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系统管理
- 夏训峰 席北斗 王丽君 朱建超等编著
- 3931字
- 2020-08-28 05:31:42
第1章 农村环境问题诊断与分析
1.1 农村环境问题及成因
1.1.1 农村环境的内涵
农村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共同组成的,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它包含了农村周边的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显而易见的是,这些资源对于当地居民的生存繁衍和地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农村环境、保护好这些资源就是对当地居民的最好保障。
在本书中,农村环境指的是农村周围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1.1.2 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形势非常严峻,表现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1];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着突出问题:
①部分乡村规划尚未完成,一些乡村存在着不按规划无序建设现象[3];
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③农村的垃圾随意堆放、倾倒现象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村容村貌脏、乱、差。
1.1.2.1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匮乏
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2%。根据《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1.90%,行政村的污水处理率只有11.4%[4](图1-1)。县城的污水处理率为85.22%,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不到30%。建制镇未处理而外排的污水总量为城市和县城总量之和,行政村未处理的污水总量是城市未处理污水总量的1.5倍。而从处理率上看,城市污水处理率在2000年前后提高速度最快,到了2008年之后就进入了平稳增长的时期。相比于县城污水处理率从2010年的60.12%提高到2015年的85.22%,目前我国建制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率增长非常缓慢,村镇污水处理需要得到重视[5]。
图1-1 2015年我国城市、县城和行政村的垃圾和污水处理情况
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图1-2),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广东等省市的小城镇污水治理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治理水平较低;村庄污水的处理情况是: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比较好,而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较差[6]。
图1-2 201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污水的处理情况
总的来讲,我国农村污水分散、量大,现在处理率有所提高,但整体速度还比较缓慢,应该说是处在农村污水处理的初期阶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70%左右。
1.1.2.2 生活垃圾收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垃圾遍地是农村较突出的现象。2014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开始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只有40%。据赵晖介绍,我国原来的垃圾处理能力低于垃圾的产出量,处理设施相对不足时,一些未得到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就被临时堆放,加之城镇化高峰期的大量建筑垃圾,形成了垃圾堆放点,俗称“垃圾山”。截至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也仅达到了60%[7]。
目前,农村所采用的分散式就地消纳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城镇的消纳能力不断降低,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曾建萍在对成都万兴乡垃圾收集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住房离垃圾桶距离超过100m的居民未将垃圾收集投放垃圾桶,而仍旧按照传统方式堆放在屋前屋后的空地[8]。此外万兴乡虽然设置了“三化”分类收集点,但“三化”分类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分类收集点未布设垃圾分类桶,降解点空置或堆放混合垃圾。
这些垃圾经过长时间的堆积,不同的垃圾之间会进行化学反应,加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醚等气体,统称“填埋场气体”。产生的气体气味难闻,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且部分气体有毒会影响周边居民的健康甚至威胁到居民的生命。
此外,农村垃圾堆积成堆,其渗滤液进入地下水会污染水源。村民饮用这样的地下水会危害健康。丢弃在田里的农用垃圾、残留农药等也会随着降雨而渗入土层,影响土壤质量。此外,胡久生指出农用地膜的残留降低了耕地的渗透性,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影响了耕地的抗旱能力[9]。
1.1.2.3 工艺技术选用混乱,处理效果良莠不齐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面广,难收集、成分复杂、悬浮物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低、污水中含有较高的人畜粪尿成分,氮、特别是磷含量较高,故处理时不仅要消减有机物还要进行脱氮除磷[10]。现行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可行,但投资高,运行费用大,管理要求高,因而在农村难以推广使用。
化粪池、沼气池、人工湿地、土地渗滤技术、稳定塘、生物接触氧化池、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均能在我国农村地区找到[11],现有的这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相应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标准难以有效衔接;目前农村地区土地分到户,公共用地很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率很高,没有剩余的土地资源进行污水无动力处理;而污水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会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技术投资费用。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一些高处理成本的工艺技术适用性的范围较小,如在经济发达、敏感地区或是有回用水水质要求的地区,也许膜技术可以应用,但对于大多数农村而言目前尚不适用。
1.1.2.4 运行管理不善,处理效果差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站主要由村民自己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管理经验不足,管理人员缺乏[11,12],平均每个乡镇从事农村建设管理的人员不足3人,60%的乡镇仅设一名村镇建设管理员,有些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乏管理或者管理不善,造成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处理效果。
水质检测手段和人员缺乏。以浙江省为例,全省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只有173个,实有人数仅854人,大部分乡镇尚无环保机构和专业环保人员,乡镇、村一级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1.1.3 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导致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从经济、技术、社会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如表1-1所列。
表1-1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原因汇总
(1)整体认识不足
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认识较晚,对其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未得到系统的、足够的重视。农村面污染源问题长期被排除在环境控制之外,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其中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农用化学物质及其废弃物污染继续加大,平均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330kg,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kg的标准。目前,由于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情况相当严峻。土壤污染带来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已经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2)法制缺位
现行的环保法规主要针对城市和重点污染源防治,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环境立法缺位,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力量薄弱且适用性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乡镇一级缺少专业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农村地域广、污染点多且分散,造成不好确定责任人,执法困难;无环境功能分区、定位,难以确定排放标准类别。虽然我国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现存法律本身条文不够具体细致,更加大了操作难度。
(3)投入滞后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例如,农村供水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营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是阻碍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实践证明:农村供水排水工程在管道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大;即便污水处理工艺再简单、操作管理再方便的污水站,也需要动力消耗(无动力工艺除外),需要一定的运行管理维护费用和定期大修资金。
(4)技术薄弱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治理技术模式不适,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小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剧。多数农村建在河溪旁,没有建立完整的排放系统;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相当部分未经处置,一些地方呈现垃圾“围村、塞河、堵门”之势;而农村生活污水大多直排到河湖里。目前我国农业基本还是采用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先进的技术手段并未得到普及。部分乡镇企业、集约化养殖业等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无能力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从而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资源浪费。
(5)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仍分散于生态环境、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尚未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生态环境和农业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有效管理体系。加之我国现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站主要由村民管理,专业素质低,缺乏必要的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及运行管理经验,致使许多污水处理站因不能正常使用而废弃。
(6)乡镇工业污染突出
相当一部分现有乡镇企业技术层次低、污染重,生产工艺落后,治理水平低。一些地方还出现污染企业加速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因此,农村环境状况恶化直接导致了4个方面的后果:a.农村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严重退化;b.农产品品质下降;c.农民健康受损,环境污染成为农民疾病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d.社会稳定受到影响,政府部门受理的发生在农村的信访投诉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工矿企业及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7)环保宣传力度不够,村民环保意识差
环境保护意识能否深入人心并真正落实到村民自身的行动中,除了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外,各方媒体的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许多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衣、食、住、行、上学、就医等问题还未得到较好解决,环保方面的宣传更是跟不上,因此尽快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