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1929年以后的时期

在凯恩斯生活的后一段时期,除了当时的苏联以外,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都未能摆脱1929年危机的阴影。这里主要以美国的情况为例。

1929年以后,股票价格持续下降。让人们具有信心的蓝筹股,如通用电气和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分别从1929年的最高价396美元和101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最低价8美元和2美元,其下降的幅度接近于100%,几乎变为一文不值的东西。到了1933年,市场上全部股票的价值仅为1929年价值的1/6。

股票市场的崩溃带来了货币金融危机,银行倒闭,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物价和工资急剧下降。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物价和就业率下降了约40%,而工资下降了60%。街道上等待施舍粥汤和面包的人们排成长龙,罢工和游行示威的行动日益增加,各国的工人运动得到空前发展。1929年上任的美国总统胡佛成为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之一。失业的工人和破产的农民用硬纸板和废弃的铁皮搭成的窝棚区被称为胡佛村;而人们把衣服口袋的里子翻出露在口袋之外,用以表明他们身无分文,并且把这种翻出来的里子称为胡佛旗帜。

为了维护本国的企业和就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毫无例外地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一方面以津贴补偿的办法来刺激出口,另一方面又用关税壁垒等手段来制止进口。其后果是,外贸锐减,各国俱受其害。对于这种现象,当时的西方报纸登载过一幅漫画。该幅漫画把世界描绘成一个由各个岛国构成的海洋;每一个岛国的四周都围绕着坚不可摧的关税高墙,而在海洋中运行的船只都找不到停泊的港湾。

时至今日,一本流行的西方经济史写道:“1929年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未经历过的经济的严重衰落。失业、生产水平的低下、金融的动荡和贸易的缩减都同时到来并且持续下去。那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最终覆灭已经指日可待,而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和政治领导人则悲观失望,很难相信市场机制会把他们拯救出来。”凯根,奥斯曼特,特纳.西方的源流:第4版.纽约:美国出版社,1995:993.1929年大危机之后的萧条状态使人们对资本主义能否存在下去产生了怀疑。在萧条状态最为严重的1933年,当美国的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时,有人甚至觉得,他可能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了。

在1933年以后,大危机带来的萧条状态有所好转,但是,物价、就业、生产,特别是股票价格均未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即使到了1937年,危机造成的苦难生活依然存在。著名的作家奥威尔用下列语言描述了他看到的当时英国贫民窟的情况:“当火车缓慢地离开城市郊区时,我们看到了一排又一排与铁路相邻的晦暗又狭小的贫民房屋。在一所房屋的后院里,一位年轻的妇女蹲在石头地上,用一根细棍疏通很可能是已经被堵塞了的连接室内外的污水管道。时间足够使我观察到她的一切——她的粗麻布围裙,她的笨重的木底鞋,她冻得泛红的手臂……她有一张圆而灰暗的脸,正像贫民窟中通常出现的枯竭的脸一样,由于流产和劳累而在25岁的脸上呈现出40岁的容貌,带着一副我从未看到的绝望的表情。”奥威尔.通往威根码头之路.伦敦:马里纳出版社,1972:29.

真正使资本主义世界走出大萧条阴影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凯恩斯便已辞世而去。他生活的年代可以被分为以1929年作为分界线的两个时期:在此以前,资本主义处于稳定发展状态;而在此以后,它被笼罩在巨大的萧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