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起居有常,为健康保驾护航

“起居有常”,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时睡觉不熬夜,“不妄作劳”,不使自己的身体很劳累,消耗自己的能量。因为人的身体就好比是一辆车,你好好地停在那里,只要不乱踩油门,就不会消耗汽油,乱踩油门,可能便是油尽灯枯的开始。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司马懿从蜀使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报后,就断言这位蜀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能做出正确预言,说明他有这样的养生体验。如果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意思是说,起居有常,摒弃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就能保养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看看我们的古人,他们往往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在白昼阳气隆盛的时候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这样,生活作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也就有益于健康。所以在古代“度百岁而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与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少人的生活逐步偏离自然,娱乐生活的丰富使这些人昼夜不分,夜间需要睡眠时彻夜不眠,早晨该觉醒时却赖床不起,如此昼夜颠倒,生物钟被搅乱。人体器官、细胞难以按照原有的节律活动,生理功能当然逐步下降,健康势必受到影响。那么,为什么“起居有常”会使人健康长寿呢?这是因为人的身体里有一座看不见的“时钟”,每天控制着我们的觉醒和睡眠、兴奋和抑制。人体的各种活动无不受到这些基本节律的制约,以保证各器官、细胞有条不紊地工作,以维持人体的各种功能。
为此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目的就是测定人体节律对长度不同的昼夜的适应性。实验者为一个40岁和一个28岁的人,他们住在黑暗的洞里,那里保持恒温,用电灯光来改变光亮和黑暗时间的长短,电灯的开关是自动化的。这两个人的生理节律对十个半小时的白天和十个半小时的黑夜,也就是说21小时的昼夜,适应情况一样良好。然而,如果以28小时为一昼夜,其中14小时是白天,14小时是黑夜,两个人的节律就出现明显的不同。年轻人很容易适应新的时间表,可是那个中年人的功能还是维持24小时的周期。这个实验说明,人体对昼夜变化的适应是遵循一定节律的,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起居有常,不违背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是有益于健康的。
正如金元著名医家刘完素所说:“人欲抵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若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起居养生,就是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平常事入手,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做好养生保健活动,防微杜渐,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