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
- 高鸿业
- 1322字
- 2020-08-29 18:17:37
第二节 就业论
按照传统的西方学者的说法,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即对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供给,这种就业论也被称为传统的劳动市场论或工资论。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考察图3-1。
图3-1的横轴和纵轴顺次代表就业量和实际工资的多寡。西方学者认为,资本家之所以要雇用劳动者是因为劳动所取得的成果,这种劳动成果被西方学者称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即劳动给资本家带来的利益。同时,在雇用劳动者时,资本家必须支付工资,以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实物量来表示的工资被称为实际工资,它代表资本家由于雇用劳动者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因此,只有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给资本家带来的利益)至少与实际工资(资本家所支付的代价)相等时,资本家才会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量。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因此,资本家支付的实际工资会随着雇用劳动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图3-1中的DD线所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DD线被称为劳动的需求曲线。
图3-1 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就业量
西方学者认为,劳动者出卖劳动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实际工资(给劳动者带来的利益),但是,他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即劳动时的辛苦和受累。这种辛苦和受累被称为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对劳动者而言,只有当实际工资至少等于(能补偿)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时,他才愿意出卖劳动,图3-1中的SS线所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SS线被称为劳动的供给曲线。
根据以上说明,只有在E点(DD与SS的相交点),劳动的供给量和劳动的需求量才相等。因为,在E点,二者都等于OA,而二者都等于OA意味着实际工资一方面等于(可以补偿)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另一方面又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即劳动给资本家带来的利益。相应于E点的劳动量为OB, OB即为整个社会的就业量。
按照西方传统学者的说法,OB不但表示社会的就业量,还代表社会的充分就业量。因为按照他们的定义,充分就业并不指一切能够劳动的人都已就业的情况,而是指一切愿意为现行工资(即图3-1的OA)而出卖劳动的人都已就业(即图3-1中的OB)便算是充分就业。他们认为,E点所表示的正是这种情况。
传统的西方学者承认,在E点所代表的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失业。第一种类型被称为摩擦失业,即由于转业、迁居等原因而暂时失业。第二种类型被称为自愿失业,即嫌现行工资太低,低到不足以补偿他们的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以致失业。自愿失业的人群可以由图3-1中的BC表示出来。读者可以看到,凡是属于BC中的人,他的边际负效用均高于BE(实际工资)所能补偿的边际负效用,如CF。
根据以上论述的就业论,传统的西方学者得到了他们的结论,即资本主义不会出现长期存在的失业问题,因为既然一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都已就业,那么,未能就业的人只能属于摩擦失业或自愿失业的类型。前者是由于转业、迁居等原因所造成的暂时现象,而转业、迁居又是任何经济制度都必然出现的事物,从而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后者的原因在于劳动者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太大,即过分的懒惰或好逸恶劳,以致不能从现行的工资中得到足够补偿,从而,自愿失业是咎由自取,也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总之,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就业论企图说明:即使在雇用劳动存在的情况下,萨伊定律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