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学导论(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张金华
- 12462字
- 2020-08-28 13:37:42
第二节 护理理论
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护理理论家通过积极尝试和不断探索,相继建立了护理学的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从不同角度对护理现象进行解释,对护理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描述,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测,为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重点介绍奥瑞姆自理理论、罗伊适应理论、纽曼保健系统模式、莱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
一、奥瑞姆的自理模式
奥瑞姆的自理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护理理论家奥瑞姆(Dorothea.E.Oream)提出并建立的。1971年奥瑞姆在《护理:实践的概念》一书中系统地阐述自理理论。
(一)奥瑞姆自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奥瑞姆认为护理应重视人对自理活动的需要,并提供帮助。奥瑞姆的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即自理结构、自理缺陷结构和护理系统结构。
1.自理结构
(1)自理能力:
即个体完成自我照顾的能力。正常人均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不同的个体、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健康状况其自理能力不同。自理能力通过实践和学习会不断得到发展。影响个体自理活动和能力的因素,包括年龄、发展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2)自理需要:
自理活动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自理的需要。护理所关心的是个体的自理能力在特定时期是否能满足其自理需要。自理需要包括三方面。
1)普遍性的自理需要:
也称日常生活需要。是个体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摄取足够的空气、食物、水,维持良好的排泄功能,保持活动和休息平衡,维持独处与社交平衡,避免有害因素的刺激,促进整体功能与发展的需要等。
2)发展性的自理需要:
是指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特定的自理需要以及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新的自理需要。包括不同时期特殊的需求,如儿童期、青春期、怀孕期、更年期的自理需要、失去亲人时的调整、对新工作的适应等。
3)健康偏离时的自理需要:
指个体患病、遭受创伤、特殊病理改变、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如寻求治疗和护理的需要、学习相应技能和接受伤残身体的需要。
2.自理缺陷结构
这是奥瑞姆自理理论的核心部分,阐述了个体什么时候需要护理。他认为,当一个人不能或不完全能进行连续有效的自我护理时,就需要护理的照顾和帮助。此时,护士应采取措施弥补患者的自理缺陷,满足其生理性和治疗性的自理需要。
3.护理系统结构
奥瑞姆指出护士应依据患者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的不同采取三种不同的护理系统:全补偿护理系统、部分补偿护理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图3-6)。
(1)全补偿系统:
完全补偿系统是指患者没有自理能力,需要护士进行全面的帮助,以满足患者所有的基本需要。如昏迷、瘫痪、精神病人等。
(2)部分补偿系统:
部分补偿系统是指患者有部分自理能力,但需要护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才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适用于术后患者,能够自己满足大部分需要,但还需要护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如协助如厕、翻身等需要。
(3)支持-教育系统:
支持-教育系统是指患者有自理能力,但需要护士的指导、教育或提供最佳环境,才能达到自理的最佳水平。
(二)奥瑞姆自理模式与护理的四个基本概念
1.人
人是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及不同自理能力的整体。人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潜力,通过学习可以达到自我照顾的目的。
2.健康
奥瑞姆认为良好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就是一种最大限度的自理。
图3-6 奥瑞姆护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3.环境
奥瑞姆认为环境是“存在人的周围并影响人的自理能力的所有因素”。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希望能进行自我管理。大多数社会对不能自我满足自理需要的人是能接受并提供帮助的。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都会被社会认为是有价值的活动。
4.护理
护理是预防自理缺陷发生和发展,并为有自理缺陷的人提供治疗性自理的活动,是帮助人获得自理能力的过程。护理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帮助人完成自理的方式。
(三)奥瑞姆自理模式与护理实践的关系
奥瑞姆把自己的理论和护理程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她的自理模式及观点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护理实践中。以奥瑞姆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工作方法分以下三步。
1.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自理需要
护士通过收集资料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自理缺陷,哪些方面存在自理缺陷及引起缺陷的原因,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自理需要,从而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护理帮助。
2.设计恰当的护理系统
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自理需要,在全补偿护理系统、部分护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中选择适合患者的护理系统,确定预期护理结果,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3.实施护理措施
