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寄生虫传播作用监测技术

本节以某地区耕牛在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传播中作用的监测为例进行阐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耕牛是主要的动物传染源。研究表明,感染耕牛排放的血吸虫虫卵数量远较人类多,血吸虫虫卵在牛粪中存活的时间也远较在人粪中长,可达140天。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由其种群数量、体内排出的血吸虫虫卵数量、污染有螺环境的程度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度程度等所决定。要有效控制家畜特别是耕牛的感染,必须在流行区系统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评价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间宿主调查、耕牛感染情况和有螺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一、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选择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与流行区的类型、钉螺分布与密度以及放牧的习惯有直接关系。因此开展耕牛监测应根据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疫情资料,选择人、畜可及的有螺环境或易感地带开展监测。
(二)中间宿主与终宿主数量的监测
钉螺(Oncomelanid snail)调查可在春秋两季开展,对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有螺孳生的环境按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方法进行检查。以抽样调查结果计算活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并计算有螺面积。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图、表等形式逐年登记钉螺分布和密度变化情况的螺情资料。对于耕牛,可与家畜部门协调,收集调查地耕牛防治基本资料,并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建立家畜查治登记册,监测当地耕牛存栏数、病牛数等动态变化。
(三)钉螺孳生地粪便污染情况与潜在污染指数的监测
在钉螺孳生环境人、畜可及的范围内开展野粪调查工作,可采用横断面一次性调查或周期性连续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应检获调查环境内的全部野粪,记录调查环境类型、调查面积、野粪的数量及来源种类,称量每份野粪的重量,计算野粪出现密度(单位面积内野粪份数)及野粪总重量。开展周期性连续调查时,在每次调查后应彻底消除调查环境内的全部野粪,避免重复。所有野粪带回实验室后用顶管孵化法进行检测(一粪三检),不同动物来源的野粪检测重量可不同(牛、马属动物粪便50g,牛、羊、犬分别为30g、10g、10g),计算野粪的阳性率。
开展潜在污染指数监测,需对野粪采用沉淀集卵法或尼龙筛兜集卵法检测,将沉淀物直接涂片镜检,计算每份野粪的每克粪便虫卵数(EPG),按下列公式计算潜在污染指数(Potential contamination index,IPC)和相对潜在污染指数(Relative potential contamination index,RIPC)。
(四)耕牛感染与再感染情况的监测
以村为单位,随机抽查100头牛开展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不足100头的全部调查。调查方法为顶管孵化法(1粪3检)。家畜查治后,按统一内容与格式,建立登记卡,做到一畜一卡,详细调查登记畜主、畜别、性别、年龄、检查日期、方法和结果。每年完成耕牛查治病工作后,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统计不同年龄耕牛的感染率。耕牛的再感染情况监测应在上一个传播季节结束并开展查治后3个月,进行病原学检测以确定病牛是否治愈,以此为基础,在新的传播季节结束后再次开展耕牛感染情况调查,以计算耕牛的新感染率、重复感染率。
二、监测报告与利用
在血吸病流行区,应将耕牛监测纳入常规监测体系作为监测内容之一,并在每年传播季节结束后提交书面报告。或以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的内容开展监测,并完成专题报告。报告撰写后,应及时反馈至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便对疫情迅速做出反应。
通过螺情调查、有螺洲滩污染情况调查、耕牛感染情况调查,评估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在当地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可为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制定、效果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