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霞山村
八景拱秀耀霞山

霞山村隶属于开化县马金镇,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的钱塘江源头,全村2400余人。古代陆路有徽开古驿道穿村而过,马金溪绕村而过,可乘木船或撑木排直达杭州。2014年,该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霞山村北依来龙山,峰峦叠翠;南环马金溪,溪流映碧,真可谓山清水秀,环境清幽。古时的霞山曾有“青云岭峻、元水清流、丹山拱秀、紫雾崖深、蓝峰插笔、碧潭钓月、绿野耕云、翠嶂列屏”八景。

北宋皇祐四年(1052),霞山郑氏始祖郑慧公喜爱霞山景色,迁居霞山。后因家族人丁不旺,便招赘汪崧(霞山汪氏始祖)为婿,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至元代末年,郑氏家族分为三房,汪氏独立发展,霞山分为上下两村,郑汪两姓分别聚族而居,村落渐成规模。明代初年,郑氏家族参与经商贩木的商业活动,此后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从而造就了霞山村落几百年的繁华。郑氏家族由此走上了一条士农商一体发展的道路,成为开化望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代霞山村民与能工巧匠建造出众多的村落建筑艺术精品。盛时的霞山村落中有园林、书院,有祠堂、钟楼、寺庙、桥梁、水碓等,商业老街上还有不少酒店、肉铺以及出售南货布匹、南货贡面等的商业建筑,可谓建筑类型丰富,几乎囊括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建筑内容。如今的霞山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约300座,村落基本体现了民国时期浙西山地聚落的历史风貌。

霞山古村落的总体布局由北而南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反映出宗族文化与商业文化两种因素的重要影响。村落北部呈现典型的血缘聚落结构特质,即以宗祠为核心进行聚落空间组织,民居建筑按照血缘关系所属围绕祠堂(裕昆堂、爱敬堂、永锡堂)布置,形成对祠堂的拱卫之势;村落南部则明显呈现出商业因素的影响,以马金溪和古道为基准,村落基本呈近似辐射状布局,主要道路皆保持由北而南与马金溪、古道商业街近似垂直的走向,保证了对外交通的通畅。街巷是最能体现聚落特质的一类空间,霞山村落内的街巷大都曲折迂回,看似无序的街巷只有村里人最熟悉它的走向,外人进村,东转西踅,如入迷宫,很难找到出路,所以霞山又有“迷宫”之称。

霞山民居与徽州民居类似,以“合院+天井”为基本单元,马头墙、砖雕门楼、青瓦、白墙等外观特征一应俱全。合院的形式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大都三开间,两厢房,与正房相对隔天井的南侧用高墙封闭即为三合,建成下房即为四合,当地也称之为“三间朝对”。所有的建筑均为两层楼房,正房明间为敞厅,两次间为卧室,敞厅后金柱间做太师壁,楼梯即在太师壁后。建筑主入口均设置在南向或者东向,南向时一般设置在中轴线上,东向时设置于东南角占据一间厢房的位置,垂直于轴线进入。霞山郑松如宅、暗八仙、梨园聚、中将宅等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典型民居建筑。

霞山日落

霞山祠堂目前存留的有汪氏宗祠槐里堂、郑氏支祠爱敬堂和永锡堂以及郑氏大宗祠裕昆堂遗址。祠堂的形制均为五开间,天井庭院形式,一般分戏台、享堂、寝殿三进,庭院和建筑的尺度往往比民居大得多。祠堂规模的大小则根据宅基地情况、家族经济实力和祠堂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老街有店号数十家,现在依稀可辨的有“花酒发兑”“酒坊茶馆”“南北布匹”“南货贡面”“南北杂货”等商铺店号字迹。店铺多为二层砖、石木徽派建筑,一般每户三间门面,店面出檐长。梁架及牛腿雕饰精美,有的外檐随梁柱雕刻有精美木灯笼,造型别致。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或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

普通民居建筑布局沿马金溪自上而下与老街呈垂直排列。平面多为两进的二层砖、石木结构,三合土地面。两进间有天井,用于采光、积水和通风用。建筑的门楼上大多有精美的砖雕,朴拙古雅。屋面都为硬山顶,且多有风火墙。屋内梁架、牛腿等木构件雕工精细,玲珑剔透,雕刻内容丰富。

文:王剑云 陆苏进/图:开化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