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名方验方选
- 李志更 赵晖 岳利峰主编
- 3286字
- 2020-08-28 10:42:19
中风病
养阴通络汤
(国医大师李振华方)
【药物组成】制何首乌20g,川牛膝、白芍各15g,牡丹皮9g,地龙12g,全蝎6g,土鳖虫9g,珍珠母(先煎)30g,菊花12g,乌梢蛇10g,鸡血藤30g,天麻9g,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适用于中风病中经络的阴虚阳亢证及中脏腑的阳闭证所遗留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卒然昏倒,突然口眼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细数。
【方剂分析】方中制何首乌、川牛膝、白芍、牡丹皮、珍珠母,滋阴清热潜阳;地龙、全蝎、土鳖虫、乌梢蛇、鸡血藤、菊花、天麻,息风通络。
【加减运用】如舌强语言謇塞者,加石菖蒲、远志、郁金各9g。如痰多者,加川贝母9g,天竺黄12g。
【参考文献】华荣.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中风病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26-28.
祛湿通络汤
(国医大师李振华方)
【药物组成】炒白术9g,茯苓15g,橘红、清半夏各9g,泽泻12g,荷叶30g,石菖蒲、黄芩各9g,地龙12g,鸡血藤30g,木瓜20g,乌梢蛇10g,蜈蚣2条,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豁痰利湿,息风通络。适用于中风病中经络的风痰上逆证及中脏腑阴闭的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头昏头沉,突然口眼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痰涎较多,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
【方剂分析】本证系平素脾虚,痰湿内盛,郁而化热,一时将息失宜或情志内伤,导致心肝火盛,浊痰上逆,痰随气升,上扰清窍,横窜经络。方中白术、茯苓、泽泻、橘红、半夏,豁痰利湿;白术、茯苓还可健脾;荷叶、石菖蒲、黄芩,化浊清热;地龙、鸡血藤、蜈蚣、乌梢蛇,活血通络息风。
【参考文献】华荣.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中风病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26-28.
安脑化瘀汤
(国医大师李辅仁方)
【药物组成】石决明(先煎)30g,蒺藜15g,茺蔚子10g,天麻15g,丹参20g,党参20g,生黄芪20g,黄精25g,当归尾15g,郁金10g,石菖蒲10g,制何首乌15g,川芎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活血祛瘀,益肝肾,安脑髓,通脉络。用于脑血栓神清后的治疗。
【方剂分析】生石决明、白蒺藜、制何首乌、茺蔚子、天麻伍用,功专重镇平肝潜阳,兼以柔肝益肾、滋水涵木。党参、黄芪伍用,党参甘温补中而偏于阴,黄芪甘温补气而偏于阳,二药合用,扶正补气。黄芪、黄精伍用,黄精滋阴填髓、调和五脏,配黄芪补中益气填精益阴而安脑。郁金、石菖蒲开窍宣痹、行气解郁,当归、川芎伍用为佛手散,行气活血,散瘀养血。
【加减运用】出现复视、眼睑下垂则加鹿角霜、桑椹、谷精草、蔓荆子、密蒙花养肝明目益肾,出现心悸气短加党参、天冬、麦冬、五味子强心生脉;并用黄芪、黄精配伍以补气滋阴填精,补气而不燥,养阴益中气而不滋腻。
【参考文献】刘毅.李辅仁治疗老年脑部疾患的经验[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6):35-37.
秦苏牵正汤
(国医大师邓铁涛方)
【药物组成】秦艽、白芍、茯苓各15g,川芎、当归、白附子、僵蚕、全蝎、羌活各10g,生地黄18g,防风6g,白术12g。
【使用方法】头煎加水400ml,煎30分钟,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煎30分钟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两次口服。
【功效主治】养血祛风通络。用于风痰上扰经络失和,血脉痹阻经隧不通。
【加减运用】脾气虚者加党参;失语者加石菖蒲;兼热者加生石膏、黄芩等;痰多者去生地黄加胆南星;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失眠多梦加首乌藤、酸枣仁。
【参考文献】谢夏阳.运用邓铁涛教授秦艽牵正汤治疗中风124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26(15):99-100.
