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从耶鲁走出的印度高材生:追逐“美国梦”的起点

1955年10月28日,卢英德出生于南印度港口城市金奈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祖父和父亲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及母亲的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背景下,卢英德成长为一名热情向上、独立好强的女孩。

1975年,卢英德从印度管理学院毕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很快跳槽到实力雄厚的强生公司。在强生公司的工作经历使得她迷恋上了这个充满刺激和挑战的商业世界,她在心中暗暗树立起在商场打拼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的梦想。然而,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就连顺利完成在强生的工作都有些吃力,于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卢英德于1978年怀揣500美元,去耶鲁留学。

1 印度女孩为充电怀揣500美元留学耶鲁

1955年10月28日,南印度港口城市金奈的婆罗门社区,降生了一位女婴,她就是后来成为百事CEO的卢英德。卢英德的祖父是一名退休的法官,父亲是一名会计师,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卢英德姐弟三人,姐姐叫钱德里卡·坦登,弟弟叫纳拉扬·克里希纳穆尔蒂。卢英德的祖父和父亲从小就对卢英德实施严格的传统教育,而她的母亲桑塔虽然是位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对孩子们实施的却是开放式的教育。在卢英德和钱德里卡小的时候,桑塔在每次晚餐前都会给两个女儿出题,讨论当时的一些时政热点,让她们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来思考解决方案。卢英德和钱德里卡两个轮流发言,最后,桑塔会按照两人的表现评出一位优胜者。不仅如此,桑塔还为优胜者设置了奖品,而奖品就是一小块巧克力。

在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下,两姐妹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拜母亲的教育方式所赐,卢英德还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不服输、渴望成功的性格。就这样,卢英德在传统和开放式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下慢慢长大。

1975年,卢英德顺利地从加尔各答印度管理学院取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告别学校,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卢英德的能力突出,所以她频频收到外企抛来的橄榄枝。在英国老牌纺织公司托塔尔旗下的一家公司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产品经理后,卢英德跳槽到强生公司孟买办事处任品牌经理。在强生公司工作期间,卢英德的商业智慧逐渐显露出来,而她也由衷地迷恋上了这个充满了刺激和挑战的商业世界,并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商业世界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在工作实践中,卢英德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印度管理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自己在商场打拼的需求,她明显感觉到要想真正在跨国公司取得一番作为,仅凭自己在印度管理学院所积累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她觉得自己迫切需要找到充实自己能力的渠道,以便为自己今后在商场的实践做足准备。

卢英德平时就有通过翻阅报刊来提升自己经济、政治、管理、文化等知识的习惯。这不仅使得她的文化素养和视野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扩展,也使她发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有一次,在翻阅报纸的时候,卢英德留意到了一则招生广告,这则广告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刊登的,内容除了耶鲁大学的简介外,还包括对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创始人威廉·唐纳森以及他的一个与国际运营和科学管理有关的课程的介绍。看完介绍,卢英德深深地感受到耶鲁大学这个崇尚思想与学术自由的圣地,一定会成为她充实和历练自我的绝佳场所,而且她相信,耶鲁大学管理研究生院将帮助她实现梦想。于是,她立即决定要到耶鲁大学留学。

卢英德做了去耶鲁留学的决定后,立即将这个想法告诉给了自己一位在美国的朋友,这位朋友得知了卢英德的想法后,不断地鼓励她向耶鲁大学递交入学申请。在朋友的鼓励下,卢英德很快将自己的个人资料以及入学申请邮递到耶鲁大学。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卢英德终于盼来了耶鲁大学的回信,她不只被耶鲁大学录取,而且她还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奖学金以及当地财政的援助。

当卢英德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家里人的时候,她的父母显得很担心。按照当时非常保守的社会风气,卢英德早就过了结婚的年龄,甚至这个事实早已使她的家族在婆罗门社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如今,这个还在抛头露面的姑娘又要离开家庭,到遥远的美国留学,这一行为无疑是和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的,而且她很有可能会因此失去嫁人的机会。幸运的是,她的父母尽管不支持她的决定,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她的留学要求。于是,1978年,披着纱丽的卢英德只身前往美国这个遥远的国度,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那一年,卢英德23岁。

