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科医生科研的课题设计

全科医学科研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选题、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总结阶段。在确定选题后,进入准备阶段,研究者应仔细阅读近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与其他相关资料,形成研究假设和研究目标,并对研究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在此阶段还要进行调查人员的培训和相关设备购置等工作;执行阶段一般需要通过预实验,检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对方案进行完善,然后按照研究设计方案,进行资料收集;总结阶段一般指在完成各项资料收集之后,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审核,对缺失数据及时进行补充调查,对不合理数据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在完成上述工作后,运用各种统计方法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然后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本节重点介绍科研课题的选题和课题设计。
一、全科医生科研选题
选题是科研过程的战略性步骤和起点,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环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家贝尔纳也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科研工作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
由此可见,选题恰当与否不仅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而且也影响研究的整体设计、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选题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方向,它是关系到科研工作方向正确与否,成果可及与否,水平高低等关键性的重要决策;选题也是指导科研设计的主线,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应用、观察指标的选择、资料处理的方式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都将围绕选题展开。因此,选好题,一项研究的意义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研究者通常从日常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通过详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进行选题。
(一)选题的基本原则
1.重要性
所选研究课题,应是当前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一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①问题的严重性如何?②问题涉及面的广度如何?③受影响的对象是谁?如果一个研究课题的影响面广、影响的人多又严重,这就是应该首选的课题。通常选择疾病负担大(高发病率、高病残率)的病种进行研究,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疾病等都是疾病负担十分突出的疾病。
2.创新性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区别其他劳动的本质特征。无创新性的课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算不上真正的科学研究。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源泉和动力,体现了科研的真正价值。科研的创新程度可有不同,但一定要有创新。
“创”是指前人或他人没有研究过的题目,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
“新”是指研究项目有独到之处,而不是低水平模仿、抄袭。
前人是否做过类似研究,如果已有学者做过研究,要仔细分析前人的研究结果,是否还有哪些重要方面尚未研究透彻或尚未找到答案而需要继续研究。如果该问题已经有答案了,要考虑重复研究有无意义或有多大意义,如果没有意义,应放弃此类选题。通常可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如Medline、Cochrane光盘等,充分掌握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信息和动态,然后经过充分的思考,做好选题和立项工作。
3.科学性
研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选题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而非主观臆想。要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应与现有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相矛盾;选题必须具体和明确,反映研究者思想的清晰度与深刻性;选题设计需符合科学的要求:受试对象、施加因素、观察措施和指标等选择合理,科研方法先进,统计学设计正确。
课题研究目的必须明确,内容清楚,指标具体,准备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期望得到什么结果,哪些应作为研究重点,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全科医生通过对日常医疗卫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炼、归纳,形成研究选题,同时,还注意避免将科研工作完全等同于日常医疗卫生实践。
4.实用性
包括预期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术价值是指研究的预期结果在本领域有创新,如提出了新的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观点、做出了新论证、构建了新理论,或发掘了新材料等。
社会效益是指预期研究成果对社会的科技、卫生、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做出或可能做出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效益具有慢热性、非显性的特点,往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
经济效益是指研究的投入成本和将来成果推广应用时产出的比。课题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要求一般是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收效大。
5.可行性
选题时还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必要条件,包括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主观条件主要是指研究者在技术上有没有能力开展这项研究,即研究者和合作者的学识水平、业务技术操作能力,积累的科研工作经验,课题组人员知识结构、工作时间、人员结构、上级支持等。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现有仪器设备、技术、材料、经费、床位、场所等条件是否能满足研究的需要,通常包括开展本项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必要的人员配备,足够的经费资助及合理的时间周期等。现有资源不足时能否找到别的资助,争取必要的条件支持。
6.伦理道德
应仔细考虑研究过程中是否可能对研究对象带来有害影响。如研究对象能否接受调查,与文化风俗习惯有无抵触,对研究对象隐私保护等。如有需要,在研究开始前应取得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
(二)选题的途径
1.从招标项目指南中选题
在各类各级科研招标指南中,通常会非常明确地提出鼓励研究领域和重点资助范围,比较详细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和课题,这些选题一般都是医疗卫生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学基金等,有关部门每年都会下达项目指南。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2.从实际工作中选题
