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从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者和掌舵者保罗·克鲁格曼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前所未有地将人口密度和地理距离等空间因素提到新高度后,国际上关于“空间主题”的研究影响渐升。不过具体到人口空间分布上,尽管人口密度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并不多(Yuri A. Yegorov,2009)。特别是综合考虑空间因素并融合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来研究人口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成果着实鲜见,因为纳入空间因素进行研究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理论上考虑空间因素的作用,比如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体系;二是分析方法上以空间分析技术为主,以解决一般研究方法无法克服的空间依赖性等问题。

尽管如此,“困难”却反过来为此类拓展研究提供了视角,本书即试图做这个研究,为空间人口学研究做出自己的探索。一方面是抓住人口分布空间属性的重要性,应用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分布问题,尤其是中国人口分布问题;另一方面是在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人口分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试图给经济增长理论补充一个理论要素。研究试图回答几个有关争论:第一,到底是人口太多还是土地(或空间)太少?第二,到底是人口数量本身推动经济增长还是人口聚集效应推动经济增长?第三,到底是最优人口数量好还是最优人口分布或最优人口密度好?研究的政策目的是为人口布局政策提供新视角下的研究支撑。具体来说就是: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不平衡性将持续—中国特大城市拥挤效应凸显而人口限制迁入政策效果甚微—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既有聚集效应又有拥挤效应—怎么办?

在具体内容上,本书做了以下几点研究:

第1章,导论。

第2章,文献综述。从空间异质性入手,对人口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综述。侧重点有三个:一是人口分布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二是空间因素及空间分析技术对人口分布研究的作用;三是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后给出总结性评论,其中关键的评论是之前研究人口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的文献普遍缺少同时考虑空间及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两个视角。

第3章,中国人口分布的新描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本章以中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县域(2844个)、市域(337个)和省域(31个)三个空间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这是考虑到之前相关研究鲜有同时考虑三个空间尺度的事实,特别是对人口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尺度对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涉及空间权重,而空间权重与区域的边界、邻接关系、距离等有关。这也间接证明了空间尺度对人口分布研究的影响。

第4章,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度及密度函数的模拟预测。本章以两次普查的县域数据为基础,先对全国、东、中、东北、西部和部分省域的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函数进行模拟,发现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并以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对中国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2075年和2100年的中长期人口密度分布函数及特征进行预测。预测的趋势是中国未来的人口分布将更加不均衡,不过这符合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大城市的人口流入控制性政策效果甚微不难理解。

第5章,人口密度影响机制分析。本章摆脱宏观尺度诸如世界、全中国等大空间尺度的分析,对中国川西局部区域进行微观分析。这是考虑到宏观尺度数据的研究结论我们已几乎耳熟能详,更多要做的是微观化的研究。是否有更多的细节甚至出现反例或“人口分布悖论”现象,这都值得探索。

第6章,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研究。本章从理论上考察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分聚集效应和拥挤效应两个步骤推进,每个步骤都用两个模型。关于聚集效应,首先构建一般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引入人口密度,再以Ciccone(1996,2002)的理论为基础进行扩展分析。关于拥挤效应,一般与聚集效应联合研究:第一个模型是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下并基于聚集效应引入拥挤效应,同时假设存在动态外部性,得到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率的倒“U”形曲线关系;第二个模型是以新经济地理学下的地区溢出模型为基础,引入人口密度得到,证明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率是二次函数的倒“U”形曲线关系。

第7章,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本章依据理论分析部分“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率是二次函数倒‘U’形曲线关系”的结论,通过用于弥补传统研究中忽视空间自相关不足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1992—2012年和中国256个城市2001—2012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实证检验与理论模型相符,相比于前人的研究,结论更可靠。这也证明了空间计量模型在研究人口分布等与空间因素紧密相关的问题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第6章和第7章两章的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和实证结论能够相互支持。

第8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全书研究的逻辑总结,同时提出我国人口分布政策的落脚点和人口空间均衡所追寻的目标。最后指出了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比如不仅要关注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更要关注其间接效应(如人口密度对技术和环境的影响等)。

基于研究的开展,本书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将人口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学结合起来对该议题进行研究,这对目前国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同类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和创新努力,也是空间人口学研究的有益尝试。首先,在选题视角方面,创新之处在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等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已非常成熟,但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低生育率和人口低增长、人口红利减小的背景下,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本研究试图给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微观基础。其次,本研究始终把握人口分布的本质——空间及空间效应。一是强调空间因素的作用,在研究中尽量考虑空间理论;二是在实证中尽量考虑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再次,在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二次型倒“U”形函数曲线关系。通过多个模型,将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化,并实证检验。最后,给人口布局引导政策提供了研究支撑。本书的政策含义基于这样的逻辑: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不平衡性将持续—中国特大城市拥挤效应凸显而人口限制迁入政策效果甚微—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既有聚集效应又有拥挤效应—资源再分配引导人口主动再分布—特大城市人口降低、新兴城市人口增长—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都增长。

当然,本书选择的研究视角,即关于人口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是一个内涵宽泛的课题,本书并不能涉及其方方面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比如考虑人口密度以外的变量来度量人口分布,更多的度量变量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证据,以强化和补充本书的研究结论。再比如,人口密度可能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是通过中间变量(技术、环境等)传导,因此人口密度与中间变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或者说扩展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模型,从关注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转到其间接作用上。这些都将是未来值得深化的角度,等待深入研究。空间人口学研究既充满挑战又面临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