刚到美国的时候,卢英德的手中仅有500美元。在印度,这笔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然而,到了美国,这种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印度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居民消费水平方面的悬殊差异,这几百美元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卢英德注意到,耶鲁大学提供给她的奖学金刚好能够与高昂的学费相抵消,而自己剩下的钱,勉强能够维持几个月的生活。为了能够完成在耶鲁大学的学业,卢英德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各种兼职的机会。她曾经有月底只剩两美元的经历,也曾经为了维持生计从午夜打工到凌晨五点。为了省钱,她只穿从印度带过去的旧衣服。尽管生活是清苦的,但她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她喜欢美国自由的空气,她向往自由的天性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尽管这段时间的生活是窘迫的,但卢英德骨子里具有的那股野性,却让她从不逃避困难,而总是学着进行自我调整,以致她很快便融入到了周围的环境之中。

2 迅速适应环境,彰显个人魅力

在耶鲁大学留学的日子里,卢英德的经济是拮据的,然而,这远不足以使她陷入困境,她一边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一边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留学生活。

尽管卢英德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担忧是存在的,但与此同时,她也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而感到自豪。

耶鲁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所以,除了那些理论课程外,耶鲁大学还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因此,卢英德的必选课程除了理论课程外,还包括体育运动、娱乐活动、艺术特长、工作学习、道德修养以及生存体验等各种项目。经过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学生们绝对不会成为只顾学习的书呆子。而卢英德初入耶鲁大学的校门,就体会到了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在读书时的废寝忘食甚至近乎痴狂,而在娱乐时又个性张扬,激情四射,这些“学得疯狂、玩得彻底”的耶鲁学长们,使得卢英德更加自信——她确信,耶鲁大学就是适合她这棵生命力强的蒲公英生长的最佳土壤。

卢英德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留学的选择,她一想到自己已经通过努力,置身于倡导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的耶鲁大学中,就非常开心。因为,在进入耶鲁大学管理研究生院之后,卢英德惊喜地发现,她的教授们不但学识渊博,拥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很多教授甚至本身就是非常成功的资深企业家。在他们的课堂上,卢英德接受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还有来自商业前线的实践经验或者真实案例。卢英德曾经和自己的教授一起亲身参与到一个典型的美国企业项目规划团队中,经过真枪实弹的练习,经过耶鲁大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洗礼,卢英德拥有了详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课程和卢英德以前在印度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印度,学校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性格、毅力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而在耶鲁,卢英德可同时受到两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为她在日后的商业实战中成为有勇有谋、能够面对巨大压力、成功处理各种问题的战略管理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卢英德相信,在耶鲁大学这种任人张扬的自由国度里,她将学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管理知识,而且她相信,通过在耶鲁大学的学习,通过在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磨练,她的商业梦想终将会实现。

除了学习,卢英德广泛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卢英德是一位板球运动爱好者,来到耶鲁大学后,脱离了父母以及祖父的约束,卢英德更加热情地玩着喜爱的板球,并踊跃地加入到了女子板球队中,成为一名较为活跃的板球队队员。在球场上,卢英德一改平日身穿纱丽、举止矜持的形象,将自己对板球运动的热爱展露无遗。无论是负责击球、投球还是接球,卢英德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球队的荣耀奋战。球场上的卢英德不只活力四射,而且具有非常好的团队精神——她从不一个人出风头,总是和队友默契地配合,为整支球队的胜利不遗余力。板球运动,不仅让卢英德的运动细胞得到释放,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卢英德的窗口。卢英德的活力让很多同学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平时的时候,卢英德给人的印象是典型的东方淑女,而球场上踊跃冲锋的卢英德,显然和平日判若两人。不过,经过在球场上的互相了解,卢英德和队友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而她也很快和很多同学都熟络起来。

玩板球这件事显示了卢英德能够迅速适应陌生环境,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而这也体现了卢英德的魅力所在,她总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让周围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并通过展露自己的才华,以及和周围人的配合,最终在陌生环境中得以适应,甚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除了板球运动外,卢英德还积极地融入到其他社团之中,尽情地从社团里吸收着营养,同时也在团体活动中尽情彰显着个人的风采。

在耶鲁大学,与人沟通的能力成为卢英德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由于卢英德处在一个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她所接触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既包括人际沟通、心灵沟通和团队沟通,也包括文化沟通。无疑,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沟通,都必须以娴熟的国际化语言作为媒介,而卢英德就在和同学、教授甚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沟通中,练就了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卢英德认为,能够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尽管这种沟通能力并不是当时商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在卢英德的人生中,这种沟通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就是在这种沟通中,卢英德发展了自己的社交能力,也由于她善于沟通,使得她拥有了非常多的亲密朋友。这些朋友喜欢和卢英德在学习以及人生等各种问题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在朋友的眼中,卢英德不仅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者,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知心朋友。

