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篇

第1章 概述

1.1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些都给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带来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国际化的中国也在更广的领域里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因此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批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途径。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如何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突出创新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赋予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此类活动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分析、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企业界接触和物色储备人才、引进科技成果、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的最佳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了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和就业全面协调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就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012年,教育部又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地高校认真抓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把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成就创新创业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后,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自2014年起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全民创新的新理念,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大学生是具有创造潜力和活力的学生群体,因此,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动手操作能力低、所学知识生硬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参加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个方面开展研究,容易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参与到科研活动当中,亲自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体验创新认识、创新思想和创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此外,还可以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互相沟通的能力,还提升了大学生心理、思想以及科学等各方面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