不全面,难以对人类复杂的学习作出全面描述。学生在学校中,仍有一些基本技能、基本知识需要以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揭示的规律来学习,建构主义对这类学习是排斥和忽视的。

总之,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只能解释学生学校学习的一部分,不能解释全部,不能将其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唯一哲学基础。

五、判断

1.记忆电话号码是一种配对联想学习过程。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记忆电话号码不是配对联想学习,而是一种系列学习,又称序列学习。在序列学习时,呈现的刺激材料的顺序不变,要求被试将学习材料根据原来的顺序依次回忆出来。学习材料可以是一张词表,一系列数字、字母或无意义音节。艾宾浩斯开创了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系列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先河。在这一研究范型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系列学习与记忆中会出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因此系列较长的材料两端相对易学且保持较好,中间的部分相对难学且保持较差,这种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序列学习不同于配对联想学习。配对联想学习亦称“对偶联合学习”、“成对联想学习”,是研究学习记忆的实验方法。该方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金斯1896年首创,用以研究材料的首位性、新近性、频率和生动性对记忆的影响,是对艾宾浩斯记忆实验方法的重要扩展。经后人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配对联想学习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学习速度、学习进程曲线及测定保持量。

因此,认为记忆电话号码是一种配对联想学习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刺激替代是操作条件反应形式。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刺激替代不是操作条件反应,刺激替代中的行为时应答性行为。提出操作条件反应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操作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2)刺激替代是经典条件反射,即用条件刺激替代无条件刺激而与反应形成联系。而操作条件反应是反应替代,即某一反应逐渐与某一刺激形成联系,从而排斥其他反应与该刺激形成联系。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在反应之前出现,操作条件反应中强化在反应之后出现。

因此,认为刺激替代是操作条件反应形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在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提出操作条件反应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即强化物)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应答行为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一个完整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辨别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操作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

(2)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应和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应的实验中,外部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不过两者在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安排上有所不同。前者,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出现,动物的反应在强化物出现之后。后者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动物先发出适当反应,然后强化物出现,强化物出现在动物的适当行为之后,且并未引起反应。

因此,认为在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如下:

(1)两者都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桑代克的猫学习打开迷箱的实验中,猫通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识出一个开门设施(S),并做出正确的开门动作(R)。

斯金纳研究中饥饿的白鼠被置于斯金纳箱中,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至食槽中。在上述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

(2)在早期的学习研究者看来,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动机和强化。通过斯金纳的两类条件反应的划分,后人发现,桑代克使用了与条件反应学说不同的语言。实际上,他研究的动物学习也属于操作条件反应,完全可以用操作条件反应的原理和术语解释。

因此,认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实质上没有区别的观点是正确的。

5.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如下: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基本观点: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从而实现顿悟的过程。苛勒的黑猩猩接棒实验证实了这一思想。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基本观点: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应该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2)现代认知学习观

信息加工理论主要观点:学习过程包括感觉加工、短时记忆加工和长时记忆储存。新知识学习主要发生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强调信息在学习者内部的复述、编码、加工组织。

认知建构理论主要观点: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早期的认知学习观和现代认知学习观都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因此,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的观点是正确的。

6.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如下:

(1)早期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苛勒的黑猩猩接棒实验:笼外放有食物,食物与笼子之间放有木棒。对于简单的棒子问题,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获取食物,复杂的棒子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获取食物。实验证明了早期格式塔顿悟说的合理性。

(2)后来实验表明,只有在野外生活的黑猩猩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人工饲养的黑猩猩则不能解决此类问题。这说明,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先前从事类似活动的经验,但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并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

因此,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

7.尽管早期学习论有许多缺点,但其大部分结论可以用于解释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早期的学习理论由于自身的缺点,只能部分的用于解释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学习理论的两大阵营:

在学习结果的性质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的结果是行为(或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或内在能力);

在学习过程方面,行为主义(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外部奖励的作用,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

(2)由于早期学习论有许多缺点,逐渐被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思潮替代。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观点是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社会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些观点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因此,认为尽管早期学习论有许多缺点,但其大部分结论可以用于解释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

六、问答

1.举例说明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应的区别。

答:条件反应可分为两大范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最初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做了详细研究;二是操作条件反应,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应,由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并做了详尽研究。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应有明显的不同:

(1)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出现,动物的反应在强化物出现之后。例如,最初音叉声对于狗来说没有特定的意义,被称为中性刺激,它不能引起狗的特殊反应。当它经历若干次与食物配对呈现,食物不再出现,单独呈现音叉声,它能引起狗的特殊反应(分泌唾液)。这时可以说狗学会了对音叉声作出特殊反应。若反复呈现音叉声而不给予食物,狗的唾液分泌反应会逐渐消退。

