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根据迁移内容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负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同组迁移

【答案】C

【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2.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  )。

A.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

B.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

C.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

D.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

【答案】C

【解析】产生式迁移理论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3.在现代迁移理论中,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安德森

【答案】C

【解析】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发展而来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而言,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4.在早期的迁移理论中,提倡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的共同要素说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安德森

【答案】A

【解析】桑代克等人提出共同要素说,认为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5.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答案】A

【解析】形式训练迁移说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二、填空题

1.贾德的________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答案】经验类化

2.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是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感,减少________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答案】前摄

3.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________与________。

【答案】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4.在早期的迁移理论中,提倡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的共同要素说是________提倡的。

【答案】桑代克

5.官能心理学认为,心是由诸如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像、推断、判断等官能构成的,可以通过________增强这些官能。

【答案】训练

三、名词解释

1.负迁移

答: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的心理现象。例如,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的发音最初常常受到干扰;汉字学习中在一字多音、多义的情况下互相混淆,不能区分一字多音、多义的读法和用法;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相互平行这一定律;英文打字员学习俄文打字,因字盘的字母位置不同,学习时受英文字盘位置的干扰。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避免和消除负迁移的影响。

2.学习定势

答: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必要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消极的影响。

四、简答题

1.简述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学习迁移的发生会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共同要素说”表明:如果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相反,学习对象没有或缺少共同因素,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根据概括化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因为学习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习迁移即由此发生,只有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迁移作用,因此两种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也是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

(4)智力水平

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在同等条件下,每个人迁移的效果总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迁移还受到个人的智力水平这一主观条件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如桑代克)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5)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即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阻碍作用。

2.简述如何根据迁移的知识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答:根据迁移的知识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在具体操作上,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宏观方面

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

基本的知识、技能、态度等都具有适应面广、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等特点,作为主干教材,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用。在安排这些基本内容的教学顺序时,应该既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知识序,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及其可接受性,即学生的认知序。综合兼顾知识序与认知序,从整体上来科学、有效地安排教学程序。

(2)微观方面

在微观上,应合理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依据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顺序来沟通新旧经验、建构经验结构。在激发学习动机、引入新内容、揭示重点、难点、反馈等诸环节上都应精心设计,以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将所掌握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迁移。同时也要注意各堂课所教内容之间的衔接,沟通知识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的学习既能达到纲举目张,又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有关经验,避免惰性,建立合理的经验结构。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将前后知识加以沟通和融会贯通,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总之,教学程序的安排应体现迁移规律,应该把各门学科中的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内容的学习置于首要地位。

五、论述题

试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含义。

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即同化论)发展而来的一种迁移理论,其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含义分别如下: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其中,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如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定性则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适当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可利用的知识经验,则有助于学习迁移.

新学习任务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可分辨程度,也是影响学生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能清晰地分辨新学习任务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则新的意义很容易被原有意义所取代,从而表现出对新知识的遗忘。例如,在解代数应用题时,如果对先前学习过的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有比较清晰的模式,那么在解类似的问题中就可以将新问题与原有问题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然后有效地将原有知识结构迁移到当前的问题情境中,最终解决新问题。

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巩固程度,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此类观念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学习迁移。

总之,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越高、可分辨性越好、稳定性越强,就越会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改变教材呈现方式和改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来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2)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最佳的教材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编写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最佳结构的教材,需要知识领域内有造诣的专家、教材教法专家和心理学家以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奥苏伯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和呈现。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发展,使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理更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