在课堂上,卢英德尽情学习着商业知识,而在课下,卢英德则毫不掩饰自己好玩的天性,积极投身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她就像一只展翅待飞的鸟儿,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的振翅做着充足的准备。而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度,将很快成为卢英德振翅高飞的地方。

3 挑战生存训练,领导魅力凸显

耶鲁大学管理研究生院每年都会开设独特的领袖教育课程,并挑选那些具有领导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具有耶鲁特色的领袖教育课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们在管理方面的潜能,提升他们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世界顶级领袖人物的可能性。这些领袖教育课程从个人魅力、沟通力、意志力、号召力、影响力、领导力、决策力、控制力、洞察力、创新力等成功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入手,对学生展开训练。学生通过接受这种训练,个人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可以说,接受这种训练所获得的知识,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基于课程的非凡魅力,学校总是在谨慎地对学生进行观察之后,才从所有的学生中选择出有领导才能以及潜力的学生进行培训。他们选择的是具有领导艺术,在学生社团以及竞赛,特别是在演讲和辩论中有突出表现、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踊跃参加当地社区活动锻炼自己的人。无疑,卢英德这个在各种社团都表现得游刃有余的姑娘,是符合这些甄选条件的,而她也自然就有幸参与到这种领袖教育的培训项目之中。

在接受这些训练的过程中,卢英德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她意识到,具有努力吃苦的精神可以帮助自己提升学习成绩,但对于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则远远不够,她必须通过在个人魅力、意志力、控制力、洞察力、影响力等方面的训练,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型人才。

在接受的所有培训中,给卢英德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当属她接受的两个极端残酷的室内模拟训练。这两个模拟训练分别是沙漠生存和北极生存训练。

尽管只是一种模拟训练,但整个训练环境却十分逼真。这两个挑战生存测验对挑战者可以使用的工具有严格的规定。换句话说,在整个挑战过程中,卢英德和她的同学们只可以携带非常有限的现代化工具。

至此,卢英德这才意识到,野外生存的环境是如此的恶劣;没有了现代化工具的辅助,卢英德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无知和渺小。总之,这两个训练对个人的毅力、沟通力以及领导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无论是对当时的训练,还是对日后参与社会的实践来说,这种考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锻炼一个领袖影响团队命运能力的良好途径。这是因为,恶劣的环境对每个人的毅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由于环境的艰苦,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就会不断传染、扩散,从而使整个小组的情绪都变得低落,小组的团结性也将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按照训练规定,如果一个小组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中途就退出,那么,就意味着整个小组的挑战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些参加训练的学生们要想挑战成功,就必须要保证整个小组的大部分成员都要坚持下去,将训练进行到底。这时候,团队精神以及沟通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如果一个小组当中的一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学生负责和小组成员们沟通,鼓励他们坚持走到最后,通过鼓励他们将整个团队的团队意识都激发出来,那么,整个团队就很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训练开始了,这种模拟的生存环境的严酷性与沙漠和北极的真实情况比起来,简直毫不逊色。由于他们仅仅带着非常有限的水和食物,再加上模拟出来的“沙漠”和“北极”存在很大的温度差异,参加训练的学生们在“沙漠”里热得汗流浃背,在“北极”时又冻得浑身发抖。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还要身负重物前进,以致有些同学刚出发没多久就感觉坚持不下去了,于是索性坐在原地,决定放弃这场训练。而卢英德也正被恶劣的环境折磨着,但由于她平时经常参加锻炼,所以她的情况比有些同学要好一些。卢英德非常清楚地意识到,照这样下去,整个小组成员的意志力马上就会被消磨殆尽,而小组大部分成员的失败,就意味着整个团队的失败。这样一来,即使自己能够坚持到最后,也代表不了什么。而要想完成这次训练,重要的显然不是凸显自己的优秀,而是要想办法和所有的团队成员沟通,鼓励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坚持到最后。于是,在大部分成员都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的时候,卢英德强打起精神,开始鼓励同学们坚持下去。她首先以简短有力的语言向所有小组成员申明了这次训练的意义,趁着同学们的斗志还没有完全衰退之际,她不断给那些坐在原地不想前行的同学们打气,鼓励他们拿出自己的实力,拿出自己坚毅的忍耐力,坚持下去。

