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匮》谈湿病
湿者水湿也,在正常情况下,湿为人体赖以生存的六气之一,而异常情况,则变为可致人病的六淫之一。湿为长夏所主,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趋于下,故湿邪为病,按其特性表现为病程较长,多缠绵难愈。反映在临床上,表现为痛、重、着、闷等症状。关于湿之为病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曰:“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伤湿。”症状描述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关于病变部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长刺节论》又云:“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调经论》则说:“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下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有关治疗,记载于《素问·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内经》对湿病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对湿病做了更深的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特别提出:湿有内湿、外湿之别,寒湿、风湿之分,并把寒湿在头中、表虚风湿、表实湿病、风湿化热和风湿兼阳虚分别论述,同时把湿病之误下、变证及湿家禁忌告知后学,而具体指导临床治疗。
一、湿病的形成
湿之为病,既有内湿、外湿之分,又有寒湿、风湿之别,就说明湿邪致病病因不同,故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21条中指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第18条有“风湿相搏……值天阴雨不止”的说法。细玩条文,方知仲景已明言病因,特别是“风湿相搏”一句,既可言为病因,又能称为病机。湿病有内外之因,且有外湿引动内湿、内湿招致外湿而发湿病的病理机转。故素有内湿,脾不健运者,最易招致外湿而患湿病,同样,外感湿邪,影响脾之运化,易产生内湿之病。
二、湿病的临床脉证
《金匮要略》对湿病的论述,主要分为寒湿与风湿两大类。对湿痹的脉证,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14条中就作了概括性论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寒湿的脉证描述出现在第19条中:“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本条所论为寒湿在头之轻证。风湿脉证有四:第20条之表实湿病,无汗,身烦疼;第22条之表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第21条之风湿化热,“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兼阳虚之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和第24条“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由上可知,寒湿与风湿,一者病轻,一者病重,它们的共同点,病因均为湿邪所致,症状都有疼痛发热,但其不同点在于寒湿为阴中之阴,而风湿为阴中有阳,寒湿之脉当大,风湿之脉浮虚而涩。因此,湿邪在表,不论寒湿还是风湿,都以发热和疼痛为必见之症。但疼痛和发热的程度不同,则为区分寒湿与风湿之关键,前者发热为“身疼发热”,后者之热为“发热,日晡所剧”,而疼痛则一为“关节疼痛”,一为“一身尽疼”。此外,湿为阴邪,可影响体内水湿正常运化,水湿流注于大肠,则可出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共同症状。
三、湿病的治法方药
湿病病因,内由脾之运化功能失调,外由卫外不固和感受外湿外邪所致,要使湿邪无留犯机体之弊,必调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论寒湿、风湿,治疗总则都为“但当利其小便”,前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因湿邪所犯部位不同,而治法各异。若其邪在表在上者,宜“但微微似欲出汗”、“纳药鼻中”即可。而在里、在下者,方才“但当利其小便”。同时又分为:表虚风湿,第22条之“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宜益气固表化湿,方用防己黄芪汤。表实湿病,第20条“湿家身烦疼”,治以解表散寒化湿,用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方中麻黄汤发汗散寒,加白术健脾渗湿,使“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致过多,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又两相维持也”。对风湿化热之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达到祛风渗湿清化的治疗目的。而风湿兼阳虚,风偏重者,如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以解表通阳化湿。条中首冠“伤寒”二字,定有“太阳证”,但“八九日”为阳明少阳主气之时,而“不呕不渴”则说明邪未传阳明与少阳,惟“脉浮而涩”,“浮”为风湿在表,“涩”者湿也,治用桂枝汤,去酸敛之芍药,又加助阳散寒之附子,为仲景加强通阳温阳之功也。对湿偏重,“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以白术附子汤通阳行水化湿。风湿阳虚俱重者,如第20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以温经祛风化湿。治后仲景又特别强调“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四、湿病的禁忌
1.不可火攻 “慎不可火攻之”是仲景在治湿病时提出的,仲景惟恐用烧针、艾灸、熨、熏等以火热克水之法来治湿病,火气虽微,但内攻有力,使津液损失,而湿邪不去,为一忌。
2.不可大汗 治疗风湿病的正确方法是发汗,但只能微微发汗,使营卫周流全身,风邪与湿邪能一起随汗外出,但过汗大汗,则风去湿存,故不可大汗,为再忌。
3.忌用下法 因湿病之成,多因阳虚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责之于脾,用下法最损中阳脾土,故仲景在16条中强调:“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是说湿为阴邪,若下之虚其胃,湿干于胃则令哕,寒客于上则胸满,亡其津液则小便不利,以寒湿在上,故舌上如胎而实非胎也。丹田有热者,以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表中寒气乘虚而客于胸上,为胸上有寒,既丹田有热则渴欲饮水,胸上有寒不能散水,虽得水而不能饮,故口燥烦也。
五、结语
仲景治湿,其立论源于《内经》。经仲景临床总结,虽只用几方,但其理明法澈,用药严谨,示范后学在治湿病时,不能头痛医头、足痛疗足,而要观其全貌,知犯何逆,在辨证、辨病的基础上,既要切中病机,又须顾护正气,祛湿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