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在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典故,高明的用典让人没有察觉,犹如把一撮盐放入水中,喝水时才觉出咸味。读者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出处,便难以欣赏。

什么是典故?南朝梁代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辞海》中解释典故为典制和掌故,也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体现为言意兼重,注重融会与创新。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如果要追溯其源头的话,应该始于古人的“赋诗陈志”。《诗经》的《小雅·巷伯》一篇中就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的典故。

同一个典故在不同的诗人手里,会有不同方式的组合和运用。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情形。其中,用事是借用故事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以及愿望等,在诗词的解释分析中常被称为借古抒怀。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则是为了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说到古代诗人中的“用典高手”,有着“小李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李商隐堪称用典第一人。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虽然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也被认为是过于隐晦迷离,难以索解,以至于李商隐还得了一个“獭祭鱼”的称号,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鲁迅先生曾夸赞李商隐“玉豁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可见,用典故在诗词中是一把双刃剑,用典不恰当,会把作品弄得生涩难懂,枯燥乏味,给读者阅读造成障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用典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庄重典雅,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古诗词是一种精微凝练的文字表述形式,它善用最少的字数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典故的存在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表达。古诗词中引用典故,不但能够使诗家词客表达出难言的心曲,还能够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是灌溉读者精神上的高级情趣。而了解和掌握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对于诗词爱好者而言,更是进一步了解作者所思所想,体会作品中丰富感情的捷径。

本书辑录了虚幻的梦、上古传说、历史文化名人、寓意故事、民风民俗等典故,取材审慎,搜集广博,力求资料可靠,让读者在读优美的古诗词外,学习文化典故知识,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愿读者在了解诗词的深层次意蕴中,走进古诗词中的典故知识世界,领略典故隽永的生命力,品味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