卢英德是一个沟通的高手,也是一个具有非凡洞察力的队友,她总是边鼓励同学们边观察他们的表情,通过他们的眼神来揣摩自己的话是否起到了作用,判断最能够激励同学们斗志的东西是什么。为了使同学们重燃斗志,卢英德不顾疲惫,坚持让自己保持着乐观的笑容。在卢英德的带动下,那些坐在地上的同学们又重新站了起来,继续前行。而卢英德在艰苦前进的同时,还不时说些使人感到快乐的话,从而保证整个团队的活力,使小组成员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快乐的事情而不是眼前恶劣的环境上,使他们暂时忘掉痛苦,带着较少的压力前进。为了帮助那些没有信心走到最后的同学,卢英德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她时而走到最前边,鼓励所有的成员,时而跑到队尾,鼓励那些快要掉队的同学。由于环境的恶劣,以及跑前跑后消耗的体力过多,再加上说的话太多,卢英德的嗓子都哑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同学们的鼓励——不能说话,她就用微笑、坚定的眼神、胜利的手势、相互搀扶以及热情拥抱的方式来鼓舞整个小组的斗志。

更让同学们感动的是,卢英德还将自己节约下来的水和食物,分给那些看起来快要坚持不下去的同学。在卢英德的鼓励和坚持下,除了极个别同学因为体力原因实在难以坚持到底外,卢英德所在小组的大部分成员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而通过监控设备,教授们清楚地看到,这个看起来有些文静的东方女孩,是怎样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优秀的沟通力,来鼓励同学们,帮助同学们取得成功的。卢英德以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也赢得了同学们对她的支持和喜爱。而教授们,也对这名来自印度的学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相信,这个学生,将来必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无可争议的杰出的领导者。

分数显然不是卢英德最大的收获,在这次训练当中,鼓励同学取得成功的过程,使得卢英德对沟通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在她成为百事公司首席财务官后,曾经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这次训练的情景,也总结了这次训练中最大的收获。卢英德说,每当自己坐下来讨论如何让别人与自己并肩前行时,就会想到从这两个训练中所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你怎样将一项崇高的事业阐释清楚?如果你希望带动他人一起抵达胜利的彼岸,那么你该怎样为这些人来描绘前景?这些事情可并不容易做到,因为要想让别人和你携手共进,就一定要确保你所描绘的前景是符合他人期许的,否则,这个前景就根本起不到激励他人的作用,也难以确保他人能够和你齐心协力。而要想描绘出符合他人的愿景,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他们每个人内心的想法,尽管有时候看起来有些过度沟通的意味,但这一步,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耶鲁大学的求学经历使得卢英德收获了很多。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年的岁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卢英德的留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而在耶鲁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将成为卢英德记忆中的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一扇新的大门即将在卢英德的面前开启,而门内的生活,显然要比学校里接受的训练要残酷许多。

4 初次面试受挫,穿上纱丽做自己

1980年,卢英德以优异的成绩取得耶鲁大学公共和私营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结束了为期两年的留学之路。其实,早在奔向美国之前,卢英德就下定决心在美国闯出一番事业,经过在美国耶鲁大学两年的学习,卢英德更加热爱美国这片充满自由的天空,也更坚定了自己要留在美国打拼的决心。因此,卢英德的毕业也就意味着,她在美国的职业生涯即将开启。

无论是窘迫的经济现状,还是急需施展伟大抱负的心理,都对卢英德迅速开始一份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尽管带着耶鲁高材生的光环,卢英德这个只身在外闯荡的女孩,还是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而她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如何通过面试。卢英德对自己的能力信心十足,然而,她的第一次面试,不是输在自己的能力不足,更不是输在自己的信心不足,她甚至还来不及做自我介绍,就被面试官赶出了办公室。

事情还要从她接到面试通知开始说起。参加面试,自然需要一身得体的服装,而问题也正是出在了服装上。在参加面试之前,卢英德就开始为面试时的着装问题而苦恼。她实在不知道应该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去参加面试。如果是在印度,着装当然不会成为问题,她的母亲会为她准备好合适的衣服,而她只要按照母亲的准备,穿上恰当的纱丽即可。然而在美国,卢英德不能再依靠母亲,她必须靠自己的眼光,为自己选择一身合适的行头。