在社区日常医疗卫生实践中,有大量的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亦有大量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选题应着眼于工作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及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
(1)围绕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治:
在实践中会发现:某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患者数也越来越多;某疾病现有的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出现并发症;某疾病总是容易出现在某种特殊人群中;某两种或多种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组合对某种疾病是否较传统治疗更有效等问题。
(2)围绕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管理:
在实践中会发现实施不同的防治策略,管理效果会有较大差别;同一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社区推广应用,也会有不同的管理效果;针对不同的人群,慢性病的防治措施也应有所侧重;社区卫生服务如何在为医养结合、妇幼保健、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中发挥作用等问题。
(3)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涉及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如何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怎样界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怎样实现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怎样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如何开展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等问题。
(4)围绕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交叉领域:
在实践中,会碰到如下这些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与民政救助如何有效衔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怎样实现衔接?社区卫生服务如何整合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更好地提供服务?等等。
【案例1-1】
某研究的题目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安全护理干预研究”,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往往一体多病,需服用多种药物,容易漏服,所以该研究者选择了这一课题。课题设立干预组、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分析和组间比较,结果有说服力。
点评:由于慢性病的研究范围较大,专家建议缩小范围,以几种社区最常见病为研究对象,使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专家建议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分组,使干预组与对照组有较好的可比性、均衡性。
3.从文献的空白与记载的难题中选题
研究课题来自实际,亦来自文献,在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总会遇到困难,总会在著作中记载所没解决的问题或尚未定论的东西。可以通过阅读文献,借鉴他人的实践,激发自己的认识活动,扩展探索研究思路。如他人某项研究虽然重要但病例太少,则可以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某项研究限于当时条件,其观察指标不恰当或检查方法不精确,可进一步给予补充验证;国外的研究量表不一定适合国人,需要进行国内人群进行验证或通过自拟的研究量表进行测评。
【案例1-2】
某课题为“社区中年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干预研究”,该课题根据文献检索,当时社区中年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相关研究报道不多,于是选择该研究课题。设计中按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5个居委,每个居委抽取20个门栋抽取1194例(按样本估算结果)45~59岁年龄段的居民,进行10年ICVD调查。对10年ICVD分值>10%的50例(样本估算为194例)进行干预,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2年干预。
点评:该课题虽然获得立项,但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干预试验的样本量少于估算要求,如按样本估算要求,则现况调查人数需增加3倍,全科医生难以承担如此大的工作量。二是对照组人群处于较高ICVD分值,若不采取干预措施有悖于伦理学原则。该医生通过开题报告,寻求专家帮助,专家建议将题目改为“社区中年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干预可行性研究”,重点实施现况调查,干预只做可行性研究,这样就无须设对照组,避免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及伦理问题。
4.根据客观要求选题
根据人类对健康的愿望和客观要求而产生课题。例如:人从胚胎开始,至出生到生命终止,每一阶段均向医学科学提出了大量的研究题目,优生、优育、生长发育、长寿等各阶段都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案例1-3】
某课题为“利用手机短信作为干预工具促进母乳喂养的干预意愿调查”,研究者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发现母乳喂养的比例较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效果不理想,于是就进行了此项研究。课题设计对怀孕早期妇女700例,在体检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母乳喂养以及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干预的意愿。同时,选择30例哺乳期乳母进行定性访谈,孕早期妇女进行随访,观察其产后实施母乳喂养的情况及手机短信干预的情况。
5.从已有课题新发现或延伸中选题
课题的研究内容都有一定范围与层次,在完成本课题任务之后,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从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延伸。通过延伸选题可以使研究步步深入。
【案例1-4】
某课题为“晚期肿瘤患者舒缓疗护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者在进行“多元文化护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之后,又运用多元文化因素(种族、语言、宗教等)对晚期肿瘤患者居家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以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研究者进行三次入室护理,具体措施为多元文化因素(如音乐、语音等)和按摩等,第4次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效果。
6.从改变研究内容组合中选题
如实验性研究一般由研究处理因素、研究对象与效应指标三个要素组成。有意识地改变原有课题三要素中的一个,这种改变可以是某个要素在种类上、数量上的改变,如果这种改变具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就可构成一个新的课题。
7.从其他学科移植中选题
借鉴与移植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把应用于某疾病、某学科、某专业,甚至某领域的先进的方法技术等借鉴转移过来,应用于另一疾病、学科、专业领域,为己所用。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学科新原理和新技术的发展,将其他学科新技术与新方法转移来研究医学中的问题,这已成为现代医学科研的重要选题方法之一。
8.从学术争论中选题
