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 任保平
- 19字
- 2020-06-25 06:11:33
2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要素收入分配
2.1 引言
早期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收入分配份额保持不变是一个“典型事实”,而近期研究却发现,许多国家都呈现出资本收入份额明显增长而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Blanchard,1997;Acemoglu,2002;Harrison,2005;Stockhammer,201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要素分配份额不断下滑,而资本要素分配份额却逐渐上升(李稻葵等,2009;白重恩、钱震杰,2009;罗长远、张军,2009;龚刚、杨光,2010;吕冰洋、郭庆旺,2012;范从来、张中锦,2012;徐蔼婷,2014)。吕冰洋、郭庆旺(2012)充分考虑了政府部门的分配状况,分别对我国税前要素收入分配与税后要素收入分配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税前和税后的劳动收入份额均在1983年达到顶峰后呈现长期下降趋势。徐蔼婷(2014)采用两系统平行测算法发现全国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从1999年开始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从2002年、1997年和1999年开始下降。谭晓鹏、钞小静(2016)使用1992—2014年中国资金流量表和省际收入法GDP的数据进行测算,发现全国整体的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但各地区的波动幅度与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辽宁、上海、江苏等地区的波动幅度小于10%,而内蒙古、西藏、陕西等地区的波动幅度大于20%;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显著上升趋势,而陕西、四川等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则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经济的重要着力点。供给侧改革是通过培育发展新动力、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的宏观经济目标。这一改革过程要求要素供给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低端要素转向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高端要素,而要素收入分配机制会对要素供给结构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之后,适龄劳动人口规模正在不断下降,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将“低技能劳动”转变为“高技能劳动”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借助分配杠杆激活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能否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其中的传导机制又是什么?本章试图从条件、过程、结果3个维度阐释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人力资本机制、消费需求机制以及收入分配机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精确描述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分布状态与动态演进趋势,进一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LSDV估计、系统GMM估计、空间计量回归和中介因子检验等方法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假说进行经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