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流量和流速测定
2.6.1 流量测量仪表的发展
流量测量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系统。古罗马凯撒时代已采用孔板测量居民的饮用水水量。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用堰法测量尼罗河的流量。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应用宝瓶口的水位观测水量大小。17世纪托里拆利奠定了差压式流量计的理论基础,这是流量测量的里程碑。18世纪和19世纪,许多类型的流量测量仪表的雏形开始形成,如示踪法、皮托管、文丘里管、容积、涡轮及SST靶式流量计等。20世纪,过程工业、能量计量、城市公用事业对流量测量的需求急剧增长,促使仪表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仪表更新换代。
2.6.2 毕托和毕托管
毕托(Pitot Henri,1695—1771,图2-30),法国数学家、水利工程师。毕托对河流内的水流问题很有兴趣,发现当时许多关于该问题的观点(如水流的速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都是错误的。他设计了一种管子,开口对着水流,测量流速既方便又精确,后称毕托管。1724年毕托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图2-30 毕托
毕托管可以测量飞机相对于大气的速度,称为空速。如果有风,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称为地速)还应加上风速(顺风飞行)或减去风速(逆风飞行)。另外,毕托管测速原理利用了动压,而动压和大气密度有关。同样的相对气流速度,如果大气密度低,动压便小,空速表中的膜盒变形就小。所以相同的空速,在高空指示值比在低空小,这种空速称为“表速”。现代的空速表上都有粗、细两根指针,粗的指针指示“表速”,而细针指示的是经过各种修正的相当于地面大气压力时的空速,称为“实速”。空速管测得的静压还可以作为高度表的计算参数。如果膜盒完全密封,则膜盒内的压力始终保持地面空气的压力。当飞机飞到空中时,高度增加,空速管测得的静压下降,膜盒便会鼓起来,测量膜盒的变形即可得到飞机高度,这种高度表称为气压式高度表。在隧道、矿井通风中,常用毕托管测量通风管道、工业管道、炉窑烟道内的气流速度,经过换算可确定流量。
2.6.3 速度式流量计
速度式流量计通过测量流体在管道内的流速来计算流量,包括差压式流量计、转子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等。转子流量计的转子有球形、带锐边圆柱形、截锥形等,如图2-31所示,读数时通常以转子圆截面面积(直径)最大处对应的刻度为准。
图2-31 转子流量计的读数
电磁流量计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设计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均匀磁场中,在垂直于磁场方向放置一个内径为D的不导磁管道,当导电液体(非磁性)在管道中以平均流速v流动时,导电液体切割磁力线。在管道截面上垂直于磁场的直径两端安装一对电极,当管道内流速为轴对称分布时,两电极之间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为:
E=kBDv (2-6)
式中,k为仪表常数。由此可得管道的体积流量q为:
(2-7)
可见,体积流量q与感应电动势E和测量管内径D成线性关系,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成反比,与其他物理参数无关。
涡轮流量计是以动量矩守恒原理为基础设计的流量测量仪表,由涡轮流量变送器和显示仪表组成。涡轮流量变送器包括导流器、涡轮、磁电感应转换器、外壳及前置放大器等部分,如图2-32所示。
图2-32 涡轮流量变送器结构图
1—涡轮;2—导流器;3—磁电感应转换器;4—外壳;5—前置放大器
导流器用以稳定流体的流向和支撑叶轮。涡轮采用高导磁系数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叶轮芯上装有螺旋形叶片,流体作用于叶片上使之旋转,在一定的流量范围和流体黏度下,涡轮的转速和流速成正比。磁电感应转换器由线圈和磁铁组成,涡轮旋转时不断改变磁路的磁通量,使线圈中产生变化的感应电势,送入放大整形电路,变成脉冲信号,脉冲数与涡轮的转速成正比,即与流量成正比,比例系数ξ为:
ξ=f/q (2-8)
式中,f为涡轮流量计输出脉冲频率;q为通过流量计的流量;ξ为涡轮流量计的仪表系数。
涡轮流量计的外壳由非导磁不锈钢制成,用以固定和保护内部零件,并与流体管道连接。前置放大器用以放大磁电感应转换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进行远距离传送。
