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
- 高鸿业
- 841字
- 2020-08-29 18:17:37
第三节 利息论
萨伊定律所指的是物物交换的情况。如果用一物所换取到的另一物不被用于消费,而被用于投资,那么,萨伊定律是否仍然有效?对此,传统西方学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们提出了利息论。
在利息论中,传统的西方学者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投资的需求和供给,如图3-2所示。
在图3-2中,DD 代表投资曲线。该曲线表明:利息率(投资所支付的代价)越高,投资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DD向右下方倾斜。SS代表投资的供给,即代表一个社会的储蓄量,因为用于投资的款项最终必来源于储蓄。利息率(储蓄带来的收益)越高,储蓄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SS向右上方倾斜。DD和SS相交于E点。在E点,投资者为了进行一定量的投资而愿意支付的利息率(投资的代价)正好等于人们为了获取利息率(储蓄的收益)而愿意提供的储蓄量。此时,利息率为OA;投资量等于储蓄量,它们都等于OB。
图3-2 利息率的决定
然而,在一个社会中,投资和储蓄的行为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的。某些人进行投资,某些人进行储蓄,而某些人可以同时进行投资和储蓄。在如此情况下,如何能保证投资量和储蓄量相等?传统的西方学者认为,利息率的变动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声称,如果出现图3-2中所表示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即该图中CG大于CF的情况,那么,由于储蓄者找不到足够的投资者,储蓄的收益OC(或储蓄的价格)即利息率便会降低,一直降低到OA的水平,使储蓄等于投资时为止。读者可以自行设想储蓄小于投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利息率便会自动上升,使储蓄和投资再度相等。所有这一切表明,通过利息率的自动下降和上升,社会的储蓄量总是和它的投资量相等。
运用上述利息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企图说明,在储蓄和投资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萨伊定律仍然适用,因为根据利息论,储蓄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就本章第一节农民用多余的粮食来换取日用品的例子来说,即使该农民不把多余的粮食用于换取日用品,而是把它储蓄起来,那么,社会上的另一些人(投资者)也会将这些粮食当作工资来支付给修筑堤坝的工人(即进行堤坝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