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
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人生体验之一。在弱者那里,苦难如同霜雪密布;而在强者那里,苦难则如巨额财富。青年作家王昆的经历,常常让我产生这样的感叹。
2014年7月,我在《人民文学》杂志做副主编,正筹办一期军事文学专辑。办公桌上堆着无数份稿件,那些名字我大多熟悉或者至少听说过。其中,由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廖建斌转过来的一篇小说完全吸引住了我。小说的作者就是王昆,当时我对这个名字却是完全陌生的。也难怪,廖建斌在信封里附言说,作者参加过2013年全军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习,创作过一部反响不错的长篇小说《终极猎人》,其余没有发表过什么文字;而且,我手里拿到的这个稿件还是王昆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廖建斌特别强调,作者是特种兵出身,目前还担任着渤海前哨的登陆艇艇长。
一个和兵打交道的基层军事干部,也玩起了小说,我已好奇。孰知,打开小说我更感惊奇。小说描写了一艘登陆艇夜间搁浅礁石所发生的惊险故事,读完小说我手心竟然攥了一把汗。在大城市的高楼里做了近30年编辑的我,一下子被王昆小说里描述的故事抓住了。毋庸讳言,在文学作品井喷的今天,创作题材的同质化现象愈加凸显,许多写作者都在艰辛又充满乐趣的创作路上,苦苦寻索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与众不同、独具标记的题材而无法抵达。王昆的小说让我眼前一亮。
2014年8月,王昆的这个短篇小说《登陆艇搁浅之夜》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发表后,我和王昆通了一次电话,当时我只表达了一个想法,让他把在特种兵的经历写成一个系列,加强自己创作路上的特色“符号”。
对于一个基层连队的作者,我打了个电话,关心也就到此为止了。此后,我们相互再没有联系。但我万万没有想到,2016年3月,王昆携带着16个已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共计20万字,由解放军政治工作部推荐参加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此时,我刚到鲁迅文学院工作不久,文学之缘让我们再度重逢。王昆说,我的“符号”之说给了他创作上的触动和顿悟。这两年的不联系,正是在埋头创作呢!翻看着这难能可贵的16篇中短篇小说,沉浸于我闻所未闻的连队故事,感慨于一位基层青年作家在文学路上的热血冲锋,我立即决定,把这些文字推荐给出版社。这,也就是这本《我的特战往事》的由来。
《我的特战往事》,是以王昆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在一线官兵真实生活基础上,艺术再现军旅生涯中“特种苦难”的力作。可以说,凭借着不到两年时间疾书而就的“特战系列”,年轻作家王昆以其独占先机的创作视角和鲜活硬朗的语言风格,已从千军万马的基层创作队伍中杀将而出。他的作品不同于当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世故与矫情,而是罕见地呈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精神形态与从不言败的生命力量,从而成功实现了这位拥有过侦察班长、特战排长、登陆艇长等传奇经历的军队作家在纯文学创作中的抢滩登陆。
与我们周围绝大多数衣食无忧,受着父母及长辈爱护包容的80后不同,这个年代出生的王昆生长在贫瘠的淮北农村,由于家境困难,学业一直断断续续,后来才参军来到部队这个大熔炉。童年的苦难给了他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基层连队的16年磨砺,更成为王昆创作上取之不尽的“宝藏”。特别是特种部队的6年岁月,那些让王昆饱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的各种残酷训练和高危课目,那些亲眼看见一个个年轻战友在自己身旁受伤甚至牺牲的往事……痛苦的经历如同无形的雕刻,一刀刀刻进心底。多年以后,人生苦楚瓜熟蒂落,特种兵的煎熬岁月在沉潜与积淀后逐渐生根发芽,从而演绎成一篇篇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我的特战往事》。
特战生活需要有特战经验的人去表达。王昆不仅有别人没有的独特生活,还有还原生活、升华生活的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的作品有一种足以让阅读者欣喜和激动、如旭日初升般的喷薄张力。翻开他的作品,军营官兵训战的各种场面写得丝丝入扣,“陆地猛虎”“空中雄鹰”“水中蛟龙”……那些浴火涅槃之后一篇篇恢宏出场的精彩文字,确都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到身临其境、荡气回肠。
王昆的长篇小说《终极猎人》的出版,曾得到陈忠实老师的亲笔推荐;他的作品,也得到过周大新、苗长水等前辈们的肯定。幸运的是,大师们的认可并没有让王昆顾盼自满;历经苦难的他清楚地知道,唯有深刻地体验并描绘出生命的暗涌与不屈的灵魂,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与自我的救赎。
才气、倔强、沉稳、朴诚……诸多特征集于一身的王昆年纪不大,却是一个找到属于自己“创作符号”的“幸运儿”。把自己的特战生涯炼成小说,如同一个新兵把自己炼成特种兵。“苦难越大,荣耀也越大。”只有在汗水与血水中浸泡过的特种兵,才能接受光荣的检阅,才能顶天立地。
毫无疑问,特种兵出身的作家王昆和《我的特战往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