对于同一现象、同一问题,学术界常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认识,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论。了解这种争论的历史、现状及焦点,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研究,常常是从有争论的问题开始的。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疑难病例讨论,是聆听各种意见和见解、启迪灵感的最佳途径,在这里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并且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三)选题的程序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任何医学研究活动开始的第一步,要提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和能够进行研究的问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提出问题是科研选题的始动环节,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查阅文献
提出问题之后,就应当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提出的问题是否在科学上具有创新意义?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建立研究假说提供充分的材料与理论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相关部门开展现场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二是查阅文献获取二手资料。
3.建立假说
建立研究假说是选题的核心和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同样决定着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研究假说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科学性,研究假说应有一定的事实根据,需进行科学论证;二是假定性,假说尚未得到实践证明,有假定的性质,包含有猜测的因素,有预见成分。
在建立研究假说的科研实践中,要善于抓住已知的理论解释不了的事实和现象,随时记录自己观察与思考的“闪光点”;要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养成对一切未经科学解释的现象进行思考的习惯;要善于学习自己相邻学科的理论及其他有关专业的知识,灵活应用借鉴;要善于从自己或别人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新的研究点。
4.确立命题
命题的确立一般要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要简要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
(2)要含蓄地体现假说的内容。
(3)一般需要附加限定成分,如初步研究、探讨等。
(4)可采用动名词结尾,用以表达课题研究的性质和特点。如“疗效研究”“模式研究”等。
(5)命题需要简明扼要,中文题目一般以不超过25个字为宜,外文题目一般以不超过15个实词为宜。
二、全科医生科研课题的设计
完整的科研课题设计包括研究背景、立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结果、研究人员、经费安排等。
(一)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主要是阐述“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关于研究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明,每个层面依次递进。
首先,要阐述此次选题的意义,主旨是为了说明本研究选题是“需要研究”的。说明目前存在一个什么问题,该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何,不解决这个问题,会怎么样;解决了这个问题,又会怎么样。如该选题是一直没有解决的某个健康问题、或者该选题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或者该选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等。
其次,要阐述国内外学者对这个命题开展了哪些研究,目前进展如何,即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研究什么,什么内容还未研究;什么问题已有答案,什么问题没有答案;什么问题答案一致,什么问题答案不一致。
然后,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已有研究在哪些方面有欠缺,或在哪些研究的方法、技术有待改进,或在哪些方面的研究还从未涉及,是研究的空白点。阐述本研究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研究,与国内外同行研究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二)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主要是在综合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本研究的开展有什么意义,着重说明自己研究什么,说明本研究与现有研究的差异,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研究,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向前走半步或一步,或找出了新的研究方向,还可阐述本研究的预期结果,从学术、社会、经济等多角度分析预期结果所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等。
(三)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面。
1.总目标
总目标是研究目标的高度浓缩与概括。应通过简洁的语言阐明本研究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用什么方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旨在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的。
2.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为了达到总目标而设定的若干个小目标。具体目标是由总目标分解而来的,一般设定2~4个,各个具体目标间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具体目标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案例1-5】
某科研设计题目为“某区中小学生校内伤害流行现况与干预对策研究”。
总目标: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较为科学有效的校内中小学生伤害干预模式,更有效预防和控制某区中小学生校内伤害的发生。
具体目标:
1.了解某区校内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2.分析某区校内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3.根据“四E”干预理论中的教育干预和工程干预,明确某区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校内伤害发生的优先领域。
4.形成科学、可行的中小学生校内伤害干预模式。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一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标设计相对应的内容。它是实现研究具体目标所要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
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研究的类型选择相应的调查方法及资料分析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般结合起来写,与研究具体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图1-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组成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
图1-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研究对象
需要在科研设计中详细而具体地规定哪些个体属于研究对象,一般通过制定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来界定研究对象。
【案例1-6】
