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病治疗中几个法、方的运用
温病的治法很多,目前常归纳为十法,各有其代表方剂及适应范围。以下只谈治疗中几个具体法、方的临床运用。
一、辛凉解表法及桑菊饮、银翘散的运用
1.辛凉解表法 辛凉解表是“解表法”之一,它具有轻清透邪、祛邪外解的作用。吴鞠通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在仔细研究叶天士经验的基础上,本病初宜“轻”的原则,又按病变轻重依法定方,拟订了辛凉解表的轻、平、重三方。其中的轻剂是桑菊饮,为治风热兼燥,邪袭肺卫,以咳嗽为主症之方。银翘散是平剂,为治温热病卫分表热证的首选方,有轻宣凉透的作用。麻杏石甘汤(吴氏原为白虎汤)是重剂,有清宣肺热、降逆平喘的作用,临床上对肺热壅盛的咳喘实证,化裁用之,效果极显。
2.桑菊饮与银翘散的运用 桑菊饮与银翘散,都是大家常用的。其成药更是妇孺皆知,几乎家家必备。一有感冒,每常自行取服,二者不加区别,虽无大碍,但也贻误病情。
正因为桑菊饮与银翘散同为辛凉解表剂,而主治又有不同,所以要正确运用。
桑菊饮是由宣上之品合微苦甘淡平和之味组成,质轻味薄,故为轻剂。宜用于风温病初起轻证。其病位重点在肺,症状以咳嗽为主。
银翘散于多数辛凉药中加入少量辛温药,以用其辛散疏解之力,无须虑其温燥之弊,成为辛凉平和之剂。因它较桑菊饮疏解力强,比麻杏石甘汤宣泄力弱,故为平剂。用于温热病初起较重者为宜。功在清表疏邪,病位的重点在卫,证以表热为主。
由上可知,这两方的选用,除分清病变的轻重外,还必须了解所兼病邪,常依病位及证的差异而用,才能准确得当,发挥其应有的药效。
3.关于银翘散的用法 银翘散治温热病初起,用途广泛,若使用得当,效果卓著。有时用之往往不效,或效果不著,这是何故呢?我以为主要是:①辨证不确,没有掌握好该方的适应证。②没有据证加减。③没有如法煎、服。银翘散适用于卫分表热证。它的煎服方法,吴氏曾指出:取银翘散六钱,鲜苇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重者四小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六小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再作服。这种煎法及计时而昼夜连服的服法,实践证明是切合实际的,否则当会影响疗效。
加减方法:高热有汗,可去芥穗以减辛散,加山栀,倍银、翘,或加石膏、板蓝根以清热;恶寒、头痛较重而少汗,可加羌活、葱白以助芥穗等散寒发汗;项不舒加葛根以解肌舒筋;口渴较显加花粉以清热生津;咳嗽加桑叶、杏仁以增强宣肺镇咳之力;项肿咽痛加马勃、玄参、板蓝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消肿;鼻衄、咯血去芥穗,加山栀、侧柏炭、茅根以清热止血;胸闷加藿香、郁金以化浊除闷等等。只有随证加减,不拘成见,方可获效。
二、清泄气热法及白虎汤类方的运用
1.清泄气热法 为“清气法”之一。是治热入气分的主要一法。温为热邪,治必用清,故临床上应用最广。它本《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原则,选用辛寒清泄之品,治邪入气分,肺胃热盛之证,有清热解肌、排邪护津的作用。本法的主要代表方是白虎汤。
2.白虎汤的运用 白虎汤是治气分热盛的必用方。它的应用是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为依据,有辛解肌热、寒泄气热、甘滋胃燥的作用。临证应用甚广,如风温、暑温需用,湿温化火也应用。病在中焦需用,上焦也可用。也就是说,只要具有阳明气热的病,“四大”的症脉,就可用本方主治。现在化裁用于各种传染病之气分热毒炽盛证,确有较强的清热祛邪效能。
