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肺的解剖特性

一、肺为华盖

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有“华盖”之称。“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黄帝内经》喻为肺脏。华佗《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又云:“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将肺喻为一国之将军,具有抵御外邪侵入,保护诸脏的作用。近代吴克潜《大众医药·第二十四章·卫生门·健康要览》中则记有:“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清轻之体,华然光彩,故曰华盖。”由此可见,所谓“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和其保护五脏、抵御外邪侵袭、统领一身之气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肺的经脉络属

1.肺的经脉循行
肺之经脉为手太阴肺经,《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目前关于手太阴肺经的论述基本沿用《灵枢·经脉》中的论述,认为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尺泽),沿着前臂内侧前缘(孔最),进入寸口(太渊),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支脉则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包括中府(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喉、胸、肺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其中常用的穴位包括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肺经的络脉
《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手太阴络脉,名为列缺,从手腕的后方桡侧的筋骨缝中分出,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
3.肺脏与其他经脉
手太阴肺经下络大肠,与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肺经的络脉由列缺穴与大肠经相合,大肠经的络脉由偏历穴合于肺经。两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基于经脉络属而形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有效指导重症肺病的临床诊疗。
手太阴肺经与厥阴肝经亦有着密切联系。肺经为经气流注之始端,肝经为经气流注之末端。气血由肝经直接注入手太阴肺经而开始循环,往复不已,两经直接交接。而且肝经的支脉直接注入肺中,《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又肺之经络散于两胁,《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肋……”
手太阴肺经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焦受纳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临床上常用培土生金法大概源于此理。
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与胃也有着密切联系,病理上肺胃常互为影响,相兼而病,如肺胃阴虚、肺胃郁热。

三、肺为娇脏,喜温、喜清、喜润

肺为娇脏之说主要形象的比喻了肺脏易受外邪侵袭的生理特点。此说大约兴盛于明末清初,如清代康熙年间顾靖远《顾氏医镜·格言汇撰》谓:“此一脏名曰娇脏,畏热畏寒”;程国彭《医学心悟·咳嗽》曰:“肺为娇脏,攻击之剂,即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对于肺为娇脏的现代解说,有代表性的如近代吕维柏:“娇就是娇嫩的意思,肺虽属金,但反不如肝木刚强。称肺为娇脏,是因为肺既怕火,也怕水;既怕热,也怕寒,而且还怕燥。因为肺脏能为这么多的病邪所侵犯,因而称为娇脏。”
肺为娇脏与肺的解剖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肺居高位,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外通大气,大气中有害物质的袭扰多首先犯肺而发病。其次,肺主卫外,充皮毛,皮毛属肺,为人体之“藩篱”,但有六淫外邪来犯,必与皮毛相触,一旦肺卫外功能低下,则六淫之邪可乘虚而入。如明代汪绮石《理虚元鉴·劳嗽症论》说:“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痰则嗽,火则咳,血则咯,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此外,肺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他脏之患也易于传肺而致肺病。
肺为娇脏,喜温、喜清、喜润,是指肺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肺本体清虚,不耐寒热,其质虽寒,而性喜温,恶寒而喜温,恶热而喜清,恶燥而喜润。
肺性喜温,温则气和,卫外之气强。如前所述,肺脏阴而用阳,故性喜阳而恶寒。但有寒邪外袭,必经口鼻、皮毛而犯肺,伤及肺卫外之阳,而致寒邪闭肺,形成咳嗽、气促等症。故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便记载:“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
肺性喜清,清则气畅,呼吸通达。中医对肺气清的特性包含两种认识,第一层认识是基于肺的解剖特性,指肺本身具有喜好清洁的特性。如早在《临证指南医案·肺痹》中就出现“肺……禀清肃之体”的明确论述。《医贯·咳嗽论》中亦有云:“肺为清虚之府,一切不容,毫毛必咳。”第二层认识是指肺的肃清功能而言。肺应秋气,主肃降,具有肃清气血津液的作用,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云:“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由于肺性喜清素,与六淫中上亢之火邪相对立,故喜清而恶热,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肺病治法》云:“肺为娇脏,且属金,最畏火刑。”故火热之邪往往导致肺失肃降而为病。
肺性喜润,润则不燥,不痿不胀,营卫调和。肺恶燥,其中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六淫中燥邪,为外燥,而另一种则指肺阴伤而产生的内燥。肺应秋气,燥为秋季主气,但若燥邪过盛却可伤及肺阴,肺失润泽而为病。肺体阴而用阳,若遇火热之邪,则肺阴渐耗,而形成阴虚肺燥。两者治疗均需用养阴润燥,但前者需兼解表,而后者则需兼益肾水。
由于肺脏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治疗肺系疾病时有其相应特点,当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法则,用药以清轻、宣散为贵,过寒、过热、过润、过燥之剂皆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