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Foreword

致学习者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课程能够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课程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然而,职业教育至今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领域,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前言.

如果从职业课程的基本构成看,课程评价更是其中常被忽略的一个研究内容。这种忽略使得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而遮蔽了评价与学习的丰富关系。平心而论,关注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也能激励学生学习,例如给予学生一个等级,甚至在学生之间进行成绩排名,这样做并非一无是处。但是这些做法作用十分有限,有时甚至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说并非长久之计。我们更需要关注如何联结评价与教学,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这是改进当前职业课程评价的重中之重,也是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环节。

要开启职业教育评价的破冰之旅,我们首先需要充分认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课程评价,尤其是课堂评价,本应具有“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事实上,课堂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超乎人们想象。1998年,布莱克和威廉(P.Black &D.William)在综合250多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众多教育报告显示,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最有效因素,其效应值高达0.7。Black P, Wil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5(1):7-75.这是迄今为止所有教育研究所发现的最大效果。虽然这项研究主要来自基础教育,但是我们认为,课堂评价对职业教育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重大作用。就实际情况而言,已有一些职业学校开始关注课堂评价,试图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习的功能。

但是,这并非靠一时的心血来潮就能完成的,我们需要对课堂评价做出有效的变革。当然,课堂评价变革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也要重视探讨关键的技术问题。这种探讨自然需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学习目标的角度看,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目标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特别是表现性评价或真实性评价。

无论对于表现性评价还是真实性评价,教师不仅要设计一个表现性任务或真实性任务,还要开发出一套具体、细致、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用来简单判断学生表现的对与错,更不是局限于甄别学生表现,而是用来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来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评分规则就是这样一种评价标准。国外的广泛实践表明,评分规则在教育领域已获得巨大的成功。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些关于评价量规的研究与实践,这里的评价量规的实质就是本书关注的评分规则。客观地说,我国当前这些研究与实践对于评分规则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认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即使部分教师开发出评分规则,但由于不够细致、操作性不强,严重制约了评分规则的使用效果。就此,本书将尽量展现关于评分规则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澄清一些关于评分规则的理解误区,以便使评分规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评分规则并非只是简单的评价工具,实质上它是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它为教学与评价提供清晰的目标,进而实现教学与评价的联结。评分规则看似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实际上集中体现了课程教学的本质。因此,无论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职教教师还是正在接受职教师范教育的学生,评分规则都是一项重要的专业学习内容,学习评分规则有助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

这本书想与您分享什么

本书主要由6章构成,可粗略分为两大部分。第1、2、3章论述了评分规则的理论基础,第4、5、6章探讨了评分规则的实践应用。

第1章概述了评分规则的基本样貌。它分别论述了评分规则的含义与指向、类型与结构,以及评分规则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评价的意义。通过本章的阅读,读者将对评分规则有个直观整体的认识,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第2章则讨论了评分规则的理论背景。为了应对知识转型的时代现状,教育需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而不是使其记忆大量的简单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表明,学习是在社会化情境中的个人建构,学习者必须承担起学习任务。在这样的学习理论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得以彰显,使得教育评价取向从对学习的评价走向促进学习的评价。表现性评价是评价取向转换的重要体现,其体现了人们对走出工具理性式传统评价的期待,评分规则恰恰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组成。

第3章探讨了如何开发高质量的评分规则。在梳理了当前各种典型的评分规则开发程序后,接着探讨了一个问题:高质量的评分规则应具备什么特征?本章从四个维度描述了高质量评分规则的特征,即基于目标、描述清晰、使用可行、关注公平。依据这样的认识,本章最后部分呈现了关于评分规则的元规则。

第4章聚焦于教师怎样应用评分规则评价学生的学习。本章首先从确定评分规则谈起,指出优先确定评分规则的必要性及其基本途径;接着探讨了表现性任务的研制,这主要从研制表现性任务的原则、流程、质量标准三个方面展开;然后从解释学生学习表现的定位与基于评分规则解释学生学习表现两个方面,剖析了如何解释学生的学习表现;最后从学习反馈的内在诉求与基于评分规则开展学习反馈两个方面,讨论了教师如何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

第5章讨论了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评价的两种重要方式——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部分指出:自我评价所需条件、评分规则对自我评价的作用有哪些;学生拥有了评分规则,还需要得到教师有关技能等方面的指导;设计自我评价方案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同伴互评部分指出:学生互评技能包括制订学习契约、确定评价标准、判断同伴表现、提供后续学习建议四项技能;无论是对于“确定评价标准”技能,还是“判断同伴表现”或“提供后续学习建议”技能,评分规则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制订学习契约”涉及有关社会学习方面的技能,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养成了相关的合作意识与技能,也需要一种契约性的评分规则;同伴互评需要教师的指导;设计同伴互评方案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有哪些。

第6章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应用评分规则开展等级评分。等级评分具有多重目的,不仅可用于评定学生等级,更需要用于促进学生学习,后者是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本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等级评分的基本问题、评分规则分数转化为等级的思路与形式、评分规则分数转化为等级的建议。

在附录部分,我们给出了26个评分规则,期望为教师教学、评价提供切实的帮助。鉴于教学情境的差异,建议教师改编所选评分规则,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现场。

必须承认,企图通过一本书来把评分规则与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关联起来,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希望读者不要这样来要求本书。坦白地讲,写作本书的念头缘于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与课程教学专业的学习经历,它们提醒笔者评分规则可作为联结课程、教学、评价的有力武器,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的适切抓手。本书的使命就在于尽量揭示出这些关系,让读者通过理解与应用评分规则形成关于课程教学的更为整体与宏大的观念。这是本书背后的真正思考起点。

我们坚信,本书介绍的这些内容将使得学生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评价,也让教师更智慧地开展评价。伴随课堂评价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不断地开发、应用评分规则于自己的课堂评价实践。这些专业实践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并非是一种空想,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都已表明这是教育评价发展的方向之一,而评分规则恰恰是开展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