(2)斯金纳把动物和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自发性行为。前者如风吹导致眨眼,食物刺激味蕾引起唾液分泌。这类行为(或反应)是对特定刺激的应答,具有不随意性。后者如婴儿喃喃自语,鸽子不停地啄地板。这类行为不是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而是机体自发产生的,但它们可以对环境施加影响并受意识控制,因此是操作行为。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应实验研究的是这类行为。

(3)经典条件反射是刺激替代,即用条件刺激替代无条件刺激而与反应形成联系。操作条件反应是反应替代,即某一反应逐渐与某一刺激形成联系,从而排斥其他反应与该刺激形成联系。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在反应之前出现,操作条件反应中强化在反应之后出现。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应实验中,外部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不过两者在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安排上有所不同。

2.为什么说桑代克所研究的尝试错误学习实质上是操作条件反应?

答:桑代克有关动物学习的经典实验先于条件反射研究两三年。桑代克做了许多动物学习实验,得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但后人发现其完全可以用操作条件反应的原理解释。

(1)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都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桑代克的猫学习打开迷箱的实验中,猫通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识出一个开门设施(S),并作出正确的开门动作(R)。即在相应的刺激(如金属绳)与反应(如拉动)之间形成巩固联系时,便产生了学习。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定律。

(2)斯金纳研究中饥饿的白鼠被置于斯金纳箱中,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至食槽中。桑代克的猫在笼中的行为是自发性的,碰到开关而逃出,是对其行为的强化。可见猫先作出行为而后受到了强化,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一致。

(3)在早期的学习研究者看来,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动机和强化。通过斯金纳的两类条件反应的划分,后人发现,桑代克使用了与条件反应学说不同的语言。实际上,他研究的动物学习也属于操作条件反应,完全可以用操作条件反应的原理和术语解释。所以说桑代克所研究的尝试错误学习实质上是操作条件反应。

3.简述学习的试误说与顿悟说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答:学习的试误说是联结学习理论中的一种,顿悟说是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种。

(1)试误说适用于解释机械学习,即问题解决者不具备相关的原有知识情况下的解决方式。桑代克依据其学习实验所得材料,创立的学习的联结一试误说。其主要理论要点包括如下三点: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所谓联结,桑代克认为同“结合”、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某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所谓情境,他认为不仅包括“脑部及其末梢器官以外的事态”,同时还包括他所谓的“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或活动等。所谓形成一定的联结,并不是说这种联结是个体在其生活学习中重新建立起来的。

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练习律、效果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主律)。

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2)顿悟说适用于解释理解性的问题,问题解决者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完形一顿悟说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其基本观点有两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3)试误说和顿悟说这两种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的解释,二者其实是统一的。他们的不合理之处也都在于将其理论解释泛化成普遍适用的理论。

4.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有何依据?

答:托尔曼的认知一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位置学习实验是其典型代表。

(1)位置学习实验

位置学习实验以在高架迷津中进行的迂回学习最为著名。该实验以白鼠为对象,研究其在高架迷津中的取食行为。高架迷津装置包括三条长短不同的通向食物箱的通路,并且最短的和次短的两条。实验分预备练习与正式实验两个阶段。在预备阶段,先让白鼠有机会走过迷津中的每一条通路,使其熟悉迷津的整个环境,并确定其自起点到达食物箱时对三条通路的偏好程度。预备实验结束以后,进行正式实验。据此,托尔曼认为白鼠是根据对迷津的认知地图而不是依照过去的习惯来行动的。

(2)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托尔曼创立了认知一目的说。其基本内容是: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5.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理论难于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应用?

答: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研究所得与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相差甚远,从中得出的规律也难以应用到学校中。

(1)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理论多是源于对动物的研究。例如,行为派桑代克的猫走迷笼实验,斯金纳的白鼠实验;认知派勒的黑猩猩实验,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的实验。只是将实验结果简单机械的从动物推演到有自由意识的人身上是不合理的。

(2)20世界60年代有些学习理论的研究结果很难实施。例如,单纯的实验室实验研究难以在具有变化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中应用;学习理论的高深而实施条件的不具备,如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由于结构教学的高要求,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很难实施。

6.早期学习理论行为派与认知派在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

答: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学习研究的早期,形成了两个明显对立的阵营,即行为派和认知派,并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观:

(1)关于学习的本质:行为派把学习简单地看作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形成,强调多次重复的练习和强化等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知派认为学习是头脑内部的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头脑中原有观念内容的相互作用。

(2)关于学习的过程:行为派认为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认知派认为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

(3)关于学习的条件:行为派认为影响学习的条件是强化的强度和频率。认知派认为影响学习的条件主要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原有概括性的上位知识容易同化新的下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