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3.1 全面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3.1.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不断扩大

199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以人民币结算,但是要求境外贸易机构在境内银行开设人民币结算专用账户,并规定账户资金只能用于边境贸易的支付。这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萌芽阶段,此时的结算范围限于特定地区的边贸企业,并且结算规模很小,主要目的在于培育人民币的使用基础,以此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量和使用范围,逐步提高人民币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使得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的汇率经历了剧烈波动。为了规避汇率风险,贸易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人民币结算从边贸扩展到一般国际贸易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9年4月8日,我国首先在上海等5个城市试点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此后分两阶段逐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地区,最终在2011年8月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见表3-1和图3-1)。

表3-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推进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

图3-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进程示意图

3.1.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内容和金额持续增加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交易。政策上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业可按市场原则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进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已不再限于试点企业。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于2009年启动。8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明确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的出口退税手续,并于9月初开始正式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业务,完善了配套措施。此后,银行办理人民币跨境贸易业务总额不断升高,直到2011年第3季度出现首次回降(见图3-2)。

图3-2 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业务额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回落,可能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真实规模萎缩,也不能简单得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倒退或者停滞的结论。应当看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主要是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海外供应商接受程度较高;相反,国外进口商对于人民币结算的认同度则较低。然而这样的业务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消失,结算业务就会迅速回落。2011年第3季度,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人民币对美元盘中价格不再维持人民币单边升值走势。同期海外市场一度涌现大量人民币做空盘,严重抛压致使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强化。正是在此背景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出现了回落。

3.1.3 影响分析

1.主要影响。

就短期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使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被看好。首先,进口企业的成本和出口企业的收益能够较为固定,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因此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核算,使得运营成果更加清晰可测。其次,相对于以往“本币—第三方货币—本币”的结算方式,为企业节省了至少两次汇兑成本,简化了支付结算的程序。第三,为境内企业节约了通过外币衍生交易规避汇率风险的有关费用。

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可以借此契机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随着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的增加,结算网络会逐步延伸到全球,这在客观上要求中资银行加快海外分支机构建设,有利于中资银行寻求更大的盈利空间,增加业务收入。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承担起人民币清算业务,有利于提高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形象和知名度。

对于国家来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的持续扩大,将有利于缓解官方外汇储备激增带来的经济和政策压力。当然,这对于人民币充分发挥国际货币职能也是重大利好。

从长期来看,在全国范围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货币国际化都要经历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三阶段演变过程。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我国对外贸易活动对美元等第三方货币结算的依赖性,也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而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扮演投资和储备货币职能打下基础。而且,人民币在区域范围内用于国际结算之后,在币值确定上有了更大范围和更新角度的参照标准。这有利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争夺全球范围内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具有重大意义。

2.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不可否认,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进过程中的瓶颈与阻碍是客观存在的。

第一,境外接受程度仍然有限。政策层面上实现的内地无障碍使用人民币结算,使得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相比2009年有了飞速发展。但是境外以人民币结算贸易活动的地理分布具有极大的非均衡性,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等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根据环球金融电讯协会(SWIFT)统计,内地与香港地区之间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占比高达90%以上。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但是在全部对外贸易活动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还不足一成(见图3-3)。这表明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真实被接受程度仍然很低。

图3-3 对外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SWIFT数据估算。

第二,金融服务尚不能有效跟进,实现全球范围的人民币结算面临技术约束。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除香港、新加坡、东盟等地区外,即使中国企业的境外客户愿意接受人民币,但是对方的银行系统多数还不知道该怎样操作该业务。而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发展缓慢,使得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和地域受到了很大限制。

第三,境外人民币的流通渠道不畅,使人民币持有者缺乏风险对冲和收益实现的渠道。尽管在香港已经陆续出现了离岸人民币债券等投资品种,但是相对于境外人民币持有规模来说,回流机制尚不健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金融产品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继续扩大。

最后,虽然理论上对外贸易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已经没有了政策限制,但是最终采取哪一种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还是要取决于市场选择,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则在于究竟哪一方交易主体拥有结算货币的实际决定权。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于低技术和低附加值产品,在生产分工和收益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在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上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计价结算中的使用。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贸易品中,国际大宗商品比例较高。按照惯例,国际大宗产品基本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在这方面,以人民币现有实力是完全不可能撼动美元地位的。曾有学者对中国石化集团内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情况进行调研,其描述如下:“涉及人民币结算时,集团内部的交易双方首先签订以美元计价的贸易合同,支付时按照集团公司提供的汇率,国内企业换算成等值人民币汇至香港,存入对方在集团公司的人民币账户;境外企业收到人民币货款后,常常按照当日汇率折算兑换成美元,持有美元以便支付给不接受人民币的其他境外客户。”参见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载《世界经济研究》,2011(2)。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应当着力疏通人民币回流渠道,使得国际社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不断提高。中资银行应该稳步推进境外业务发展,同时积极开发满足客户跨境金融需求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国内贸易企业也应该主动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在产品设计、品牌创造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提高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话语权,尤其是掌握结算货币的选择权。这样才能稳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的接受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