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 任保平
- 4725字
- 2020-06-25 06:11:33
1.2 新时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质量型的发展路径。新时代下,经济发展要形成新竞争优势,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核心,把质量当成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变量。把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中国经济发展引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轨道之中。
(1)提高供给的有效性
供给是否有效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供给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在低收入阶段,满足需求主要是数量问题。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满足需求的供给主要是结构和质量问题。现实中存在的供给问题突出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过剩。
有效供给不足,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居民的需求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层次更高。而供给仍然采取低收入阶段的方式,只是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不注重技术进步,为生产而生产,势必会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过剩。显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是解决供给的有效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长要通过供给的改善来追求更加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路径:
第一,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改善产品供给。从社会供求的角度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需求结构就会发生变动,相应地就需要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这时,就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对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各行业重新进行更有效的配置,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来促进经济增长。除了产业结构调整,特别要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实践中,适应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而创造的定制生产、体验性服务就能很好地解决供给的有效性问题。当然,供给结构不是被动地适应消费结构,供给也能创造消费者、引领消费结构的升级。
第二,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改善技术供给。有效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给侧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适应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消费需求的新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升级,更为关注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的档次、质量、健康、安全、卫生等。要满足这些方面转型升级的消费需求,就需要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这就要求:一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应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倡导科技、知识和技术在部门产出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二要加快传统部门改造,加大传统部门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同时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使企业或整个行业从原先的资本驱动型或劳动驱动型增长向知识驱动型转变,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三要促进科技和教育制度创新,为改善供给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通过教育体制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优化教育结构,推行素质教育,扩大教育资源,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改善供给主体结构。民间投资完全受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启动民间投资有利于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和供给主体结构,改变供给过分依靠政府投资的状况,增强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启动民间投资,关键在于:一要进一步向民间投资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按照产业政策规划、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引导、推动民间企业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投资,适当开放公共设施投资领域,吸引民间投资。二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管理。政府要帮助民间投资主体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中介组织设立专门的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投资咨询中心等机构,在为民间投资提供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三要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优质、高效、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人才培养、劳动、保险等方面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实现公平的发展
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效率不断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低收入阶段强调效率优先,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促进公平正义。按照公平发展的要求,我国新阶段的经济发展突出需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创新,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城镇贫困阶层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具体涉及以下3个方面:
一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建立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机制。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应只是市场调节,也需要其他方面的调节,其中包括维护劳动权益的法律调节、企业内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调整等。需要在初次分配领域建立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机制:一是坚持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增长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工资不能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最终也会伤害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但是劳动力市场本身并不能解决要素之间合理分配的问题,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两者之间并非自然而然地保持同步,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和落实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二是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是在再分配领域强化公平分配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先富帮后富”的机制。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国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先富起来的同时,还要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此,要加强政府的再分配调节。政府要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和生活保障水平差异。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和合理调节高收入。一方面,积极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贫困地区要加大投入,东部地区也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落实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落实公平发展的重要方面。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在精准扶贫中,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是解决好财富公平的问题。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源于财富占有的不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承认财产性收入,这是改革的一大进展。我们的改革不能走剥夺私人财产的老路,但是要解决财富公平的问题。一是在体制上提供增加居民财产从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私人投资渠道。要鼓励私人创业,保护知识产权及其收入,要完善企业股权结构,允许员工持股,鼓励企业家持股和科技入股,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获取土地收入。在此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发育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流转市场、房产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等,并保障这类市场的规范化。三是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确保公民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
(3)走生态文明道路
生产力不仅包括人及其创造力、生产工具,而且包括生态环境。现代财富观明确了生态也是财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因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也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必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
第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第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第四,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第五,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4)强调人的现代化
提高发展质量不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人的现代化有一系列衡量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此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会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并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它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在新时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现代化。
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包括:①提高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指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它主要包括人的价值观念、精神态度、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要通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来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改革攻坚和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②提高人的素质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和目标追求。人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品质、体质、智能和潜能。通过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受教育年限、加强人力资源开放等多种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努力使我国由传统的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实现人的素质能力的现代化。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又把人才提升到“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③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实现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则是人的现代化的保证。人的观念更新,人的能力提高,只有在现代制度条件下和制度创新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只有制度创新才能有效消解旧的传统制度的强大惯性对人的发展的阻抗,才能规范人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域的发展行为。以制度创新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保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外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内连人的发展的各种行为,构建促进人的发展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