3.白虎汤类方概要 白虎汤在温病中,依其组成法度应用,而随着病变的差异,由它加减衍化出的方子也不少。如治热伤津气的白虎加人参汤;气营同病的加犀角、玄参的化斑汤;气血两燔的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玄参方;湿温病热重于湿的白虎加苍术汤,以及竹叶石膏汤等等。这些类方其主治病证的机理、应用的目的虽各有差异,但凡含有其成分的,必都有气热的证,这点是相同的,应当掌握。因为白虎汤是治气分热盛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剂,临证应用必须准确得当。正如吴鞠通所说:“其性剽悍,用之得当,立竿见影。”当然,若“用之不当”,也会发生逆变。因此,吴氏又指出:“脉浮而弦细者不可与,脉沉者不可与,不渴者不可与,汗不出者不可与”的四禁,以提醒人们在应用时注意。
三、通下法及五通下方的运用
1.通下法 凡是以通下导便为目的的方法,都属“通下法”。一般有用于热结于肠的苦寒攻下法,有用于液干肠燥的增液润下法,有用于湿热胶结的导滞通肠法,有用于热瘀互结的通瘀破结法等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苦寒、增液二法。这二法在温病热盛阶段是泻实逐邪,取效最捷的重要治法。热结阳明,肠燥腑实,治必通下。俗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对其功效极形象的比喻。通下是本《内经》“留者攻之”、“燥者润之”的原则和“泻可去实”的道理,选用苦寒或咸寒之品,以急下存阴而达邪从下解的目的。三承气汤、增液汤为其代表方。
2.三承气汤及增液汤的运用 三承气汤即大、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它们是《伤寒论》通里攻下的三个主方。这三个方子,虽都是治阳明热实证的通下剂,但其适应证的重点、应用的目的又各有差异。这点《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言之最详,毋庸赘述。至于温热病热结证,除用以上三方外,还有增液汤一方。该方用玄参咸寒养阴、润燥通便,佐以麦冬清热生津,生地凉血益阴,三味合用,能补、能润、能通,确有既可攻实又能防虚的独特作用,是针对阴虚液干,大便不行所创制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方子。吴氏把它与大承气和调胃承气汤“鼎立”而为三法。他说:“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用大承气;偏于热结而液不干,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则用增液是也”。由是可见,三法应用,界限清楚,分寸谨严,可谓深得长沙奥秘而有所创新了。现在临证应用更为广泛,不只外感里实证用了有效,而且其他病的闭塞不通证,用了也有效。
3.五通下方的异同分析 温病热盛,邪入气分,热结于肠,便秘不通,选用承气各方通下,大便通,热毒去而病自可愈。但温热病热变最速,情机复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所结的成因也各有不同,单纯用三承气攻下,往往大便依然不通。这种“下之不通”的证,吴氏归纳为五种,并按成因、病机、证候,在承气汤的基础上,化裁了五个通下方子,即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其中:黄龙、增液都是治便闭而邪实正虚的,前者因失下而气液双亏,故调胃合增液加参、归、海参、姜汁,在攻下中以阴阳气血兼顾;后者因气热灼津,津枯便闭,故用增液配硝、黄以滋阴荡结。而导赤、宣白、牛黄,都是治邪盛的通下方,但导赤治证兼烦渴、小便赤痛的心热下移,病在大小肠、膀胱,故用硝、黄泄大肠热,连、柏苦泄一脏二腑之热;宣白治证兼喘促痰壅的肺气不降,故用杏、蒌、石膏肃降肺气,大黄通下荡结;牛黄治证兼神昏舌短、饮不解渴的热闭心包,故用安宫清心、大黄导下的开窍荡邪之法。可见,温病热结在里,腹满便结,原因很多,而下法的应用,也必须药随证变。从实际看,温病用下法,应掌握如下要点:①邪盛正实,不可不下。②实中夹虚,不得过下。③阴亏液燥,不可强下。④结有它因,不可独下。总之,应用下法,只有审因辨证,全面准确,治疗用药,缓急得宜,才能达逐邪保津的目的。
