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传统家具大典·地区卷
- 张福昌
- 4736字
- 2021-03-19 16:16:43
前言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工业时代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即用即丢”的大工业文明将随之成为历史,整个世界尤其以发达国家为代表,正由物的不足转向精神的不足,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随着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竞争国际化,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的设计文化时代。
大工业时代划一的工业产品充斥世界每个角落,尽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但是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大工业文明造成了全球性的自然生态破坏,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大工业时代也导致了曾经创造辉煌的世界各国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正在迅速衰亡,各民族的文化生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诱发了种种社会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的要求日益增强,因此,在新的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条件下,整个世界都在重新审视和评价各国的传统文化,都在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把发掘和振兴地域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再次受到世界和国人的关注,中国的传统古旧家具也成了国内外收藏的热门产品。
家具是人类衣食住行中必不可少的。人生的三分之一因睡眠而在床上度过,还有三分之一是因生活、工作而在桌椅上度过的。
家具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指世界家具有几千年历史;说它年轻,是指对家具进行科学研究的历史仅半个多世纪。家具伴随着人类的种种需求而创造,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伴随着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及民俗而呈现出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地域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人口和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民众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无数世代相传、经济、实用、美观、特色鲜明的家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家具文化大国,其种类和数量可称世界之最,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家具博物馆。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只知道中国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却对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和使用的家具熟视无睹。虽然我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接触这些极其普通的家具,但是对其了解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历史总带有偏见,总是记载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一切,而真正创造人类文明的民众以及他们创造的无数充满智慧的生活用品却总被遗忘。这些文化遗产尽管在历史上很少被人刻意地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但她仍以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人类生活文化而不断地继承和创新到今天。如果说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范,那么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用智慧所创造的无数传统家具则组成了中国家具的海洋。传统家具绝不是民间那些简单、低俗的家具的代名词,而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本书之所以不用“民族家具”,是因为在同一地域聚居多个民族,其生活用品有相当数量是相同的;之所以不用“民间家具”,是因为传统有广泛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相对达官贵人而言,还包含其他阶层的人群和习俗。本书所述的“传统家具”,是指一种深具文化内涵的生活用具,它表现了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风貌,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烙印。传统家具是家具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除了具有家具的基本特征外,更主要的是受到传统文化背景和资源环境的影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中国的传统家具,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尽管在古代还没有人体工学的研究,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根据自身的人体尺寸创造了各种符合人体工学的器具。如农具,同样的犁,东西南北各地尺寸都不一样;椅子,男女尺寸有别;儿童用的立桶,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调节高度。
尽管古代中国没有材料学和生态学的研究,但我们的祖先早已根据不同的功能合理选材,并有效使用材料。特别是利用竹材的特性创造了无数的竹家具、竹工艺、竹工具制品,以及建筑、桥梁、交通工具等。这些物品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创举,也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这些物品废弃后又回归自然,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和谐发展。
尽管古代劳动人民没有富裕的物质条件,但是各族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创造了无数实用、经济、美观、朴实的家具和工具;尽管古代还没有系统论的研究,但是我们的前人早就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指导,创造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其中尤以与建筑风格一致的成套系列家具为典型。如苏式家具与江南民居十分协调;又如十里红妆家具,其功能的完善,品种的齐全,造型、色彩、装饰风格的一致,以及制作的精美,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像儿童藤睡床,取开床面活动小板,孩子可坐,盖上可睡;楼梯椅既可作座椅,也可作楼梯使用;钓鱼凳上面为椅面,下面为桶,可存放钓上的鱼,一物多用;菜橱柜,上部有橱门,可存放熟食防虫,下部有开敞框架,可存放蔬菜及不用器物;秧凳下部用一大块翘头平板,既便于向前移动又不会下陷;榨凳利用了物理杠杆的作用,既省力又便于移动;枕箱可将最重要的物品放在枕内,较为安全;清代竹编葫芦提梁餐具篮,用将近30件物品,组合成一个葫芦形的提篮;还有轻巧而便于储存和携带的折叠交杌等。这些科学合理的古旧家具不仅使我们对前人的创造深感钦佩和震撼,而且对我们重新认识设计的原点,端正设计思想,如何设计创造有中国特色和地域风格以及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如何创造“人、物、自然、社会”的和谐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但是,早在中国开始逐步认识到这些传统古旧家具的文化价值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一批又一批地把中国传统家具运往国外进行收藏、陈列和研究。因此,加快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书的写作计划源于日本,成在祖国。