清脑通络汤
(国医大师张学文方)
【药物组成】草决明30g,川芎12g,赤芍10g,山楂15g,丹参15g,磁石(先煎)30g,菊花12g,葛根15g,地龙10g,豨莶草30g,川牛膝15g,水蛭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脑降压,活血通络。适用于中风先兆症(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阻,脉弦细等。
【方剂分析】草决明、菊花专清肝脑之热;水蛭、川芎、赤芍、山楂、丹参化心脑之瘀;磁石平肝阳之亢;川牛膝补肝肾之虚;地龙、豨莶草通络降压;草决明、山楂兼降血脂,软化血管。
【加减运用】肝肾不足加山茱萸、杜仲、桑寄生;语言迟钝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胸闷、胸痛加瓜蒌、薤白、三七;肢体不利加鸡血藤、威灵仙等。
【参考文献】张学文.疑难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07-508.
蒲金丹
(国医大师张学文方)
【药物组成】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参1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开窍豁疾,醒神化痰。适用于中风痰闭心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或半身肢体痿废不用,或痰涎较甚,舌质淡紫而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弦滑等,也可用于癫证、痫证中属痰迷神昏者。
【方剂分析】本方是治疗中风闭证中偏于阴闭的一个基础方,如果痰热壅盛,舌赤便闭者不可用,脱证之汗出遗尿手撒者也不宜用。方中石菖蒲辛苦温芳香,开窍醒神,化湿,药性平和不燥,宜久服,《神农本草经》载其“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是一味常用开窍药。郁金既可活血行气止痛,又可解郁清心开窍。二者相配,化痰开窍醒神之力增强,且药性温寒相济,不致过燥伤阴。丹参为用途广泛的活血通经药,又可安神。与郁金、石菖蒲相配,对痰瘀交加之证,有较好的作用。临床还用于内科杂证或疑难病中属于痰迷、神昏者,如痫证、癫证等。但此方只是一个基础方,力量较薄,临床必需根据病情,合理增减才不致误。
【加减运用】痰涎壅盛者加半夏、橘红、竹茹、生姜,眩晕者加天麻、钩藤、僵蚕,重者可冲服苏合香丸。
【参考文献】张学文.疑难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1.
脑窍通方
(国医大师张学文方)
【药物组成】麝香0.1g,丹参15g,桃仁12g,川芎12g,白茅根30g,赤芍15g,石菖蒲10g,三七3g等十余味。
【使用方法】上方经制剂,做成口服液,也可将丹参、桃仁、川芎、白茅根、赤芍、石菖蒲煎汤,三七、麝香冲服。
【功效主治】活血开窍,利水醒脑。适用于脑出血或其他外伤、热病所致之颅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神志昏迷,人事不省或小儿脑积水者,以及脑肿瘤等属于颅脑水瘀证者。
【方剂分析】方中取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意,用丹参、桃仁、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消散瘀血;三七化瘀又可止血。防止出血,麝香、石菖蒲芳香开窍醒神,白茅根清热止血、利水养阴。全方合用,具有化瘀止血、开通脑窍、苏醒神志、利水降低颅压等作用。
【参考文献】张学文.疑难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96.
通脉舒络汤
(国医大师张学文方)
【药物组成】炙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丹参15g,川芎10g,鸡血藤30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路路通20g,生山楂1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益肾通络。用于气虚血瘀、肾亏络阻之中风。症见肢体麻木,半身偏瘫,患肢无力,或口角流涎,腰膝酸软,耳鸣,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沉细。
【方剂分析】此方以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王清任发前人所未发,倡气虚血瘀理论,创制补阳还五汤,为后世治疗气虚血瘀之证如中风、偏瘫、痿证等奠定了基础,拟定了大法。此方临床上应用的确有较好的疗效。但原方黄芪用量过重,而地龙、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又过轻,临床用黄芪120g(四两)者不多,故宜宗其法而变通其方,以适应现代疑难病证,尤其是气虚血瘀络阻之中风。方中黄芪原用生,今用炙,其补力益大,初用30g可矣,久用力不足者可逐渐加重至60~90g,用以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鸡血藤、当归补血,与黄芪相配,其有祛瘀不伤血之功。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活血祛瘀,地龙、路路通通络;桑寄生、川牛膝补益肝肾,生山楂消食、散瘀降脂。全方配合可补气,活血,通络,益肾,对中风中经络者用之疗效较好,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用之亦佳。
【加减运用】肢体麻木者加豨莶草,手足发凉者加桂枝,抽动者加全蝎、蜈蚣,语言不利者加天竺黄、石菖蒲、郁金;肝肾阴虚明显者加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头颈麻木或疼痛者加天麻、葛根,大便干燥者加肉苁蓉。
【参考文献】张学文.疑难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