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耳闭

【定义】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

【中医辨证及治疗】

风寒外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窍。

主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方歌: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风热外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流浊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通窍。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肝胆湿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胆通窍。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脾虚湿困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窍。

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歌: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气滞血瘀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逐渐加重,耳鸣;舌质淡黯,或边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方歌: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中成药】

风邪外袭者可服防风通圣丸,肝胆湿热者可服龙胆泻肝丸,脾虚湿困者可服参苓白术丸,适用于气滞血瘀者可服丹七片。

【外治】

治疗本病以通利耳窍为原则。

滴鼻法:选用消肿通窍的滴鼻剂滴鼻,保持鼻窍通畅,利于耳窍积液排出。

针刺法:主穴取耳三针(耳门、听宫、听会)、中渚、翳风;外感风邪配外关、曲池、合谷;肝胆湿热证配太冲、阴陵泉、侠溪;脾虚湿困证配足三里、中脘、阴陵泉;气滞血瘀证配太冲、膈俞。

激光疗法:氦氖激光照射患耳,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和抑菌作用。

鼓膜按摩法:详见耳鼻喉科常用推拿按摩导引法(视频1)。

视频1 中医鼓膜按摩法

【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感冒、鼻科疾病。应以正确的方式擤鼻,忌用力过度或抠鼻。忌污水入耳。忌辛辣、刺激、油腻、冰冻食物,不宜食用芒果、菠萝、榴莲、荔枝等水果。

知识链接:

分泌性中耳炎的现代医学诊治

【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与咽鼓管阻塞、致病菌的感染、免疫反应有关,此外尚与胃-食管反流、牙错位咬合、裂腭、被动吸烟或居住环境不良有关,婴儿尚与哺乳位置不当有关。

【诊断】

病史:多有感冒史、长期鼻病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伴有听力下降。病初起,可有疼痛,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按捺耳屏后症状可暂时减轻;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逐渐下降或耳鸣。

检查:急性期可见鼓膜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鼓膜失去正常光泽,积液黏稠者可见鼓膜淡黄或琥珀色,病时久者可见灰白色或灰蓝色,若液体尚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或可见鼓膜严重内陷,甚或粘连;亦可见鼓膜萎缩或钙化。

辅助检查:音叉试验:林纳试验(-),韦伯试验偏向患侧;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型(B型)。颞骨CT,电子鼻咽喉镜,小儿X线头部侧位片有助于了解病情。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乳突炎、外耳道炎相鉴别。

【治疗】

急性期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情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稀释分泌物和配合咽鼓管吹张术。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