四、祛湿清热法及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的运用
1.祛湿清热法 祛湿必兼清热,是治湿热病类的总原则,因为这类病具有湿、热两种特性,与一般热邪为病不同。如单用清热则湿不化,单用祛湿则热愈炽,而必须祛湿、清热同时并用,才能达湿去热清的目的。本法就是以辛芳、淡渗合苦温、苦寒之品,用治湿热病的一个基本法,有开气逐湿、解毒清热的作用。应用的主次是:湿重的以祛湿为主,热重的以清热为主。而具体运用则是:治上焦宜轻,用芳香辛宣合微苦微寒;治中焦宜平,用辛开苦降;治下焦宜沉,用淡渗而兼苦寒使湿热从下外泄。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为常用方。
2.三仁汤的运用 三仁汤是吴氏治湿热病类邪郁气分的名方,有开气化湿兼清湿中郁热的作用,功能畅中、开上、渗下。因为湿热病证常易三焦弥散,四分界限不清,更由于病变部位始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上下多由此蔓延所及,故治之除有针对性地伏其一焦所主外,必兼治其他两焦。又湿性重浊,往往就下,湿热裹结,气阻邪郁,故欲使湿化,必先开气,欲以逐邪,必有出路。因此,也必须在分消湿热的同时,予以“启上闸、开支河”,使邪有路可出。这不仅是三仁汤的一个组方特点,也是治湿热病证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上凡湿热或温、暑夹湿等传染性疾患,湿热内郁、气机阻滞的证,用本方都有显效。即使其他的病,如一般性黄疸、淋证、水肿等,属湿热郁滞而湿偏重的,用它也同样有效。
此外,由本方化裁出的类方,有藿朴夏苓汤与薏苡竹叶散。它们虽和三仁汤一样用治湿热郁阻气分、表里湿重的证,但具体运用又略有不同,一是芳化解表力强,对湿遏卫阳,用之为好,一是辛凉透泄效优,为郁发白的专用方。
3.甘露消毒丹的运用 甘露消毒丹是治湿热病类湿热秽浊交阻郁蒸而热偏重的名方。过去制有散剂或丸剂,除单独使用外,也常在其他化湿或清热的汤剂中,用绢包煎或化服的方法配用。现今多化裁剂量作汤剂应用。临床上尤以夏秋季节最为常用。它是一个芳香、淡渗、苦寒兼备的方子,善于分消湿热,辟秽解毒。凡症见发热、汗出热不解,头闷肢沉,周身酸困,胸痞腹胀,呕恶口渴,溺赤便闭或泻而不爽,舌苔白腻或厚腻干黄,或身黄、发疹,或咽痛颐肿之属湿热郁蒸者,皆可随证化裁运用。如气机滞塞胸痞甚者,可加蒌皮6g,厚朴3g;呕恶甚者加竹茹9g,半夏6g;呃逆者加柿蒂7个,竹茹6g;热盛者加黄连6g;神识呆滞加郁金、菖蒲各6g;湿盛而小便混浊短少者加猪苓、泽泻各9g,茅根12g;大便秘结而腹胀甚者,加腹皮9g,枳实6g,大黄9g(后下)。
五、清营凉血法及其主方的运用
1.清营凉血法 清营、凉血是用于热陷营、血分的主要治法。营和血在病变机制上,本是病邪深入、机理变化的两个层次,有浅深、轻重的区别,但营为血中之气,举血可以括营,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故清营、凉血二法又有同、有异。相同的是:由于病入营、血分,其病机有邪盛的一面,也有阴伤的一面,无论清营或凉血,在清泄营血热毒中,同时兼益阴液。不同的是:营为血之浅层,邪由气来,气热未衰,清营犹须透气;至热陷入血,则不是热郁血瘀,就是热迫血溢,凉血益阴,必兼散血或宁络。据此组成的方剂最常用的,前者为清营汤,后者为犀角地黄汤。