如题为“脑卒中后社区康复治疗适宜技术的应用比较研究”的课题,研究对象为在某街道新发的和既往的脑卒中患者(病史<1.5年)。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年龄在40~70岁,性别不限;②符合1995年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研究的诊断标准;③有影像学(脑CT或MRI)结果;④意识清楚,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评分≥8分;⑤发病不超过1.5年;⑥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Brunnstrom分级1~5期;⑦患者愿意参加本课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为:①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0分;②肘关节挛缩固定,严重影响其活动性者;③痉挛肢体肌肉发生萎缩者;④有活动性肝病、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患者、呼吸功能衰竭者;⑤入选前接受过肉毒素注射或其他抗痉挛药物治疗者;⑥既往有精神病史者;⑦外地无法随访者和观察中自然脱离者。
2.明确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为了达到研究的具体目标,而确定的需要研究的具体工作内容。研究内容需要与研究具体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3.确定研究方法
需将研究的主要环节和方法逐一交代清楚,包括样本量的确定、调查或干预方法、研究分组、评价指标和标准、资料收集方法、防止混杂因素办法等。
(1)确定调查或干预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调查具体方法,一般应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定,若需要了解人群某病患病的现状,可采用现况调查;进行病因或危险因素研究,可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如需要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则运用实验性研究,需要确定干预的具体技术、操作方法、干预周期等;探讨居民卫生服务需求、评价卫生服务满意度或探讨卫生服务的模式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选定了研究方法后,还要根据相应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以及样本量的估计。
(2)确定样本量需要根据研究类型:
运用样本量计算公式估算此研究所需样本量。样本量的选择是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间寻找平衡,并非越大越好。具体内容可参见本书“第四章 全科医生科研中的流行病学设计”。
(3)研究分组需要确定根据什么特征分组:
干预研究一般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也可设立多个对照组。研究分组中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把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各组。
(4)资料收集方法:
全科医生科研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为定量调查或定性调查,也可两种方法相结合。定量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定性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有专题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等。现有资料的收集也是重要内容,如统计年鉴或报表等;
(5)评价指标和标准:
需要运用公认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评价。
(6)防止混杂因素的办法:
可在研究设计中,通过采用配比研究防止混杂因素对研究效果的干扰;亦可通过采用固定评价人选或培训标准化操作步骤等方法,防止因评价人员的不同测量尺度而造成对研究效果的干扰。
4.资料分析方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对于定量资料,需编制数据库,进行数据的计算机录入工作。定量资料可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常采用类属分析法、图示法等。
(五)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是对整个研究设计的总体概括。多用技术路线图即应用简洁的逻辑图形描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技术路线图具有反映课题研究设计全貌的特征,如题为“脑卒中后社区康复治疗适宜技术的应用比较研究”课题的技术路线(图1-2)。
图1-2 脑卒中后社区康复治疗适宜技术的应用比较研究的技术路线
(六)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包括该项研究预计得出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该项研究拟产出科技成果的方式,如应用技术成果、产品、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此外,针对研究中的创新内容还可以写出预计产出的创新性成果能达到哪一级水平,如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
【案例1-7】
如题为“某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病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1.预期研究结果
(1)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流行现状;
(2)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影响因素等;
(3)从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患儿家庭及社区管理等多角度提出手足口病区域联防联控方案和措施;
(4)提高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病意识和防治知识知晓率。
2.预期研究成果的产出方式
(1)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拟定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
1)某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发病流行趋势研究;
2)幼儿家长对手足口病预防控制KAP调查研究;
3)某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发病影响因素研究;
4)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发病防控策略研究。
(七)研究进度
课题的研究进度需写明课题研究的周期有多长;在研究周期内,以年、季度或月份为单位,每个时间单位内应完成的课题计划和任务。课题研究进度的撰写,可以用文字分段表述,也可以用甘特图(Gantt chart)表述(图1-3)。
图1-3 某课题设计用甘特图表示的研究进度
甘特图是一种按照时间进度标出工作活动的图表。它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课题项目负责人由此可清晰、明了地弄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进度。
(八)研究人员
课题研究人员主要包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人员。如申请某项科研基金,对于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人员一般都有相应的表格让研究者填写,大多包括研究人员的基本信息、曾参与过的研究项目、在本项研究中主要的任务和分工等。
(九)经费预算
科研课题的经费预算通常包括经费来源、经费预算总额、分项经费预算情况、各年度经费预计使用情况及支持单位经费保障等。如申请某项科研基金,这部分内容可依照计划任务书中的经费预算表格进行撰写。经费预算需把握好科学、合理、节约的原则。科研经费预算的具体要求需按照各类科研基金经费管理的办法执行。
在完成项目设计后,首先要通过预研究,检验研究计划和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对方案进行完善。然后,按照研究设计方案,实施抽样、收集资料。在完成各项资料收集之后,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核对,对缺失数据应及时进行补充调查,对不合理数据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计算机录入工作,一般要进行双人双份录入,并进行数据的逻辑校对。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开始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线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本书第三、第八、第十四章分别阐述了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文献阅读、综述撰写与论文和研究报告撰写的具体要求。
