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技能的形成

7.1 考点精讲

考点1  技能的一般概述

1.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先天的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完成某一任务所花费的时间长短来表示。花费时问越长,说明这种技能越不熟练;反之,说明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但并不是说,练习越多,熟练程度就一定越高。一般来说,在练习的最初阶段,练习能使技能有明显的提高;但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技能进步的速度会逐步减慢,但仍有进步。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知识虽对活动起定向作用,但它本身并不是活动。而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技能学习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熟练不熟练。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因此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当然,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技能是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则,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才能对活动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加工、改造,才能使活动的对象本身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也才能使这种活动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高度的稳定性,才能对活动本身具有广泛并且有效的调节作用。只有这样,作为技能的活动方式才能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而形成动力定型,逐步实现自动化并向能力转化。

(3)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即技能的各动作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

迅速性,即操作者能适时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反应;

经济性,即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生理和心理能量较小;

同时性,即熟练的活动的各成分可以同时被执行或者可以同时执行两个无关的活动;

适应性,即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示其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2.技能的种类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通常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1)操作技能

定义

操作技能也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运动、体操、田径等。

特点

a.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b.就动作的执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c.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分类

操作技能本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a.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等。

(2)心智技能

定义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特点

a.对象具有观念性

与操作技能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属于观念范畴,因此,心智活动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b.执行具有内潜性

心智活动的执行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于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觉察活动的存在,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c.结构具有简缩性

心智活动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字词一一说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分类

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两种。

a.智慧技能指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如运用相应的语法规则,将主动句“我不小心打翻了杯子”改为被动句“杯子被我不小心打翻了”。

b.认知策略指学生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技能,也称为认知技能。

3.技能的作用

(1)技能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或无规则的动作,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经验获得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实现的。通过心智活动,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更高级的理性经验。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与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来实现的,而合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考点2  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

操作定向的含义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它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即准确而清晰的定向映象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实际的操作活动,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动作,注意或利用有关的信息。

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方面:

a.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即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

b.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如有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刺激容易引起分心等。

(2)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a.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主要是由于学习者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清晰的内部调节系统。所谓内部调节系统,主要是指根据动作映象和动觉体验等来调控操作动作,在模仿阶段,由于学习者缺乏充分的动觉经验,其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限制。

b.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常有多余动作产生。不能有意识地调配个别动作来完成动作系统,也难以改变动作之间的联系,以组成新的技术动作结构。

c.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动作分配较窄,表现为顾此失彼。

d.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要花费较大的体力与精力来从事某项活动,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3)操作的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整合阶段动作的特点

a.动作品质。当外界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b.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要求将部分动作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动作。

c.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d.动作效能。效能有所提高,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由于动作衔接、转化不熟练、不灵活,所以表现出完成一个动作时快时慢,不稳定。

(4)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a.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

b.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c.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d.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为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过分的过度学习甚至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个体疲劳、没有兴趣,使错误动作定型化等。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前者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有代表性。后者是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算机等外部信息源对学习者的操作结果及其操作过程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这些有关肌肉活动的各种感知觉等与视觉、听觉有所不同,如果不经过训练,它们很难为个体明确地意识到,并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处于被掩盖的地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3.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

练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技能形成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

考点3  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

含义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教学要求

a.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映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b.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c.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d.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原型操作

含义

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教学要求

a.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即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有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b.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智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c.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我们强调原型操作阶段应以展开的方式出现,但这并不是说最终不要简缩。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进行。

d.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因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必须以外部言语为基础。

(3)原形内化

含义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形式的过程。

教学要求

a.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b.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或合并有关的动作。

c.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d.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简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对学习任务缺乏自觉的学习需要就不可能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而自觉学习需要的产生往往同对学习任务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体验分不开。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而,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为此,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a.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

b.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

c.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

a.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切不可忽视对动作的认识而片面强调言语标志练习。学生过于注意言语而忽视动作,对心智技能的形成起阻碍作用。为此,一定要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以言语来标志所学动作,并组织动作的进行。

b.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客观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序,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如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简缩,由外部言语转向内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