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程
- 张允岭
- 1577字
- 2020-08-29 06:24:12
第四节 心脏、血管检查
【学习目的】
1.掌握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和强度。
2.掌握心尖搏动强弱和范围改变的临床意义。
3.掌握心脏叩诊法、正常心浊音界和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4.掌握心脏各瓣膜听诊区的位置以及心脏听诊的内容,掌握窦性心律不齐、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正常心音(主要为S1、S2)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第一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6.掌握S1、S2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舒张期奔马律、二尖瓣开放拍击音的发生机制、特征和临床意义。
7.掌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杂音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8.掌握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9.掌握心包摩擦音的临床意义。
10.掌握心脏常见疾病的体征。
11.掌握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区别。
12.熟悉心前区隆起与饱满的临床意义。
13.熟悉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和病理因素。
14.熟悉震颤的检查方法和常见震颤的临床意义。
15.熟悉心包摩擦感的产生机制、检查法。
16.熟悉心脏听诊的方法和顺序。
17.熟悉杂音的分级方法。
18.掌握周围血管征的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基础知识提炼】
心脏及相关血管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
【操作前准备】
听诊器具备膜型和钟型两种胸件、玻片等器材。
【操作步骤】
1.教师示范并介绍心脏、血管的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2.实训内容
(1)视诊:
被检查者一般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胸部。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视线自上向下,必要时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观察,与胸部同水平视诊。包括: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心尖搏动或心脏搏动的位置、范围及程度;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正常心尖搏动处位于第五肋间,左侧锁骨中线内0.5~1.0cm处,波动范围直径2.0~2.5cm。
(2)触诊:
检查者用全手掌、手掌尺侧或指尖放在被检查部位,触知心脏的搏动、震颤或心包摩擦感。心尖搏动的触诊可先以全手掌,然后缩小到右手小鱼际或指尖,以确定心尖搏动的准确位置、强度和有无抬举性。包括: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强度;有无异常搏动;有无震颤(部位、期间)、心包摩擦感。
(3)叩诊:
检查者用间接叩诊法,沿肋间隙从外向内、自下而上叩诊。包括:心脏相对浊音界:顺序为先叩出左界、后右界。左界叩诊时,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右界叩诊时,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诊音由清变浊时为肝上界,然后由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对各个肋间叩出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用左、右第2、3、4、5肋间距前正中线的距离(cm)表示之,并注明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准确测量并记录。
(4)听诊:
心脏听诊在心脏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听诊可获得心率、心律、心音变化及杂音等多种信息。听诊时,被检查者可取平卧位或坐位,必要时可使被检查者改变体位,如左侧卧位听取心尖部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前倾坐位听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先将听诊器体件置于心尖搏动最强处(二尖瓣区),然后按各瓣膜区顺序听诊(见后)。包括:心率、心律、心音(强度,有无分裂,P2与A2的比较)、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喀喇音等)、心脏杂音(部位、性质、时间、强度、传导方向、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心包摩擦音(在胸骨左缘3、4肋间听诊)。
(5)血管检查及周围血管征:
包括:手背浅静脉充盈情况的检查、有无肝-颈静脉反流征、有无毛细血管搏动征;桡动脉的脉率,节律(规则、不规则、脉搏短绌),左、右桡动脉脉搏的比较,有无水冲脉、交替脉、重搏脉、奇脉等;听诊有无枪击音、其他血管杂音等。
【注意事项】
心脏各瓣膜所产生的声音沿血流方向传到胸壁最易听清的部位,称心脏瓣膜听诊区。心脏各瓣膜区的听诊顺序为:二尖瓣区(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三尖瓣区(胸骨下端左缘)。
【思考题】
1.心脏各瓣膜区听诊顺序和部位?
2.心脏听诊有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