根据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满足患者的自理需求、恢复和促进健康、增进自理能力的目的。
二、罗伊的适应模式
适应模式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卡利斯塔·罗伊(Sister Callista Roy)提出的。她先后在《护理入门:适应模式》《护理伦理结构:适应模式》以及《罗伊的适应模式》中论述了其理论观点。
(一)罗伊适应模式与四个基本概念
1.人
罗伊认为护理的对象可以是人,家庭,群体,社区或社会,不管其规模大小,都是一个有适应能力的系统。
罗伊主要论述了人,她认为人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包括输入、输出、调节和反馈过程。人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处于与环境持续互动的状态,在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人还是一个有适应能力的复杂生命系统,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这种与环境的不断互动,既引起机体的内部变化,也引起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万千的世界中,人为了维持自身的完整性,机体必须持续努力地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图 3-7)。
图3-7 罗伊适应系统模式示意图
(1)输入:
罗伊将能引起机体反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作为系统的输入部分,这些被输入的信息、物质或能量称之为刺激。刺激分为3类。
1)主要刺激:
是指环境中引起个体反应的直接原因,即当时面对的,需要立即应对的刺激。这些刺激通常是导致人的生理、心理、能力、选择等最大变化的一些刺激。
2)相关刺激:
是指所有内在的或外部的对当时情境有影响的刺激,是一些促成或加重反应的间接因素,常属于诱因性刺激。这些刺激是可观察到、可测量到或由本人所诉说的。
3)固有刺激:
是指原有的、构成个体特征性的固有因素,可能对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但未得到证实的原因,这些刺激可能与当时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易观察或测量到。
(2)输出:
人作为一个系统输出的是行为。输出的行为包括内部和外部行为,这些行为是可以被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输出的行为称之为系统的反应,分为适应性反应和无效性反应。适应性反应可促进人的完整性,能使人得以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无效性反应则不能实现这些目标。
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在面对刺激时,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即输出。反应是适应性还是无效性取决于个体的适应水平。适应水平就是指个体在面对刺激时能以正常的努力进行适应性反应的范围。每个人的反应范围是不同的,每个人的适应水平也会受到个人应对刺激的影响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果把适应水平比作一条直线,适应区域就是在该线上下两条虚线之间,这就构成了个体的适应能力范围。当刺激作用于适应能力范围以内,输出的将是适应性反应;当刺激作用于适应能力范围以外,输出的将是无效性反应(图 3-8)。
图3-8 罗伊适应水平示意图
(3)过程:
罗伊用应对机制来说明人这个适应系统的控制过程。她认为有些应对机制是先天获得的,如白细胞防御系统在细菌侵入机体时的对抗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生理调节。有些应对机制是通过后天学习所获得的,如应用消毒剂清洗伤口,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等称之为认知调节。生理调节通过神经-化学物质-内分泌途径来进行应答,认知调节通过感觉、加工、学习、判断和情感等复杂的过程来进行应答。为了维护人的完整性,生理调节和认知调节常常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
(4)效应器:
罗伊认为生理调节与认知调节共同作用于适应层面或称为效应器,包括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及相互依赖4个适应层面。生理功能包括呼吸、营养、排泄、活动、休息、皮肤完整性、感觉、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等;自我概念涉及个人在特定时间内对自己的看法与感觉,包括躯体自我和个人自我两部分;角色功能描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的履行情况;相互依赖功能陈述个人与其重要关系人及社会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与这4个方面有关的行为,可以说明个体的适应水平和反映出应对刺激的情况,护士可以通过观察这4个方面,识别个体的行为是适应性反应还是无效性反应。
2.健康
罗伊认为健康与疾病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一种状态,反映了人与环境的适应过程。如果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在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四个方面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反应,就能有效维持系统的整体性,保持健康。反之,如果人面对的是超过个体适应能力的内外环境刺激,在四个适应方式上表现出无效性反应,机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即不能保持健康,也就处于疾病状态。
3.环境
指人生存的环境及环境中所有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前面介绍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三种刺激作为信号输入机体,诱发人产生各种反应。
4.护理
罗伊认为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个体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四个方面的适应性反应。护士可通过控制各种刺激,减小刺激强度;或通过扩展人的适应范围,提高人的适应水平,最终使所有刺激都落在病人的适应区域内,达到促进适应性反应的护理目标。因此要求护士有能力分辨各种刺激,以便有意识地操纵它们,在三种刺激中,首先需要操纵的是主要刺激,然后是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同时要求护士能够预计到病人无效性反应的发生,尽早强化其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机制,帮助和支持病人运用自身的适应机制促进机体健康。
(二)罗伊适应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罗伊根据适应模式的发展,将护理工作方法分为6个步骤:一级评估、二级评估、护理诊断、制订目标、护理措施和评价。
1.一级评估