尽管在美国大街上,走在路上的行人穿着各种各样的怪异服装,但在正式场合或者是上班时间,大部分人还是会规规矩矩地穿上职业套装。卢英德当然也想像其他上班族一样,为自己选一套职业装。但在当时的美国,职业女装中短裙占的比例很大。那些短裙展示了女性曼妙的身姿以及修长的大腿,而由于多年养成的穿衣习惯,来自印度这个保守国度的卢英德,从来没有穿过短裙,所以为了避免穿露着腿部的短裙,卢英德决定买一套男性穿的套装给自己穿。

卢英德的腿的比例比上身长很多,而在买衣服的时候,她又想到了母亲对她的教导——卢英德小的时候,她的母亲总是告诉她,买衣服的时候要买大一些的,这样就不至于过一段时间,衣服就不能穿了。卢英德试穿了一套职业男装的外套后,发现大小刚好合适,于是,按照小时候妈妈对她的教导,她买了一套略大一号的衣服。这套衣服整整花去了她45美元。由于她估量着这套衣服自己应该能穿得下,于是便没有再次试穿,就直接拿回了家。

卢英德本来还想再买一双皮鞋的,但由于这套衣服的花费太高,她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为自己添置一双新鞋,就只好从自己带过来的鞋子中选择一双来配自己新买的衣服。可是她带过来的鞋子大多具有明艳亮丽的色彩。然而,卢英德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她最终决定,穿着那双色泽艳丽的橘黄色靴子去参加面试。

到真正面试之前,卢英德将这套衣服穿在身上,才知道这套衣服有多么不得体:她的上衣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袋子,裤脚反而比脚踝还要高,虽然明知衣服很不合适,但由于实在没有其他的职业装,卢英德只能硬着头皮穿着这身衣服去参加面试。想象一下,一件像大袋子一样的上衣,配上一件裤脚勉强到脚踝上方的裤子,还有一双明艳亮丽的橘黄色印度靴子,该是怎样一副滑稽的情景?然而,卢英德别无选择,她克服心中的窘迫感,用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进行鼓励后,便向着面试地点出发了。

无疑,卢英德的面试不会一帆风顺,只是她没有想到,她一出场,就让负责面试的几位面试官惊讶得面容失色。尽管这些美国人也见识过很多不走寻常路的面试者,但在如此正式的面试场合,一个面试者居然穿着男性套装(显然衣服极度不合适)、色彩艳丽的鞋子来面试,还是让三个面试官大吃一惊。三个西服革履的面试官中,没有一个人有翻阅卢英德简历的意思,其中一个更是在说出“这里可不是能够为她修改衣服的裁缝店”的同时,指着门的方向让卢英德离开。这是卢英德来到美国后的第一场面试,经过在耶鲁大学两年的历练,卢英德本来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但当她怀着志在必得的心来到面试地点时,却因自己怪异的着装而失去了接受面试的资格。

离开面试官的办公室后,卢英德沮丧地回到了自己住的地方。身为一个女孩子,居然被面试官赶出门,这种经历使她感觉到了耻辱。强烈的羞耻感使得她泪流满面,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在印度的工作经验以及在耶鲁大学的学习经历都告诉她,社会的本质是残酷的,无论是印度还是美国,都不会怜悯弱者。于是,她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泪水,就直奔职业发展咨询顾问的办公室。

在职业发展咨询顾问的办公室,卢英德眼泪汪汪地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面试经历,她讲到了自己的着装,讲到了面试官见到她后的反应,讲到了自己居然连自我介绍都没做就被面试官赶了出来。在听到卢英德的着装介绍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地笑了。伴随着办公室里的人们的笑声,卢英德的职业发展咨询顾问问道:“如果你在自己的国家接受面试,那么你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卢英德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纱丽。我以前在印度面试都是穿纱丽。”这位职业发展咨询顾问微笑着回答说:“那么,下次找工作的时候,就像在印度一样,把你的纱丽穿上吧。如果他们没有录用穿着纱丽的你,那么,承受损失的将是他们,而不是你。”

卢英德认真思考了职业发展咨询顾问的话,她心里明白,职业发展咨询顾问的意思是让她相信自己,让她勇敢地承认来自性格、背景以及文化身份等方面的差异,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自信,从容地接受挑战。卢英德认同了职业发展咨询顾问的观点,所以她从带来的印度服装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件纱丽,作为自己日后面试的“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