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GERD的治疗方法

GERD的治疗主要为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避免摄入可诱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而造成反流的食物,如咖啡、酒精、巧克力、高脂食物等;避免服用酸性食物,如柑橘、碳酸饮料、酸辣食物,这些食物可通过直接刺激食管黏膜而加重烧心症状;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睡眠时抬高床头和避免餐后2~3小时内睡卧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反流、加强食管酸清除,从而减少食管酸暴露。但是改变生活方式对GERD症状缓解作用有限,尤其是存在以上各种危险因素的严重患者。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治疗、抗反流药物、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低剂量的抗焦虑抑郁药及复方海藻酸等。其中质子泵抑制剂(PPI)是GERD治疗的首选药物。多个荟萃分析显示,在食管炎愈合率、愈合速度和反流症状缓解率方面,PPI均优于H 2受体阻滞剂,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对于标准剂量PPI治疗未完全缓解的患者,可换用另一种PPI或将原有PPI剂量加倍可使部分患者改善症状。在使用双倍剂量PPI时,应分两次分别在早餐前和晚餐前服用,这种给药方式比早餐前1次服用双倍剂量PPI能更好地控制胃内pH值。为了达到更理想的症状控制和食管炎愈合状态,PPI初始治疗的疗程至少应为8周,有研究提示8周疗程较4周疗程的症状缓解率提高10%~20%。
GERD往往需要维持治疗。研究显示NERD及轻度食管炎(LA-A和LA-B级)患者可采用按需治疗或间歇治疗。按需治疗指患者根据自身症状出现的情况自行服用药物,以症状的满意控制为目的。间歇治疗指当患者症状出现时给予规律服药一段时间,通常为两周,以达到症状的缓解。PPI为首选药物,抗酸剂也是可选药物。对于停用PPI后症状持续存在的GERD患者,以及重度食管炎(LA-C和LA-D级)和Barrett食管患者需要PPI长期维持治疗。重度食管炎(LA-C和LA-D级)则宜使用PPI进行维持治疗。我国的GERD患者以轻度为多,重度食管炎、BE及出现并发症患者的比例较低,但是后三者均需要予PPI长期维持治疗。
长期使用PPI需注意其药物相互作用及潜在不良反应,包括其对增加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及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等。现有的研究结果支持长期使用可导致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的风险,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有一定关系;但是在关于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吸收方面仍存在争议。
GERD非药物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及内镜下治疗等。当PPI治疗有效且需要维持治疗而患者不愿长期服药时,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不建议对与症状无关的非酸反流者、PPI治疗无效的食管外症状者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抗反流手术术式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Nissen fundoplication)。荟萃分析比较了外科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提示外科治疗组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反流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药物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9%~14%,包括腹胀、食管狭窄和呼吸道感染,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死亡。关于抗反流手术的长期疗效,有4项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分别对EE患者术后随访5~12年,均显示外科治疗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但也有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示两者疗效相当。
此外,部分PPI治疗失败的患者抗反流手术也有效,因有研究表明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能改善PPI治疗失败患者中的酸和弱酸反流,术后有较高的症状缓解率。尽管有小样本的研究显示难治性GERD患者抗反流手术后随访3年,症状缓解率及停药后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仍较为理想,但这些PPI疗效欠佳的GERD患者需慎重选择手术治疗。对与症状无关的非酸反流者不建议行手术治疗,因目前未有足够证据证实这些患者能从抗反流手术中获益。此外,为确保更好地选择抗反流手术的患者,往往手术前需进行评估如食管测压等排除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贲门失迟缓及胡桃夹食管等。
目前用于GERD内镜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治疗(stretta procedure)、注射或植入技术和内镜腔内胃食管成形术3类。其中射频治疗和经口内镜下胃底折叠术(transoral incisionless fundoplication,TIF)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stretta射频治疗是一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将射频治疗仪电极刺入食管下括约肌和贲门肌层,多层面多点对胃食管结合部位进行烧灼。通过热能引起组织破坏、再生,诱导胶原组织收缩、重构,并阻断神经通路,从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厚度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以达到改善反流症状的目的。目前大部分患者术后虽然症状改善,但仍有反流症状,仍需使用PPI治疗,而pH监测参数和食管炎愈合率等客观指标改善不明显。因此,射频治疗的长期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TIF是近年来新兴的内镜下抗反流手术,该术在内镜下将齿状线附近胃食管交接处的全层组织通过牵引器旋转下牵拉4~5cm并加固固定,形成一个胃腔内全层抗反流阀瓣,达到治疗食管裂孔疝、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的目的。相对于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创伤更小。近期发表的一篇随机、多中心、交叉对照研究纳入63例GERD患者,结果显示在术后6个月,手术组症状缓解率和食管炎愈合率均优于高剂量PPI组。TIF术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减少PPI使用,已成为治疗GERD的热门技术,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验证。
内镜下注射治疗是在内镜下用注射针于食管下段-贲门局部黏膜下注射生物相容性物质或硬化剂,以增加LES压力,达到抗反流的目的。注射治疗的研究较少,多为小样本、短期试验。有待进一步行大样本对照研究及长期随访,观察其确切疗效及安全性。
总体来说,GERD的内镜下治疗目前均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随访期限短,操作者的操作规程不一,尚缺乏长期疗效的数据,需谨慎选择内镜下治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