也称为行为评估,是对病人的行为进行评估。通过观察、交谈、检查等方法收集病人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个方面的输出性行为,判断其行为反应是适应性反应还是无效性反应。
2.二级评估
二级评估是对影响病人行为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进行评估,帮助护理人员明确引起病人出现无效性反应的原因。
3.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对病人适应状态的陈述或诊断。护理人员通过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明确病人的无效反应及其原因,进而推断出病人的护理问题。
4.制订目标
目标是病人最后能达到的行为。护理目标是提高护理对象的适应水平,促进护理对象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的适应性反应,改变或避免无效反应,维护护理对象的健康。
5.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的选择和实施应遵循适应模式的基本观点,主要通过控制各种刺激和扩大护理对象的适应区域来实现护理目标。控制刺激不仅应针对主要刺激,还应注意对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的控制。扩大适应区域应了解其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的能力和特点,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6.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护理措施的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是继续运用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收集有关资料,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的护理问题需要找出原因,以确定继续执行护理计划或调整护理计划。
三、纽曼的保健系统模式
保健系统模式是由美国杰出的护理理论家、精神卫生护理领域的开拓者贝蒂·纽曼(Betty Neuman)提出的,其理论代表作《纽曼系统模式在护理教育与实践中的应用》比较完善地阐述了她的护理观点,并广泛应用于指导社区护理及临床护理实践。
(一)纽曼保健系统模式的内容
纽曼的保健系统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以开放系统为基础的护理概念性框架。模式强调人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主要考虑当环境中的压力源作用于机体时,机体发生的防御性反应;护理目的是通过护理干预来维持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保健系统模式包括压力源、机体防御机制和护理干预措施三部分。
1.压力源
是指引发个体紧张和导致个体不稳定的所有刺激。纽曼将压力源分为:
(1)人体内的:
指来自个体内部与内环境有关的压力,如愤怒、悲伤、自我形象改变、自尊紊乱、疼痛、失眠等。
(2)人际间的:
指来自于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产生的压力,如夫妻、父子、上下级及护患关系紧张等。
(3)社会性的:
是指发生于体外、距离比人际间压力更远的压力,如经济状况欠佳、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变革等。
2.机体防御机制
是指机体抵抗压力源所具备的正常防御能力及结构。人是与环境持续互动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的结构可以用一个核心的同心圆来表示(图3-9)。
图3-9 纽曼人体结构及整体观示意图
(1)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是机体的基本结构,是机体的能量源。它由生物体共有的生存基本要素组成,如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基因类型、反应类型、自我结构、认知能力、体内各亚系统的优势与劣势等。纽曼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机体的基本结构和能量源受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与发展5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当能量源的储存大于需求时,个体就能保持其稳定与平衡状态。
(2)防御能力:
在机体基本结构的外部有三种防御线用于抵抗环境中压力源的侵袭,以维持自身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1)弹性防御线:
也称为应变防御线。是基本结构最外层的虚线圈,位于机体正常防御线之外,是机体的第一层防御线。这条防线充当机体的缓冲器和滤过器,处于一种活动、易变的状态,具有保护性的缓冲力量。当弹性防御线距离正常防御线越远,弹性防御线就越宽,其缓冲作用就越大,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就越强。弹性防御线受个体生长发育、身心状况、认知技能、社会文化、精神信仰等因素影响;失眠、营养不良、生活不规律、身心压力过大等都可以削弱其防御功能。弹性防御线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压力源入侵,缓冲、保护正常防御线,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状态及功能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
2)正常防御线:
是弹性防御线内层的实线圈,是机体的第二层防御线,位于弹性防御线和抵抗防御线之间。机体的正常防御线是人在其生命历程中建立起来的健康状态或稳定状态,它是个体在生长发育及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对环境中的压力源进行不断调整、应对和适应的结果。因此,正常防御线的强弱与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与发展等方面对环境中压力源的适应与调节程度有关。与弹性防御线相似,正常防御线也可伸缩,只是变化速度比较慢。当健康水平增高时,正常防线扩展;健康状态不佳时,正常防线萎缩。如正常防御线被破坏,机体的稳定性降低、平衡受损,机体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源而出现疾病。正常防御线的主要功能是调动机体各方面因素,对压力源作出适当的调节,维持机体健康的稳定状态。
3)抵抗防御线:
是紧贴基本结构外层的虚线圈。抵抗线是机体的第三层防线,位于基本结构外。是保护机体基本结构的稳定、完整及功能正常的防卫屏障,包括免疫功能、遗传特征、生理机制、应对行为等。当压力源入侵到正常防御线时,抵抗防御线被无意识激活,若抵抗防御线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就可促使个体恢复到正常防御线的健康水平。若抵抗防御线失效,可能导致个体能量耗竭,甚至死亡。抵抗防御线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的基本结构处于正常状态。
以上3种防御机制,既有先天赋予的,也有后天习得的。抵抗效能取决于个体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精神、发展5个变量的相互作用。3条防御线中,弹性防御线保护正常防御线,抵抗防御线保护基本结构。当个体遭遇压力源时,弹性防御线首先被激活,若弹性防御线抵抗无效,正常防御线就会遭到侵犯,机体就会出现各种反应和症状,此时,抵抗防御线被激活,若抵抗有效,个体通常又回到健康状态。