涡轮流量计测量精度高,其精度可以达到0.5级以上,在狭小范围内甚至可达0.1%,可作为校验1.5~2.5级普通流量计的标准计量仪表。另外,对被测信号变化反应快,若被测介质为水,则涡轮流量计的时间常数一般只有几毫秒到几十毫秒,因此特别适用于测量脉动流量。安装和使用涡轮流量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涡轮流量计出厂时是在水平安装条件下标定的,因此使用时必须水平安装,否则会引起仪表常数变化。②流场变化会使流体旋转,改变流体和涡轮叶片的作用角度,此时即使流量稳定,涡轮转速也会改变。所以,除了在其内部设置导流器外,还必须在变送器前后留出一定的直管段,一般入口直管段长度为20D以上,出口直管段长度为15D以上。③为了确保变送器叶轮正常工作,流体必须洁净,切勿使污物、铁屑等进入变送器。使用涡轮流量计时,一般应加装过滤器,以保持被测介质的洁净,减少磨损,并防止涡轮被卡住。④被测流体的流动方向应与变送器所标箭头方向一致。
2.6.4 流场显示技术
大多数流体是透明的,很难辨认流体微团的运动,因此,流场显示技术成为流体力学中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观察流体流动图像可以加深对流动过程的直观认识,掌握流动特点,帮助建立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理论分析结果,以及发现新的现象。流场显示技术可分为外加物质法、光学法和注入能量法三大类。
(1)外加物质法
向流体中加入可见物质,当它们与流体微团一起运动时显示出迹线或流线,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由于外加物质与流体存在密度差,在非定常流动及热力学性质变化的流动中会带来较大误差,有的还会污染流场。根据外加物质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注入示踪法、化学反应示踪法、壁面示踪法和丝线法。
①直接注入示踪法 注入的物质有染料、墨水、气泡(肥皂、氢气、氧气等)、油滴、固体粒子(铝粉、炭粉、镁粉、玻璃粉等)、放射性粒子等。其中,氢气泡法是将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让氢气在流场中形成小气泡与水一起流动,气泡的运动由摄影记录,不污染流体,是显示流动速度剖面较为先进的方法,但氢气泡有浮力效应,需要估计引起的误差。放射性同位素粒子示踪法可直接显示生物体内的流动,用于生物医学中的活体研究。
②化学反应示踪法 注入化学试剂使流体发生局部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以显示流场。例如,酚蓝在酸性环境中呈橘黄色,在碱性下呈蓝色;热敏或光敏化学染料,在热和光的作用下可分解为有颜色的物质。该方法无浮力效应,适于显示有密度差的流动、分层流动、旋转流动、脉动管流等,缺点是染料扩散会引起观察误差。
③壁面示踪法 在物体表面涂上某种物质,当流体流过物面时,由于应力、压力、温度分布不同,在涂层上显示出壁面附近的流动图案。常用的有油膜、药膜、升华膜(樟脑)、感温膜(热敏漆、液晶)、电解腐蚀膜等,适于观察定常的物面流、边界层流动等,但对原边界层流动有一定干扰。
④丝线法 将短丝线一端贴在物体表面,另一端自由飘浮在流场中,可观察物面流、边界层流动、分离流、尾流、旋涡等。荧光线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荧光,便于拍照。
(2)光学法
光学法主要用于可压缩流体,可压缩流体微团的光学折射率是密度的函数,在流动中穿透流场的光线受到流体密度场干扰引起光学扰动,在屏幕上显示出流场变化。其优点是非接触式显示,并可作定量测量,但仪器较昂贵。光学法分为阴影法、干涉法等。
①阴影法 阴影法最为简单,将一束光(散射或平行光)透过流动试验区投射到屏幕上,若试验区内气流未受扰动,则密度均匀,屏幕上亮度均匀;若气流受到扰动,则由于密度变化引起光线偏折,投射到屏幕后偏离原来位置,将出现暗纹,一般能定性观察击波、边界层、尾流、旋涡等。
②干涉法 干涉法利用扰动流场密度变化引起的光线相位移动显示流场。基本原理是将同一束光源分成试验光束和参考光束,试验光束透过流场试验段后发示相位变化,与参考束在屏幕上会合时形成干涉条纹。激光具有高度单色性和相干性,已发展了高灵敏度激光干涉仪。全息干涉法是将激光束通过一块散射板分成参考光和物体光,物体光通过被测流场后与参考光在全息底片(干板)上发生干涉,形成包含两种光波位置差、方向差和光程差等全部信息的图案,能以全息形式把流动显示图案冻结在干板上,以后可在任何时间,从不同视角观察及再现所拍摄的图案。
(3)注入能量法
将能量加到流场中的部分流体上,使其某些性质(如密度、辐射能)与其他部分的流体区别开来,以便用光学方法加以观察和记录。加入能量的方式有电热丝加热、电极放电、激光聚焦、电子束等。主要用于可压缩流体,特别是稀薄气体流动,由于加入能量,原来的流场将受到影响。
采用上述流场显示技术时,对于非定常流动,为了观察每一瞬时的流动图案及变化过程,需采用高速摄影技术。普通摄影机拍摄速率最多约100帧/s,利用照片连续运动的频闪照相方法,拍摄速率可达数万帧/s。在高速全息照相技术中,用高重复频率窄脉冲激光技术时,帧速取决于激光重复频率,可达到数十万帧/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