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关宝典·基础兽医学部分
- 丁焕中主编
- 1343字
- 2020-08-27 15:35:17
四、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水解的过程。
凝血过程基本分为三个步骤: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③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凝血过程按因子X激活途径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启动因子为因子Ⅻ)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指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FⅢ)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浆]。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①纤溶酶原的激活;②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3.抗凝物质及作用
(1)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Ⅲ是一种抗丝氨酸蛋白酶,能“封闭”因子Ⅱa、Ⅶ、Ⅹa、Ⅺa的活性中心,使之失活。在血液中,每一分子抗凝血酶Ⅲ可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活,阻断凝血过程。
(2)肝素 肝素是一种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体内大多数组织存有肝素,尤以肝、肺含量最多。它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使后者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可增强约100倍,使两者结合得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肝素还能抑制凝血酶原被激活,阻止血小板的黏着、聚集、释放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和降低血脂,因而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此外,肝素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4.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1)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①移除钙或者纤维蛋白原。Ca2+参与了凝血过程的多个步骤,去除血浆中的Ca2+可以达到抗凝的目的。如在血液中加入适量柠檬酸钠可与Ca2+结合成配合物;加入适量草酸盐,如草酸钾、草酸铵,也可与Ca2+结合成不溶性草酸钙;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螯合钙等。
另外若使用一小束细木条不断搅拌容器中的血液,不久后木条上将黏附一团细丝状的纤维蛋白,即制备好了脱纤血。脱纤血不会凝固,但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保全血细胞,容易导致溶血。
②加入抗凝剂。肝素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抗凝剂,其抗凝原理如前所述。其抗凝作用的特点是用量少、对血液影响小、易保存。
双香豆素具有在肝细胞内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可阻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的合成,使血液凝固减慢,从而起到抗凝的作用。
③低温。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酶促反应的特点是酶的活性明显受温度影响。如将盛血容器置入低温环境时,参加凝血过程的酶活性降低,可以延缓血液凝固。
④血液与光滑面接触。盛血容器内壁预先涂层石蜡,可因凝血因子Ⅻ的活化延迟等原因而延缓血凝。
(2)加速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①血液加温。如前所述,因为血液凝固是酶促反应,因此,在一定范围内(≤42℃)升高温度,可以加速酶的反应速度,从而促进血液凝固。
②接触面粗糙。粗糙的表面可以加速血小板解体,促进因子Ⅻ(接触因子)的激活,故也是一种促凝因素。如进行外科手术时,常用温盐水纱布压迫伤口,以加快凝血与止血。这种方法除了温度因素外,粗布粗糙面及其带有负电荷也是促凝的因素。
③添加维生素K。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过程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一旦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障碍,补充维生素K能促进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