3.预防保健护理
纽曼认为护士应根据护理对象对压力源的反应,采取不同水平的预防措施来完成预防保健护理。
(1)一级预防:
当怀疑或发现压力源确实存在而压力反应尚未发生时,就应该开始进行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压力源侵入正常防御线,保持机体的稳定,维护及促进机体健康。主要措施是采取减少或避免与压力源接触、巩固弹性防御线和正常防御线来进行干预。
(2)二级预防:
当压力源穿过正常防御线,个体表现出压力反应,即出现症状体征时,就应进入二级预防水平,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增强抵抗线。二级预防的目的是减轻和消除反应、恢复个体的稳定性、促使机体恢复到强健状态。
(3)三级预防:
是指积极的治疗之后或个体达到相当程度的稳定时,为能彻底康复、减少后遗症而采取的干预。护理的重点是帮助护理对象恢复和重建功能,减少后遗症,并防止压力源的进一步损害。三级预防的目的是进一步维持个体的稳定性,防止复发。
(二)纽曼保健系统模式与护理的四个主要概念
1.人
人是一个整体,通过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生长发育和精神信仰五个方面的变化维持人的完整性。人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人有抵御环境中压力源侵袭的能力,其防御机制为三种防御线:应变防御线、正常防御线、抵抗防御线。
2.环境
环境是所有影响人的内外因素的总和。除了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以外,纽曼还提出了人的自身环境概念。她将环境中能改变系统稳定的因素称为压力源,压力源又分为机体内因素、人际因素和机体外因素三种。
3.健康
健康是系统的最佳稳定状态。当系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系统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生长发育和精神信仰五个方面的变化与系统整体间关系平衡而协调,机体处于最佳稳定状态。反之,系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机体的健康水平下降。
4.护理
护理的任务是减轻压力源造成的危害,控制影响护理对象的各种变量,保持护理对象系统的健康稳定。要达到这一目的,她主张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并将预防措施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三)纽曼的保健系统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纽曼将护理工作分为三个步骤: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结果。
1.护理诊断
首先护士需要对个体的基本结构、各防御线特征及机体内外、人际间存在的和潜在的压力源进行评估;然后再收集并分析个体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对压力源的反应及其相互作用的资料。最后就其中偏离强健方面的资料做出诊断并排列出优先顺序。
2.护理目标
护士以保存能量、恢复、维持和促进个体稳定性为护理原则,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订护理目标、设计干预措施及预期护理结果。纽曼强调应用一级、二级、三级预防原则来规划和组织护理活动。
相关链接
纽曼系统模式三级预防评估和干预指南
1.一级预防
(1)压力源:隐蔽的或潜在的压力源。
(2)应激反应:尚未出现临床表现。
(3)目的:维持和促进个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4)干预:避免接触压力源;强化个体的弹性防御线;增强个体的抵抗因素;提供健康教育等。
2.二级预防
(1)压力源:现存的、已知的压力源。
(2)应激反应:出现明显症状和体征。
(3)目的:恢复个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4)干预:列出护理诊断,排列优先顺序;针对不适应的症状进行干预;合理使用内外部资源促进对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控制;提供一级预防措施等。
3.三级预防
(1)压力源:明显的、残余的压力源。
(2)应激反应:可能出现的或已知的后遗症状。
(3)目的:根据个体的稳定程度重建健康过程,尽可维持较高健康水平。
(4)干预:制订行之有效的康复措施;教育-再教育;行为矫正;合理利用内外部资源;提供一、二级预防措施等。
3.护理结果
是护士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验证干预有效性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个体内、外界人际间压力源是否发生了变化,压力源本质及优先顺序是否改变,机体防御机能是否有所增强,压力反应症状是否得以缓解等。
四、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
跨文化护理理论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马德莱娜.莱宁格(Madeleine Leininger)提出的。跨文化理论的前提是:具有各种文化的人们不仅能认识并说明他们所经历和感知到的护理照顾,而且能将这种体验和感知与他们的健康信念和实践联系起来。因此护理照顾是从这些照顾的文化中产生并在文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的。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认识和实施照顾,同时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一些共性的照顾方式。
“如果人类的存在是为了存活及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及有意义的世界,那么护理人员及其他健康照护者应该了解人们的文化照护信念、价值及生活方式,这是为了提供文化合适性及有益的健康照护”,这是莱宁格对护理及文化的解读。
(一)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
1.文化
是指不同个体、群体或机构通过学习、共享和传播等方式所形成的、随时间代代相传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行为标准、个体特征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2.关怀
又称为照顾。是指对丧失某种能力或有某种需求的人提供支持性的、有效的和方便的帮助,从而满足自己或他人需要,促进健康,改善机体状况或生活方式,更好地面对伤残或平静地面对死亡的一种行为相关现象。这种行为及活动能改善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或面对死亡。莱宁格认为关怀照顾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
3.文化关怀
是指为了维持自己或他人现有的或潜在的完好健康,应对伤残、死亡或其他状况的需要,用一些符合文化、能被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和定势的表达方式,为自己和他人提供符合相应文化背景的综合性帮助、支持和促进性的关怀行为。
4.文化关怀差异
