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性瘫痪:现代外科治疗与康复
- 徐林
- 1252字
- 2020-08-28 10:50:30
前言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早期(一般是指出生后4周之内),在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这是一种非进行性但永久存在的脑损害。由于脑病变不可回逆,患病儿童往往遗留严重的残疾,故一直是国内外医疗和康复领域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之一。
自1851年英国骨科医生Little首次描述此病以来,世界各国对脑性瘫痪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在20世纪初,国外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外科手段解决肌肉痉挛问题,Foerster(1908)首先采用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由于他将整根脊神经后根完全切除,虽然肢体痉挛得到解除,但由于不能保留肢体感觉,该手术没有被广大医师所接受。半个世纪后,法国学者Gros(1967)对其进行了改良,按照一定比例切除脊神经后根。尽管保留了部分肢体感觉,但肢体痉挛依然存在。直到意大利学者Fasano等(1978)最先采用术中电刺激法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在解除肢体痉挛的同时又保留了肢体感觉,这是脑瘫外科治疗的重要突破。20世纪80年代,SPR手术传入北美,Peacock(1983)进一步改进此技术,将SPR手术平面由胸腰段下降至腰骶段,使手术风险大大降低,故SPR技术在北美得到推广。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多数专家认为若适应证选择适当,SPR是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痉挛型脑瘫的治疗与康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被认为是脑瘫治疗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本书主编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脑性瘫痪的研究,积累了2万余例的手术资料和经验,也积累了2万余例脑瘫康复治疗的体会。我们认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手术占三分,康复占七分;没有手术,单纯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做了手术,不进行康复训练,效果也不会满意。虽然近年来在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取得了成功,但现有的与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相关资料、书籍中有很多理念和传统技术已然过时或者过于落后,有的甚至起到了相反作用。因此,亟需一部能够反映当前脑性瘫痪外科治疗进展的临床参考书,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最先开展脑瘫治疗和康复的医生们自发组成了强大的编写团队,结合大量参考文献,利用10余年时间跟踪国内外脑瘫治疗的最新动态,最终完成了这部脑性瘫痪治疗的专著,相信本书将成为有助于脑性瘫痪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参考书。
作为本书的主要编著者,我更应当感谢我的导师陈中伟院士,为我从事骨科神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感谢冯传汉、潘少川、朱家恺、朱盛修、周天健、张光铂、于肇英、崔寿昌、宁志杰、任玉珠等老一代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早期为脑性瘫痪外科治疗提供肌电诱发电位神经监测仪器的陈力医师以及研制神经阈值测定仪的薛岩工程师!感谢曾经为脑性瘫痪治疗付出努力的同道们!感谢本书的编写团队以及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朋友和家人!
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心中自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感觉。感慨之余,填词一首,与古人追和兼赠同道。
临江仙·悬壶
学海深沉沧浪里,
不论谁是英雄。
流金岁月转头空。
人生成一梦,
回首夕阳红。
济世悬壶凭正气,
徒留两袖清风。
杏林桃李喜相逢。
替天行道事,
又付此篇中。
徐 林
二〇一八年二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