2.清营汤的运用 清营汤是清营分热邪的主方,由苦寒甘咸、辛凉透泄与活血之品组成,治热初陷营,表现为脉数、舌绛、心烦不眠甚至谵妄而斑疹隐隐之证,有清解营热、透泄出气及活血益阴作用,为热陷入营最常用的方剂。若烦渴、苔黄燥,可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再加石膏。若在暑季可加荷叶以透暑热。若疫喉痧热毒入营,可加牛蒡子、射干、地丁、丹皮以解毒利咽,凉血散瘀。
3.清营汤与清宫汤的比较 清营汤和清宫汤都是治热陷营分的方剂,可清营泄热,但清宫汤与清营汤又有区别:清营汤是以清透营热为主,清宫汤是以清心包热毒为主,清营汤的透泄作用大于清宫汤。清宫汤应用的依据:病机是“逆传心包”,证的主症是谵妄神昏。因此,方药的组成与清营汤虽大体相似,但辛凉清透的药已不多用,而咸寒甘苦之味,大多用其心,重在苦寒直清心包,不是由清营而间接清心包了。且据证加用之法,也大多以涤痰开窍药为主。如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咳痰不爽加瓜蒌;由谵妄将转神昏加菖蒲、郁金、荷梗,或加牛黄、至宝、紫雪等。
4.犀角地黄汤的运用 犀角地黄汤是《千金要方》治伤寒、温病热瘀吐衄血的方剂。现在是治温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的首选方。它药仅四味,有清心解毒、凉血消瘀、益阴宁络的作用,故凡斑疹繁密,上下出血者皆可用。如高热,斑疹色紫、稠密成片可加石膏、银花、大青叶、玄参、丹参、紫草、红花,以加强凉血散血,解毒化斑;如高热、神昏较重,可兼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醒神;如出血较重,可加茜草、侧柏炭,以加强凉血止血;吐、衄血还可加茅花、藕节、竹茹,以清肺胃而止血;尿血加茅根、小蓟,以清热止血;经来量多,可加血余炭、仙鹤草,以益阴止血。
六、滋阴法及其几个方剂的应用
1.滋阴法 温病最易耗津伤阴。温热病类的全过程,湿热病类化火、化燥后的过程,最突出的是“热”与“津”的消长变化。尤其是津的耗伤程度,直接关系着病情的变化和预后。因之,治疗就必须处处以维护津液为主。实践证明,只有存得一分津液,病人才有一分生机!滋阴法就是选用甘寒或咸寒滋补之品,以增充人体赖以营养的物质——阴液的亏耗,从而调整阴阳,谋求水液平衡的相对稳定,达到“复津”的目的。这在温病过程中,不只温邪久羁,肝肾阴竭所必需,即使上之肺阴被伤、中之胃津亏耗也同样需要。临证凡出现肺胃津耗者,可以沙参麦冬汤、益胃汤为主方;肾阴亏耗者,可以加减复脉汤为主方。
2.沙参麦冬汤与益胃汤的比较 沙参麦冬汤与益胃汤都用于热盛阶段邪退津伤而有滋养津液的作用,临证用得较多,不过,在具体应用中还略有差异:前者治燥伤肺胃津液,干咳无痰而以肺为主;后者治下后汗出、口干咽燥而以胃为主。但从实际作用看,沙参麦冬汤虽以润肺为主,而用药又助调胃。这是因为胃为阳土,肺为阴金,土为金母,是水谷之海,津液之源,只有胃之用复,肺津才有来源,调胃是为了救肺。反之,益胃汤也有清润肺燥的作用,因为肺主诸气,又司皮毛汗孔的开合,肺得滋养则气机调畅,开合有常而汗不外泄,滋肺也就是固液。这是吴氏制方的妙处。
3.加减复脉汤的运用 加减复脉汤,是吴氏本《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成,他减去温心阳、益心气的参、桂、姜、枣,加入收敛阴气的白芍,成为一个甘润咸寒滋阴的主方。用于温病后期热毒久留,消灼阴液,表现为神倦欲眠,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绛齿焦,脉象虚细之证,有滋补真阴、壮水益液的作用。临床上凡属真阴亏耗的,都可化裁运用。《温病条辨》中由它化裁出的方子就有六七个,如救逆、一甲、二甲、三甲、大定风珠、护阴和阳汤等。
总之,滋阴法的几个主方,生津养阴虽同,而甘寒、咸寒有别,润肺、滋胃、益肾各异,从中细辨,自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