是指在涉及辅助、支持、促进人类关怀照顾的表达方式上,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之间对关怀照顾的意义、信念、价值观、模式、生活方式和象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5.文化关怀共性
是指在涉及辅助、支持、促进人类关怀照顾的表达方式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所表现的对关怀照顾的共性的、相似的、一致的意义、信念、价值观、模式、生活方式和象征等方面的共同性。
6.跨文化护理
是指护理人员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需求。
(二)跨文化护理模式——朝阳模式
莱宁格将其理论称之为文化关怀的差异与共性。为了描述该理论的基本组成成分,莱宁格构建了“朝阳模式”(图3-10)。该模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准确地描述了理论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图3-10 莱宁格的朝阳模式结构示意图
该模式最上部的半圆形描述的是通过语言和环境影响着相应文化的人们的关怀和健康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文化价值与生活方式、宗教与哲学、亲属与社会、政治与法制、经济、技术和教育等。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并影响着位于模式下半部分的各种保健系统——传统关怀系统、专业关怀系统和护理关怀系统。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护理关怀系统将传统关怀系统和专业关怀系统联系起来,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护理关怀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健康状况,作出护理关怀决策,进行文化关怀维持,或文化关怀调整,或文化关怀重塑,来实现为服务对象提供与文化一致的护理关怀的目标。
朝阳模式示意图是一个由最抽象到最直接的认知图谱。根据各部分的抽象程度不同分为4层。
1.世界观、文化和社会结构层
是对某种文化以外的世界所进行的研究,属于超系统范畴。这一层是对关怀的本质、意义和属性进行研究,即对某文化中的个体进行研究、对某些特定文化中的复杂因素进行研究、对不同文化间的关怀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这一层主要用以指导护士评价和收集影响服务对象关怀表达的方式和关怀实践的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世界观、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要素、社会发展背景和种族史等。
2.文化关怀与健康层
是指处于特定文化环境的人们,包括个人、家庭、群体、社区或机构,对健康、疾病及死亡的社会文化结构、文化关怀表达方式等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
3.健康保健系统层
即传统关怀系统、专业关怀系统和护理关怀系统的特征及各自的关怀特色。
4.护理关怀决策与行为层
这一层包括维持、调整和重塑文化护理关怀,这些决策与行为是为了实现护理与文化一致的护理关怀。文化护理关怀以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提高护理与文化的一致性,促进健康,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病残或死亡的护理关怀,这种关怀是符合护理对象的生活文化环境的。
(三)跨文化护理理论与四个基本概念
1.人
人具有应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照顾和帮助他人的能力,也能接受来自他人的关心、照顾和帮助。人类的关怀照顾是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的,因此,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照顾的方式就出现了差异性。
2.健康
是一种被相应文化所诠释的,能够反应个体和群体在其文化上满意的方式执行日常角色功能的完好状态。健康是各种文化所共同的,但每一种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定文化、信念、价值和习惯来对健康进行定义。因此,对健康的认识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应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特殊性,满足其文化关怀的需要。
3.环境
环境被定义为所有事件、情景和经历的总和。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分享和传播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背景就是环境。
4.护理
护理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研究人类的关怀现象和活动的学科,是一门跨文化照顾的学科和专业。其目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其以一种符合自身文化意义和利益的方式维持或恢复健康,面对残障或死亡。
(四)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每个人的信念、文化和经历都会影响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当服务对象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身体和心理有可能因受到陌生环境的冲击而失衡。因此,护士应该对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进行评估,分析文化差异对其的影响,尊重服务对象不同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满足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适合其文化环境的护理服务。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所面对的护理对象可能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护士必须具备跨文化护理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在评估过程中要收集与护理对象文化有关的资料,如文化素养、价值观、信仰、知识、风俗习惯等;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找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与共性;然后,以文化为基础,分析护理对象所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最后通过选择采取文化关怀维持、调整和重塑等三种不同护理关怀决策和行为来提供与文化一致的护理照顾。
不同的文化对健康、疾病与照顾的信念、价值、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文化环境中,也同样存在于同一文化环境之中的不同个体之间,表现为即使处于同一文化环境中,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每一个护理对象都存在着文化需求差异,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护士应根据护理对象的需求,满足其文化关怀的需要。
