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程
- 张允岭
- 4371字
- 2020-08-29 06:24:12
第五节 腹 部 检 查
【学习目的】
1.掌握腹部触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腹部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3.掌握腹部肿块的触诊法和临床意义。
4.掌握移动性浊音和肝、肾叩击痛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正常肠蠕动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病的体征。
6.熟悉腹部皮肤的改变、腹壁静脉曲张、疝、蠕动波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7.熟悉腹部叩诊音,肝脏、胃泡鼓音区、脾脏、膀胱的叩诊法。
8.熟悉振水音、搔弹音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9.了解腹部范围及分区。
10.了解腹部外形检查法,腹部膨隆、凹陷的临床意义。
11.了解正常腹部能触到的脏器。
【基础知识提炼】
腹部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
【操作前准备】
听诊器等器材。
【操作步骤】
1.教师介绍并示范腹部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2.实训内容
(1)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1)体表标志:
肋弓下缘、脐、腹股沟韧带、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髂前上棘、肋脊角。
2)腹部分区:
①九区法: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为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中点所作的垂直线。自上而下将腹部分为九区,左上腹部、左侧腹部、左下腹部、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侧腹部、右下腹部。②四区法:以脐为中点,画一水平线与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左上腹部、左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下腹部四区。
(2)视诊:
腹部视诊时,室内要温暖,患者应取仰卧位,暴露全腹,医师站在患者右侧,一般自上而下按一定顺序全面视诊。有时为发现腹部外形异常,可略微以不同角度仔细视诊。光线应充足适宜,因灯光下不易辨别皮肤黄染变化,故以自然光线为佳。当观察腹部体表蠕动波、脏器轮廓、搏动及包块时,以侧面光线为宜。腹部视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腹部外形有无膨隆及凹陷、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有无充盈、有无皮疹、腹纹、疝、胃肠型及蠕动波、脐部有无异常、有无异常上腹部搏动等。
(3)触诊: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使膈下脏器随呼吸上下移动以便检查。
1)全腹触诊,手要温暖,动作轻柔,由浅入深,先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痛区。一般自左下腹部开始逆时针方向顺序对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以进行比较。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有无增加及减低、压痛及反跳痛、阑尾点、胆囊点有无压痛、有无液波震颤。
2)腹内器官触诊
①肝脏触诊:右手单手触诊。医师位于患者右侧,将右手平放于患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以示指前端的桡侧或示指与中指指端对着肋缘,自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右侧腹直肌外侧开始自下而上,逐渐向右季肋缘移动。嘱患者作慢而深的腹式呼吸运动触诊的手应与呼吸运动紧密配合。随患者吸气右手在继续施压中随腹壁隆起抬高,但上抬速度要慢于腹壁的隆起,并向季肋缘方向触探肝缘。呼气时,腹壁松弛并下陷,触诊手应及时向腹深部按压,如肝脏肿大,则可触及肝下缘从手指端滑过。若未触及,则反复进行,直至触及肝脏或肋缘。用上述方法由脐平面到剑突区域(肝左叶)进行触诊。
②双手触诊法,可提高触诊效果。医师右手位置同单手法,用左手掌托住患者右后腰部,左手拇指张开置于右肋缘,在吸气的同时,左手向前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肌下移的幅度,如此,随吸气下移的肝下缘就更易碰到迎触的右手指。用上述方法,还应在腹中线上由脐平面到剑突区域(肝左叶)进行触诊。
③胆囊触诊:正常胆囊不能触及。胆囊肿大时,在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可触及一梨形或卵圆形、张力较高、随呼吸而上下移动的肿块,其质地和压痛视病变性质而定。胆囊触痛检查法: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先以左手拇指指腹用适度压力勾压右肋下部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时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为墨菲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④脾脏触诊: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即可触及。如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应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患者仰卧,双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7~10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由下而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改换右侧卧位,患者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超过3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包块相区别。
脾肿大的测量方法如下:当轻度脾肿大时只作甲乙线(又称第1线)测量,即在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甲丙线(第2线)和丁戊线(第3线),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之间的距离。丁戊线为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