三、全科医生科研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选题太大、研究内容宽泛,深度不够
全科医生科研设计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题目求大、求全,包含的研究内容很多,限于研究周期和研究者的能力与水平,对所要研究的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泛泛了解,研究的重点不突出,深度不够。
例如,某研究题为“糖尿病防治研究”,这个题目开口很大,涵盖的内容很多,它没有界定该研究是针对哪一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有多个类型,研究主体未明确;糖尿病的研究方向很多,是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评价,还是预防糖尿病,是一级预防,还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或治疗;也没有说明采用的是什么防治方法,也不清楚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如果将该题目改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效果研究”,使研究对象聚焦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干预方法限定为运动干预,研究目的落在运动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者就比较容易把握整体研究设计了。
对于初次尝试科研设计的研究者,在选题时就要注意把握“小开口、深挖掘”的原则,注意多从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寻找研究点,可以一次围绕一个研究因素深入开展研究,这样较容易把握研究设计,在开展调查研究中也便于具体操作。
【案例1-8】
如某课题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综合干预”
该项目运用的综合干预措施为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补充维生素D以及药物干预。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分层分组的方法,以性别作为分层因素,干预组为社区医院随访的对象,采用综合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为上级医院随访的对象,仅实施健康教育措施。
点评:该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干预内容较多,既有健康教育,又有饮食、运动、补充维生素D以及药物干预,无法对主要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②对照组患者中如需药物治疗而不给予用药,不符合伦理学要求。一般在社区干预中,药物因素不宜作为研究内容,服药与否应按国家现有指南实施,不是该研究所要研究的,建议两组患者为均需服药者,且服药方案基本类似。该研究应重点研究社区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③此外,干预组为社区医院随访的对象,而对照组为上级医院随访的对象,两组缺乏可比性。建议研究对象均来自社区,确定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后,进行研究对象入组,采用随机分层方法进行分组,分层因素除性别外,增加病情严重程度(骨密度测定结果),以增加两组均衡性。
2.研究设计缺乏创新性
对任何研究来说,具有创新性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创新性的课题几乎没有研究的意义。造成研究设计缺乏创新性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对国内外研究背景了解不全面,没有掌握最前沿的学术思想。这就需要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后,充分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者对该研究方向开展了哪些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一种很好的归纳、总结文献研究内容的方法,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可以系统性梳理所查阅文献的内容,发现前人研究的空白点和缺陷所在。
此外,在科研实践中需不断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是多角度的。可从研究问题中找到创新点:如科学地解释实践中遇到的现象,针对已有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对新发现的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也可以在研究方法、技术上找到创新点:某种新方法、技术的建立,对已有方法、技术的改进,在新的领域运用已有的方法、技术;还可以从学科交叉范围中找到创新点。
3.对随机抽样的理解和操作有偏差
不少科研设计者对随机抽样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或是在实际操作中对随机抽样方案实施不够严格,使得样本并非随机抽样样本。有些研究者将随机抽样理解为“随意抽样”或“随便抽样”;有些研究者采用随机方法有误或表述上过于笼统,如某研究者拟调查某市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或多阶段随机抽样,但未具体如何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样;再比如抽取某特定人群进行疾病筛查,主动接受筛查的居民往往是可能已存在相关症状或是时间比较空闲,而身体健康或工作比较忙的居民则很少主动配合疾病筛查,如果不严格执行随机抽样方案,将所有抽到的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则可能造成所筛查疾病的患病率比实际情况要高,造成结果的偏倚。这就需要研究者认真学习随机抽样这部分内容,在课题设计中正确选择抽样方法,科学严谨制定随机抽样方案,具体表述抽样的操作步骤,并在课题实施阶段严格执行随机抽样方案。
4.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挖掘不够
由于条件有限、历史资料不足和统计分析能力限制,全科医生科研中多采用现况调查等描述性研究,分析时缺乏此方面内容与历史资料的纵向比较,也缺乏与其他社区资料的横向比较分析。描述性研究结果只能客观说明在某个时点疾病的现况,在病因探索中缺乏说服力,无法科学地推断病因。病因研究需要运用分析性研究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干预效果评价类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设计中需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三原则,在课题设计阶段应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好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相应措施,对研究对象的分配应采用随机分组。另外,研究者需要深入学习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灵活掌握常用统计方法的运用。
5.定性资料的分析、利用不够
研究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两类,很多医务人员重视对定量资料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定性资料的分析、利用。定量资料通常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获得,而定性资料通常采用访谈、咨询等社会学研究方法获取。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定量资料可以客观地得到相关指标的量化结果,而定性资料可以对某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弥补定量资料的局限。只有将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有机结合,并全面分析,才能够较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施 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