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 王建平
- 1442字
- 2021-03-12 09:48:41
1.1.3 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
(1)科技创新形成新的技术供给。发挥科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前提条件和核心动力,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水平。当前,四川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的瓶颈在于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多数行业高端环节大量依赖进口或省外引进,行业缺少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导致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支撑中期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强的问题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针对行业科技创新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科技创新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创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供给质量的基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产生,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形成的供给,满足社会发展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由于人类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从要素投入上来说已达到多样化的边界,这些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本身是科技研发、应用和创新的过程。此外,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融合也是发展趋势,不同技术的融合也会产生新的技术和产品,而融合产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之和,这一过程也会导致产业的不断融合,进而实现扩展性的产业创新,新的产品和服务将以几何级数形式快速形成。
(3)制度供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制度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注重从需求侧推进科技创新,导致科技资源配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资源浪费现象日益突出,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各类创新人才积极性未得到有效释放,产学研用脱节现象十分突出。因此,从供给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依靠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体制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中央和各级政府已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通过创新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因此,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科技领域的创新改革,增强创新主体对供需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造更多适合需求和引领需求的技术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融合发展。
(4)科技创新推进供需均衡跃升。科技创新既能改善供给侧,也能激发需求侧,能够促进供给和需求有机结合、不断向新均衡跃升。一是在去产能中调整结构,增加科技创新供给,盘活资产存量,为新产能的增加创造条件,缓解去产能带来的阵痛与就业压力。二是在去库存中,既要发挥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化解过剩库存,还要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发现新的用途和市场,改造和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实现综合利用。三是去杠杆过程中,推动债务杠杆向具有潜在需求以及能够实现价值增长的部门转移,引导资金向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新技术改造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避免不良资产大量集中出现。四是降成本过程中,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及其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通过综合改革降低新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扩大和刺激消费需求。五是补短板过程中,核心是补足经济社会发展中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缺乏、产业链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短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把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