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肺脑复苏

【概述】

呼吸、心跳停止,为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必须紧急进行心肺复苏(CRP)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积极防治脑细胞损害,从而保存和促进脑有效功能的恢复。复苏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及时心脏复苏,而最终关键是脑复苏。因而,完整的复苏概念应是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循环停止后4~6min即发生严重损害,10min后脑组织基本死亡。常温下在心跳停止10~20s之内及时复苏者,可不遗留有害影响;4min内复苏者,约50%患者可存活;6min开始复苏者,仅4%有可能存活;10min开始复苏者,几无存活可能性。

复苏分初期复苏(BLS)(即现场紧急心肺复苏)、后期复苏(ALS)(即借助器械设备技术心肺复苏)和复苏后治疗(PRT)三个阶段。

复苏成败关键是时间。快速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S),争分夺秒及时进行初期复苏,继而后期复苏,若能在4min内进行现场急救,8min内进入后期复苏,其恢复较为理想。

【诊断】

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前者如冠心病(最为多见)、心肌炎、心肌病、心瓣膜病、心脏压塞、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后者如触电、溺水、药物中毒、过敏、颅脑外伤、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手术、治疗操作与麻醉意外等。但无论出自何种原因,均由于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冠脉灌注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排血量下降等机制而导致心搏骤停。

1.分型

根据心脏状态和心电图表现,心搏骤停分三种类型。

(1)心搏停顿 心脏完全丧失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ECG)呈一平线或偶见心房P波。

(2)心室纤颤 心室心肌呈不规则蠕动,但无心室搏出。ECG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在心搏骤停早期最常见,约占80%。

(3)心脏电机械分离 心肌完全停止收缩,心脏无搏出,ECG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

以上三种类型,可互相转化,但其后果均是心脏不能有效泵血,故均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心搏骤停诊断

对心搏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果断,最好在30s内明确诊断,凭以下征象即可确诊。

(1)清醒患者神志突然消失,呼之不应。

(2)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3)瞳孔散大。

(4)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呼吸。

其中(1)、(2)条标准最为重要,凭此即可以确诊心搏骤停的发生。不要刻意追求动脉搏动消失,或反复测量血压、脉搏、听心音等,贻误抢救时间。瞳孔散大虽然是心搏骤停的重要指征,但反应滞后且易受药物等因素影响,所以临床上不应等瞳孔发生变化时才确诊心搏骤停。

【急救与治疗】

1.初期复苏

(1)人工呼吸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现场抢救时的基础生命支持措施相同,即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B(Breathing):人工呼吸。

①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仰卧位,头后仰,迅速松解衣和裤带以免阻碍呼吸动作,急救者一手按住患者额部,另一手抬起颈部。如患者牙关紧闭或下颌松弛,将抬颈之手来支持下颌并使口部微张,以便于吹气。

②当呼吸道通畅后,立即施行人工通气,以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效果最好,但在现场,无此设备,应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免延误抢救时机。急救者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患者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以嘴唇密封住患者的口部,用力吹气,直至患者胸部隆起为止。当患者胸部隆起后即停止吹气,放开紧捏的鼻孔,同时将口唇移开,使患者被动呼气。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主要用于婴幼儿。

(2)人工循环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最迅速有效的是胸外心脏按压法。当确认患者无呼吸并吹气3~5次后,立即检查患者颈动脉或股动脉有无脉搏搏动,若无应及时进行胸外按压。

患者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按压处采用两乳头连接与胸骨交叉部,胸骨下压深度为4~5cm(儿童1cm、婴幼儿2cm),操作者肘关节伸直,借助双臂和躯体重量向脊柱方向垂直下压。不能采取过快的弹跳或冲击式的按压,开始的一、二次用力可略小,以探索患者胸部的弹性,忌用力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血气胸和肝脾破裂的并发症。频率为80~100次/分(婴儿100~120次/分),按压和放松的比例为1∶1。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常同时进行,以往单人操作按15∶2,双人操作按5∶1,2005年后改为,不论单人或双人操作,按压与通气比例均为30∶2。若已进行气管插管,则不考虑与心脏按压同步。

2.后期复苏

(1)除颤

①心前区捶击:在确认心脏停搏后,除颤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成人可试用心前区捶击的方法。

②除颤器:据统计85%以上患者在心脏停搏前有心室纤颤,具备除颤条件者应尽快施行电除颤。除颤器分自动除颤器(AED)及手动除颤器两种。自动除颤器在院前急救使用广泛,尤其适合经过培训的非医务志愿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要尽可能不中断,电击一次失败者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复苏一线药物应用 提倡近心端静脉或气管内注药,不提倡心内注射。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提高复律成功率;胺碘酮、利多卡因、阿托品、溴苄胺等抗心律失常;纳洛酮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严重低血压和周围血管低阻力可用去甲肾上腺素;复苏后低血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升压;不提倡常规使用碱性药物;自主呼吸恢复但不规则可用呼吸兴奋药。

3.复苏后治疗

(1)特异性脑复苏 主要采用低温-脱水为主的综合疗法。

①脑低温疗法有极强的脑保护作用,可降低脑耗氧量,及早恢复能量代谢,但降温及控制温度有一定困难,并且28~32℃的中度低温对全身免疫系统、心肺功能、血液及代谢有抑制作用,因此,目前主张头部重点降温,以亚低温(34℃左右)治疗。方法:静脉滴注30℃生理盐水,外用降温毯。

②利尿脱水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的重要措施。在自主心跳恢复测得血压后,尽早使用甘露醇0.5~1g/kg,每天快速静脉滴注2~3次,以后视尿量辅用利尿药,如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此外,浓缩白蛋白、血浆亦可用于脱水治疗,尤其对于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压低的患者,联用呋塞米效果更佳。

(2)防治并发症

①防治脑水肿:尽早采用降温、冬眠、脱水等措施,常用甘露醇、山梨醇等。

②纠正酸中毒:高通气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潴留,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对心搏停搏时间较长,在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血管收缩药治疗无效时方可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③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密切观察血压、呼吸、体温、尿量及中心静脉压,水、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O2)、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心排血量(CO)、氧输送(DO2)与耗氧量(VO2)的关系、血乳酸(BLa)等指标,发现问题积极进行针对性治疗。

④防治感染:在抢救的护理和手术等操作过程中应强调无菌操作,并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发生感染者,应足量选用高敏感抗生素。

4.脑复苏的结局

脑复苏的结局可按照GPS(Glasgow-Pittsburgh)分级。

GPS-1级 脑及总体情况优良:清醒、健康、思维清晰、能从事工作和正常生活,可能有轻度神经及精神障碍。

GPS-2级 轻度脑和总体残废:清醒、可自理生活,能在有保护的环境下参加工作,或伴有其他系统的中度功能残废,不能参加竞争性工作。

GPS-3级 中度脑和总体残废:清醒、但有脑功能障碍,依赖旁人料理生活,轻者可自行走动,重者痴呆或瘫痪。

GPS-4级 植物状态(或大脑死亡):昏迷、无神志、对外界无反应,可自动睁眼或发声,无大脑反应,呈角弓反张状。

GPS-5级 脑死亡:无呼吸、无任何反射,脑电图呈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