⑤肾脏触诊:肾脏触诊常用双手触诊法。患者可取仰卧位或立位。仰卧触诊右肾时,嘱患者双腿屈曲并做较深的腹式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将左手掌放在其后腰部向上托(触诊左肾时,左手绕过患者前方托住左后腰部),右手掌平放于被检侧季肋部,以微弯的手指指端放在肋弓下方,随患者呼气,右手逐渐深压向后腹壁,与在后腰部向上托起的左手试图接近,双手夹触肾。如未触及肾脏,应让患者深吸气此时随吸气下移的肾脏可能滑入双手之间被触知。如能触及肾脏大部分,则可将其在两手间夹住,同时患者常有类似恶心或酸痛的不适感。有时只能触及光滑、圆钝的肾下极,它常从触诊的手中滑出。
当肾脏和尿路疾病,尤其是炎性疾病时,可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点:a.季肋点:在第10肋骨前端;b.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c.中输尿管点:在两侧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入骨盆腔处);d.肋脊点:在背部脊柱与第12肋骨所形成的夹角的顶点,又称肋脊角;e.肋腰点:在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腰角。季肋点压痛亦提示肾脏病变。输尿管有结石、化脓性炎或结核性炎症时,在上或中输尿管点出现压痛。肋脊点和肋腰点是肾脏一些炎症性疾病如肾盂肾炎、肾结核或肾脓肿等常出现压痛的部位。如炎症深隐于肾实质内,可无压痛而仅有叩击痛。
⑥膀胱触诊:正常膀胱空虚时不易触到。当膀胱充盈胀大时,超出耻骨上缘,可在下腹部触及圆形具有压痛的弹性肿物。膀胱触诊一般用单手滑行触诊法。在患者仰卧屈膝情况下,医师立于其左侧,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方向触摸,触及包块后应详查其性质,以便鉴别其为膀胱、子宫或其他肿物。
⑦腹部正常可触及的包块有腹直肌肌腹及腱划、腹主动脉、腰椎椎体及骶骨岬、横结肠、乙状结肠、盲肠。在腹部如触到上述以外的包块,应视为异常,多有病理意义。包括肿大的脏器、炎性组织、肿大的淋巴结、囊肿,以及良性或恶性肿瘤等。当触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等。
(4)叩诊
1)正常腹部触肝、脾所在部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
2)肝脏及胆囊叩诊:以叩诊定肝上下界时,一般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向下叩向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往下轻叩,由浊音变为实音时,此处的肝脏不被肺遮盖,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继续往下叩,由实音转为鼓音处,即为肝下界。匀称型者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右锁骨中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之间的距离约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肝上界为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肝区叩击痛对肝炎、肝脓肿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3)胃泡鼓音区:胃泡鼓音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呈半圆形,因胃底含气而形成,叩诊呈鼓音。其上界为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
4)脾脏叩诊:脾浊音区宜采用轻叩法,在左腋中线自上而下进行叩诊。正常脾浊音区在该线上第9~11肋,宽约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5)肾脏叩击:主要检查肾脏有无叩击痛。正常时肾区无叩击痛。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手背。
6)膀胱叩诊: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叩诊。膀胱空虚时,因小肠位于耻骨上方遮盖膀胱,故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当膀胱充盈时,耻骨上方叩出圆形浊音区。
7)腹水的检查:当腹腔内有较多的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时,如患者仰卧位,液体因重力作用多积聚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故叩诊腹中部呈鼓音,腹部两侧呈浊音;在患者侧卧位时,液体随之流动,叩诊上侧腹部转为鼓音,下侧腹部呈浊音。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5)听诊
1)肠鸣音:
正常时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在脐部听得最清楚。
2)振水音:
患者仰卧,医师用耳凑近患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微弯曲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患者上腹部,如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称为振水声。
3)血管杂音:
正常腹部无血管杂音。如在上腹部的两侧出现收缩期血管杂音,常提示肾主动脉狭窄,中腹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下腹两侧出现收缩期血管杂音,应考虑髂动脉狭窄。
【注意事项】
当触及异常包块时,可根据以下情况初步判断:
1.局部膨隆呈长形者,多见于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巨结肠症等所致的肠道病变;呈圆形者,常见于炎性包块(有压痛且边缘不规则)、囊肿或肿瘤。
2.膨隆伴搏动可为动脉瘤,也可能由压在动脉上的肿大脏器或肿块传导其搏动。
3.膨隆随呼吸移动,多为膈下脏器或其肿块。
4.膨隆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明显者,可能为卵巢囊肿等带蒂肿块、游走肿大的脾或肾、肠系膜或大网膜上的肿块。腹膜后脏器肿块,一般不随体位改变而移位。
5.腹压增加时出现局部膨隆,而卧位或腹压减低后消失者,见于腹股沟、脐、手术瘢痕等部位的疝。
6.为鉴别局部肿块是位于腹壁上还是腹腔内,可嘱患者双手托头枕部,从仰卧位作起坐动作,使腹部肌肉紧张,如肿块被紧张的腹肌托起而更为明显,提示在腹部上,如肿块被紧张的腹肌所遮盖,而变得不清楚或消失,提示在腹腔内。
【思考题】
1.腹部可触及到哪些生理性包块?
2.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