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移动ICU:重症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重症医学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救治的需求,近些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移动ICU(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移动ICU指的是配备ICU的医疗团队和基本ICU医疗救治设备的重症患者转运平台 [1]。移动ICU的作用是保证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间断地加强治疗 [2]。
一、移动ICU的组成
移动ICU可分为3种类型,院前移动ICU、院内移动ICU及远程移动ICU。根据国际医学界对移动ICU 的要求,移动ICU应该有3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3]:①训练有素的ICU医师和护士团队,掌握重症医学的理论,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善于配合;②掌握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治疗手段,借助于这些设备和技术可进行动态、定量的监测,捕捉病情瞬间的变化,并可反馈于有力的治疗措施;③能够应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对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3]。
由于在转运过程中,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往往不稳定,而且病情不断变化,对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具有重大挑战 [4,5]。
二、转运人员的培训
移动ICU上医疗救护人员是由ICU主导的医疗团队,一般4~5名。所有人员应该进行强化培训,应该是全天候的医疗团队。
人员的培训主要从5个关键的方面着手,包括准备工作、团队协作培训、新仪器的培训、移动培训,以及安全性培训 [6]。
1.准备工作
在发生问题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转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也是培训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准备工作完善的话,70%的问题能被避免。根据相关文献及既往的转运经验,需要按照以下列表来进行准备工作,这样有助于预防大部分医疗意外的发生,详见表1-3-1。
表1-3-1 移动ICU的转运前准备工作流程
续表
2.团队协作培训
这一项培训主要着眼于空间的限制及人力资源的缺乏。因此,良好的沟通及团队协作是尤其重要的。例如,与司机之间应该沟通好需要调整的速度,甚至在有的情况下需要完全停止行进。
3.新仪器的培训
整个移动ICU里的设备及手推车(转运担架)都是定制的,因此所有人员应该学会操作自己平时并不熟悉的移动ICU里的设备及装备齐全的手推车,避免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操作问题而耽误治疗。
4.移动性培训
很多的ICU医师及ICU护士都有院内转运的经验,但是并没有院间转运的经验。因此,需要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甚至要对移动ICU行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培训。
5.安全性培训
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安全性培训也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在转运过程中安全带的使用及与协调患者治疗的关系。行进本身也存在交通安全风险,因此团队中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而且,在移动ICU中替换输液袋、准备以及提供相应的治疗、安全地保存及使用仪器都比在院内ICU中危险性更大。
三、仪器与药品配备
移动ICU病房的设备配置以及药品配置应该根据任务的需求决定。所有转运设备都必须能够通过转运途中的电梯、门廊等通道,转运人员须确保所有转运设备正常运行并满足转运要求。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并保证充足的电量 [7]。主要配置包括带自备电源的多功能除颤监护仪1台(包括除颤、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转运呼吸机1台,便携式吸引器1台,快速气管切开器械1套,可视喉镜,成人简易呼吸器,标准急救药箱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血糖仪、血气分析仪、心肌标志物检测仪等),氧气瓶或氧气袋,手术器械包,导尿包,外科肢体固定器具数套,中心静脉插管包、胸腔闭式引流包等。详见表1-3-2。
表1-3-2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重症患者(成人)转运推荐设备
院际转运的药物配备强调紧急抢救复苏时用药以及为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的用药,病情特殊者还应携带相应的药物。根据《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药物包括肾上腺素1mg、多巴胺20mg各5支,胺碘酮150mg 4支,丙泊酚200mg、利多卡因100mg、阿托品0.5mg 各2支,林格液50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各1袋。详见表1-3-3。
仪器设备以完好、必备、够用为原则。转运相关物品定量、定点放置,专人管理,处于完备状态。
表1-3-3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重症患者(成人)转运配置药物
四、移动ICU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近年来,移动ICU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8],要求所有在两个医院之间转运的重症患者都必须使用移动ICU。在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9年国内第一个移动ICU得到应用,使患者转院实现“无缝转运”,保证重症患者的不间断治疗。但是,移动ICU的组成和人员配备都需要进一步标准化,人员的培训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很重要,因此制订一个标准的流程、器械的标准配备和人员的培训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9,10]。未来移动ICU将会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得以广泛应用。
(戴青青 于凯江)
参考文献
1.Nagappan R,Riddell T,Barker J,et al. Patient Care Bridge--mobile ICU for transit care of the critically ill. 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0,28(6):684-686.
2.Alvarez González M,Cambronero Galache JA,Nevado Losada E,et al. Effect of the availability of a medicalized mobile ICU(MMICU)on the hospital admissions after an out-of-hospital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OH-CRA). Rev Clin Esp,2003,203(11):517-520.
3.Bodson L,Grenade J,Micheels J,et al. The value of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MICU):does it remain to be proven. Rev Med Liege,2006,61(5-6):494-499.
4.Riley BH,White J,Graham S,et al. Traditional/restrictivevs patient-centered intensive care unit visitation:perceptions of patients' family members,physicians,and nurses. Am J Crit Care,2014,23(4):316-324.
5.Wiegersma JS,Droogh JM,Zijlstra JG,et al. Quality of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impact of a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a specialized retrieval team. Crit Care,2011,15(1):R75.
6.DrooghJM,Kruger HL,Ligtenberg JJ,et al. Simulator-based crew resource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y a mobile ICU. 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2012,38(12):554-559.
7.Yue MX,Xia XY,He D,et al. The design and use of a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 ambulance. Zhongguo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2009,21(10):624-625.
8.Iglesias-Llaca F,Suárez-Gil P,Viña-Soria L,et al. Survival of out-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attended by a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sturias(Spain)in 2010. Med Intensiva,2013,37(9):575-583.
9.Prottengeier J,Moritz A,Heinrich S,et al. Sedation assessment in a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a prospective pilot-study on the relation of clinical sedation scales and the bispectral index. Crit Care,2014,18(6):615.
10.Droogh JM,Reinke L,Snel GJ,et al.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changes induced by acceleration during 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 transport are not patient related:beware of misinterpretation. Intensive Care Med,2014,40(3):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