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血细胞

1.红细胞生理

(1)形态和数量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红色,呈双凹圆盘形,中央较薄,周边较厚。有的动物比较特殊,如骆驼和鹿科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呈卵圆形;鱼类和两栖类的红细胞大得多呈长椭圆状,有核;鸟类的红细胞呈卵圆形,有核。家畜红细胞数量见表2-1。

表2-1 家畜红细胞数量

(2)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征称为渗透脆性。在等渗溶液中,红细胞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置红细胞于低渗溶液中时,红细胞体积会变大,其细胞膜便会承受一定张力。这种张力若低于红细胞的抵抗力,红细胞结构可保持完整;这种张力若高于红细胞膜的抵抗力,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抵抗力小的脆性大。新成熟的红细胞膜的弹塑性好,表面积/容积的比值大,故渗透脆性小,不易破裂;而衰老的红细胞膜的弹塑性减退,故渗透脆性大,容易破裂。

(3)血沉 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为血沉。血沉的速度与红细胞叠连相关,形成叠连后其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小,与血浆摩擦力减小而易下沉。血沉变大即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下降,反之亦然。当血浆中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的含量增多,可增加红细胞叠连,导致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而血浆白蛋白及卵磷脂增多,可减少红细胞叠连,红细胞下沉减慢。

(4)生理功能

①运输O2和CO2。血红蛋白(Hb)是运输O2的理想物质,生理情况下,Hb和O2的结合是一种氧合作用,其结构非常疏松。它是一种可逆反应,在O2分压较高处,Hb容易与O2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O2分压较低处,则易与O2解离,将O2释放出来。这一特性使Hb成为运输O2的理想物质。另外在CO2分压高时,Hb的自由氨基可与CO2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CO2分压低时则解离放出CO2

②对血液中酸、碱物质的缓冲作用。红细胞内含有的一些很有效的缓冲对,如KHCO3/H2CO3.K2HPO4/KHbO2/HHbO2等,因此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的能力。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及辅助因子

(1)生成原料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食物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吸收入血并被运送到骨髓,在有核红细胞内合成血红蛋白。通常一般饮食中的蛋白质的供应量大致都能满足需要。铁的来源有两部分:其一,来自食物供应的外源性铁;其二,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大部分可被机体重新利用,这部分属于内源性铁。当机体因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时,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2)辅助因子 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微量物质,如维生素B12和叶酸等。维生素B12、叶酸都与细胞核中DNA合成有关(起辅酶作用)。当DNA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叶酸而合成障碍时,将引起细胞核成熟和分裂的障碍,使细胞核发育停滞,细胞的体积也停滞在幼稚阶段,结果大量巨核不成熟的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这种细胞的特点是红细胞处于幼稚阶段,表现为体积大、核不消失,细胞数目减少,生存期缩短,但每个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量尚正常。只是因细胞数目减少,寿命缩短而造成贫血,这种贫血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与由胃底部黏膜的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一种复合物,以免遭受消化液的破坏。

此外,红细胞生成还需要氨基酸、维生素B5、维生素C、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锰、钴、锌等。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产生于肾脏,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当机体因为贫血、O2分压降低或局部缺血造成组织缺氧时,可激活肾小球中有关的酶,使EPO合成增加。EPO的主要作用是促使骨髓内红系定向祖细胞增殖分化,加速红细胞生成,从而解除组织的缺O2情况,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2)雄激素 主要作用于肾,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雄性激素还可直接促进红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此外,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可促进红细胞生成。

4.白细胞的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是一种无色有核的血细胞,体积(除鱼类)比红细胞大。血液中的白细胞,可根据其胞浆内有无特殊嗜色颗粒区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两大类。颗粒细胞又因其嗜色特性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家畜白细胞数量见表2-2。

表2-2 家畜白细胞数量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敏锐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能力,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是吞噬细菌、异物;清除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因此,当身体发生急性炎症,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时,中性粒细胞将明显增多。

(2)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它们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其中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还参与体内的脂肪代谢。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水肿,并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症状。嗜碱粒细胞自身不具备吞噬能力。

(3)嗜酸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缺乏溶菌酶,基本上没有杀菌能力。其主要有两方面功能:第一,抑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限制速发型过敏反应;第二,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很弱,当它渗出血管进入组织后,即变为体积大、溶酶体多、吞噬能力最强的巨噬细胞。可吞噬、消灭病原体和异物;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识别和清除衰老受损的细胞及碎片;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答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可长期对抗病毒、细菌、癌细胞的侵犯;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受刺激后转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

5.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1)血小板的形态、数量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而成的活细胞,血小板无细胞核,为两面凸起的椭圆形小体。血小板内存在α-颗粒、致密体等储存颗粒,当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储存在上述颗粒中的活性物质释放。家畜血小板数量见表2-3。

表2-3 家畜血小板数量

(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①参与生理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它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第一,受损伤局部血管收缩;第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第三,血液凝固。

②促进凝血。血小板含有许多与凝血过程有关的因子(如PF3等),因而它具有较强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③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血小板可以随时沉着在毛细血管上,以填补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及时修补血管壁,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血小板以上生理功能的实现,与其具有黏附、聚集、释放、吸附和收缩等生理特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