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2949字
- 2021-06-04 11:33:32
第4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4.1 复习笔记
一、诗歌道路的选择
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前期,诗歌路向的“选择”表现在两个互有关联的方面:一是为当代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二是对新诗历史重新进行整理、评价。
1.为当代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
(1)新诗的产生背景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在思想艺术方面,强调诗的社会“功能”、以及写作者“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新诗是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的产物。
(2)新诗的思想倾向
在辉煌的古典诗歌面前,新诗一直面临“合法性”的压力,因而50年代初,新诗写作的艺术“资源”与新诗形式问题,是选择诗歌路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否定新诗自身“传统”的思潮已十分明显。
2.对新诗历史的整理、评价
(1)确立了解放区诗歌和新诗中的“革命诗歌”在新诗史的主流地位。
(2)指出诗歌存在未能真正与群众结合、基本上还是用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来歌唱的缺陷。
(3)30年来的新诗诗人和诗歌流派,被区分为互相对立的两个“阵线”:
①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等是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
②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现代派的戴望舒等,是“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
③在1958年的诗歌道路讨论中进一步“窄化”。被列入“反现实、反人民的诗风”的“逆流”的,增加了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
【名师点拨】须知在40年代后期,“新诗现代化”是诗人的普遍意识。要求诗和现实生活建立更直接的关联,在情感和语言上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探索表达现代经验的有效的诗歌艺术方式,是诗界的主要潮流。
二、普遍的艺术困境
1.产生困境的原因
“五四”以来的诗人在进入50年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老诗人”从诗界消失,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两种原因:
(1)对新诗“传统”的选择使诗歌“主流‘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
(2)某些诗人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冲突,导致他们陷入创作的困境。
2.避免困境的诗人
(1)郭沫若
①创作理念
诗对于担任种种国家要职的郭沫若来说,是他社会、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当代诗歌”要以人民为本位,用人民的语言,写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人民的行动。
②创作成就
1958年,为了阐释“百花齐放”的方针,宣扬“大跃进运动”的成绩,他用了10天的时间,写了共101首的组诗《百花齐放》。诗对政治的及时配合,创作过程的“群众路线”,10天百首的“大跃进”速度,十分吻合当时的“时代精神”。
(2)臧克家
①创作理念
他在40年代就表现了急迫地向现实政治迫近的姿态。他认为诗应该反映现实斗争、抒写“革命战士宏声”,形式上应该通俗易懂。
②创作风格
臧克家50年代的诗歌,离开了“激情的快板”“深沉的慢乐章”和“谐谑调”,而进入“欢乐颂”:写作一种热情,但平直、浅白的颂歌。
(3)冯至
①创作理念
50年代初,冯至通过对自己在“旧中国”的创作的反省,来预示诗歌生命新的开端。
②创作风格
冯至谨慎地试图保留40年代形成的艺术方法,即情感的内敛和规范,朴素、具体、简洁的语言形式与深层的哲理凝思的结合。不过,在多数作品中,并没能获得成功。
③主要作品
《西郊集》(1958)和《十年诗抄》(1959)这两个诗集,记录了其对事物默察沉思、并化为意象结晶的艺术品格流失的过程。
(4)何其芳
①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何其芳处于复杂的情感状态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艺术与政治的冲突产生的内心矛盾、感伤和忧郁,在他看来已经失去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他认为诗歌应与社会相联系,但是他又难以割舍那样的感情个性和表达方式。
②主要作品
五六十年代,他的一些诗歌理论和批评论著,如《关于写诗和读诗》《诗歌欣赏》等,在爱诗的青年中拥有大量读者。
③典型意义
何其芳虽然在思想上认清了诗歌的方向,但在写作上却止步不前,诗歌的想象力也随之委顿了。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诗人“思想进步,创作退步”的矛盾情形。
(5)田间
①创作风格
以六言作为基本句式,在此基础上寻求变化,并广泛运用象征等方法,扩大诗的想象空间,以现成的政治概念和流行的社会观点,来取代诗人对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感知和发现。
②主要作品
其叙事长诗《赶车传》,提供了从对历史具体性某种程度的感性表达,演化为对政治乌托邦(田间诗中的“乐园”)的理念化阐释的例证。
(6)艾青
①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艾青唱出了自己献给祖国的颂歌《国旗》。
②此后,为了更好地配合新的时代格调,诗人不仅写下了大量反映“新生活”的诗作,广泛地涉及政治斗争、农村生活、土地改革和国际友好往来等题材,而且开始尝试用民歌体写作长篇叙事诗。
③1956年,艾青的诗歌创作受到责难。来自文学界高层的批评者,提出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的严重问题。艾青也承认他“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着危机。”他从1950年到1957年,出版了5部诗集,但大都是肤浅的颂歌。
④比较而言,《海岬上》是此时期最值得重视的集子,其显示了艾青在艺术个性的修复、重建上所作的努力,显示了他对诗性的敏感和其在处理上的细致。
三、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1.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1)诗歌主张:既主张诗对现实的迫近,也强调诗的艺术的尊严。
(2)艺术风格: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2.九叶诗人在四五十年代的命运
(1)他们不承认诗歌与政治之间的从属关系、坚持诗歌的独立品格,被看作是批评和抗衡革命文学路线。
(2)他们创作的“现代主义”的倾向,更不可能为当代的文学规范所允许。
(3)在50年代之后,他们中个别诗人虽然也有不多的作品发表,但作为一个有相近追求的群体已不复存在。
(4)在当时出版的多种新文学史著作,和有关“五四”以来的新诗评述文章以及新诗作品选本中,这些诗人未留痕迹,他们被有意忘却,在诗歌史上被“埋没”。
四、“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推出和评价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
1.“七月派”背景
(1)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有: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
(2)艾青、胡风等诗人,出于非艺术的原因虽未被归入“七月派”诗人群中,但是其作品却更能代表这一流派的早期风格。由于胡风等一派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在40年代后期已受到有组织地批判,相应地也形成了对这些诗人的压力,50年代后创作明显减少。
2.主要成就
(1)最主要的例子是胡风的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英雄史诗五部曲”,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胜利颂》。但出版不久,即在联系胡风“主观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角度上,受到批评。
(2)其他如阿垅关于诗的见解:《人与诗》《诗与现实》《诗是什么》等论著,因被纳入到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组成部分而遭到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