1981年,我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到日本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做访问学者,研修工业设计及其设计基础,期间日本著名学者小原二郎先生的室内、家具的人间工学研究和宫崎清教授的传统工艺产业的设计振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983年回国后,我将传统工艺的设计振兴和传统家具的科学与文化研究作为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30年来,收集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传统家具资料,指导了一些研究生研究、设计传统家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设计的多种产品已经投产,撰写的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民俗家具》获得了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产业,随着对传统家具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进一步丰富,2009年我们团队决定在《中国民俗家具》的基础上,编纂一部以代表性地区和少数民族传统家具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具大典》,以填补国内外的这一空白。虽然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这一计划得到了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和东北林业大学李坚院士的推荐;得到了吴智慧、胡景初、许美琪、林作新、王逢瑚、和品正等家具设计界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李伟、周橙旻、张小开、张欣宏、赵俊学、张宗登、傅小芳、陈立未、王黎、和玉媛、黄河等中青年学术骨干,以及在传统家具创新设计开发方面成果突出的台湾台南·家具产业博物馆馆长江文义、东莞市弘开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戴爱国、深圳祥利工艺家俬有限公司(友联为家)总经理王温漫等企业家的热烈反响和支持,大家怀着拯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共同努力完成了书稿。从立项以来,老一辈的专家们不但积极撰写了研究论文,还为本书的特色、内容结构等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长期生活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李伟教授将自己多年研究、收集、积累的成果整理成书稿;年轻的学者们将自己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工作以后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身为纳西族的和品正、和玉媛父女,朝鲜族的赵俊学副教授和满族的蒋兰老师,为了撰写本民族的传统家具,一次又一次深入民族地区、民居和博物馆收集第一手资料;傅小芳副教授利用长期收集的河南各地的家具资料撰写了河南传统家具,填补了河南家具的空白;桂元龙教授为本书收集传统家具资料做了大量工作;周林校友在百忙中专门协助我们请广西玉林收藏家协会提供传统家具资料……在各位作者、家具界和设计院校的朋友们的支持下,本书收集的传统家具资料在地域上,涉及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京作家具、苏作家具、广作家具、宁作家具、晋作家具、海派家具、福建客家家具、皖南家具、河南家具、巴蜀家具、台湾传统家具等;在民族上,涉及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满族、朝鲜族、傣族、纳西族等十几个民族;在传统家具应用上,涉及宫廷王府、宅邸、衙署、宗教庙宇、园林、名人故居、普通民居等;在传统家具类型上,涉及床榻类、椅凳墩类、桌案几类、框架类、箱柜橱类、屏风类、门窗格子类、综合类等,所有这些奠定了本书的基础。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填补台湾传统家具的空白,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台南·家具产业博物馆和“中国家具博物馆”的台湾朋友为我们提供了无私帮助,不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江文义先生还在百忙之中对“台湾传统家具”部分进行了认真仔细的修改和补充,令人感动。
《中华民族传统家具大典》一书出版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怀旧情结,也不是要作为收藏指南,更不是为了抄袭复制,而是在于“温故而知新”,学习前人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创造理念,学习前人继承与创新的方法,从中得到启迪、找到规律,提取中国的地域特色元素,在国际化、个性化时代,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少一点崇洋媚外和盲目模仿外国的思想,多一点民族自信,创造更多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科学合理的新的中国传统家具。
本书的出版虽然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作者们在编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但是,中国传统家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和创新了无数家具,这一世界文化宝库的整理和研究绝不是我们这代人花十年八年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结果的。书中所涉及的家具种类和数量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再加上我们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研究条件有限,在传统家具的发掘、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传统家具的科学与文化艺术的深层次研究等方面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探讨,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叔子院士说过:“一个国家没有高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传统文化不打自垮。”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家具的深入研究,涌现更多传统家具研究的新成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国家具产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创辉煌作出新贡献。
参加本卷图书编写工作的有:张福昌,江文义,周橙旻,陈立未,傅小芳。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们学习和参考了家具界老一辈专家的研究成果,参考了国内已出版的各种古典家具图书及其相关资料,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本书是中国家具界传统家具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是全国各地传统家具的老中青研究队伍的一次集体创作。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的单位和专家、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南京林业大学的周橙旻副教授,是她一次又一次不辞艰辛、不遗余力地承担了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书稿的修改工作;特别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吴培华总编辑和理工分社的张秋玲社长,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他们高瞻远瞩、独具慧眼,不断给予我们鼓励、鞭策、支持和帮助,使我们满怀信心坚持到今天,使这本中国家具历史上第一本传统家具大典能够和读者见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谨以本书:
献给我们深爱的祖国!
献给养育我们的人民!
献给世世代代传统家具的创造者!
献给传统家具制作和研究的前辈!
201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