1.帮助患者融入医院的文化环境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活方式、道德、信仰、价值观等各不相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帮助其尽快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1)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护理人员应通过热情、主动的入院介绍,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病区、病室环境和常见设备、工作人员、规章制度等医院相关的文化环境。
(2)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在医院环境中,医护人员如使用患者听不懂的医学术语,会使患者感到迷惑不解,甚至恐慌,也会造成护患沟通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解释,以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
(3)采取符合患者文化背景的沟通方式:
不同文化经历者对沟通交流的期待和方式不同,而有效的沟通需要双方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家庭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对角色及护患关系的期望、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等,这样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从而满足患者的文化需求。
2.提供适合患者文化环境的护理
(1)理解患者的就医行为:
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着患者的就医行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资料,了解患者对医院、医生、护士的态度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再结合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期待进行符合其文化需求的护理。因此,面对同一疾病的患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制订的护理目标、护理内容、护理措施也就完全不同;护理人员只有在了解患者的就医行为以后,才能满足患者服务需求,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
(2)明确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不相同。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动态地了解患者的健康问题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健康问题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护理人员只有在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发现其内心困扰和文化冲突,这样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3)尊重服务对象的风俗习惯:
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需求,尽量安排语言沟通较好的医护人员负责这些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在生活和饮食等方面的禁忌,询问其需求,从语言、称呼、饮食、生活习惯、治疗方式等各方面充分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设法帮助患者按需求安排好各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
(4)合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同学、老师、邻里、合作伙伴等等,还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护理人员应鼓励和帮助患者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带来的巨大力量,来抵御由于疾病产生的各种复杂的不良反应,促进健康。
(5)正确引导患者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受其身处的文化环境及其文明程度的影响。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疾病的体验、行为习惯、价值取向、选择偏好和对风险的态度等不同,选择治疗和护理的方式也就不同。但是,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决策越多,理解和认识疾病所获得的证据越充分,做出的选择也就越能代表自己的愿望和价值观。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差异,正确引导患者的价值观,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做出合理的、符合自己意愿的决策。
(6)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感受,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满足其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心理需求,重视患者全面获得治疗与护理的信息需求,满足患者心理上的安全感需求,促进早日康复的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同,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悲伤的表现形式不同,对治疗护理的需求不同。因此,健康与疾病、医疗与护理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面对这些服务对象,我们只有更新护理观念,改变护理模式,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在临床工作中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人文关怀和人文护理精神,明确护理工作既要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更要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把僵硬、死板的生命科学变成一门融合科学、文化、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学科,在护理实践中真正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使护理工作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彰显护理人员的文化内涵。
(沈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