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为治疗的基本流程
行为治疗的具体方法虽然有很多,但其治疗流程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
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奠定有效咨询的基础。
(二)确定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或称靶行为)
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往往十分复杂,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原发性的”,还有“继发性”的。因此,需要把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即把需要矫治的靶行为确定下来,作为治疗的目标。然后观察、检查、记录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并列出治疗前症状表现的基线,以此作为治疗时的对照指标。例如对焦虑,就可按照所规定的轻、中、重的等级标准,确定其表现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这项工作的完成为下一步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打下了基础。
(三)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行为治疗的实施方案和程序虽然是由治疗师制定的,但实施过程必须取得来访者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行为治疗从表面上看,治疗师是主动的,来访者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必须要求双方密切配合,特别是来访者的主动配合,这是行为治疗能否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因此,在治疗开始之前要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其消除由于无知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阻抗,从而主动配合治疗。
(四)采用专门的行为治疗技术或配合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器具进行治疗
行为治疗技术种类繁多,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证范围。在开始进行行为治疗时必须根据靶行为的临床特点、治疗目的,选取一种或两种最为恰当、最可能取得可靠疗效的行为治疗技术。有时,为了提高疗效,还需配合一定的药物或治疗器械,作为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五)根据行为治疗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的改变情况给予正负强化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根据选用的治疗技术本身特点和靶行为的性质、特点、形成原因以及治疗目的(例如,是对靶行为进行消退、改造,还是进行重塑,或是形成新的行为以取代旧有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正强化(如表扬、鼓励或物质奖励等)或负强化(如批评、疼痛刺激或撤销奖励等),并且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针对行为改变的具体情况而变换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六)根据治疗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
由于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大多数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而且形成的原因也很复杂,所以不经过一定的疗程难以治愈。因此,在治疗开始以后就需要根据治疗情况的变化,对治疗方法与措施作适当的调整。
(七)将治疗效果迁移到非治疗情境中
行为治疗一般都是在专门的治疗情境(如治疗室)中进行,来访者有可能在特殊的治疗情境中是有效的,能否将疗效迁移到日常生活情景中,这是行为治疗经常碰到的一个难题。可能的解决方法之一,是根据归因理论,特别是“归因-维持模型”,通过改变归因,强化来访者的“行为自由感”和“自我引导感”(sense of self initiation),训练他们的抗干扰能力。
以戒毒治疗一案为例说明其治疗过程。
“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这是人们对毒瘾顽固性的形象描述。事实上,很多戒毒者经过系统的生理、心理治疗后,回归社会前,都满怀自信,认为这次一定能戒断,不会再吸了。可是一旦再次面对毒品,或是以前与吸毒有关的人和环境,就会把持不住自己,再次滑入毒品的泥潭。
为解决这一问题,心理治疗师将暴露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相结合,建立脱瘾训练室,设计了容易诱发复吸的酒店包厢场景,让戒毒人员暴露在这样的场景中,经受强烈负性情绪的冲击,从而提高对这一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其戒断毒瘾的意志力。心理治疗师设计了放松导入、暴露刺激和情绪疏导三阶段操作法,每个疗程为3~6次。
毒瘾者小培在接受脱瘾训练前,觉得自己在戒毒所有了快2年的戒毒经历,应该对毒品和吸毒的场景有比较强的抵御能力了。可是当他走进脱瘾训练室时,立即显得手足无措。当蒙在玻璃柜上的布揭开,露出里面的香烟、白色粉末和注射器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把手伸了过去,咣的一声撞在玻璃上,随即尴尬地缩了回去。连接在他额部和左手中指上的电极测量计显示,他的肌肉电位波动得很厉害,皮肤温度明显偏低。这表明小培面对模拟场景和器具的时候,心情是非常紧张的。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经过6次冲击治疗训练,小培面对同样的场景,肌肉电位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基本平稳,皮肤温度则升高了很多,最高达到37℃。这表明他已经能够在这种场景下保持镇定。
现在的小培,戒毒已经2年多了,一直保持着操守。有一天他给心理咨询师打电话,说前两天和女朋友闹别扭后,径直去以前“拿粉”的地方,在推对方门的一刹那,突然想到脱瘾训练的一幕幕,于是毅然转身回家,感觉好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