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措施

(一)强化农业强省的统筹推进

农业强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形成政策合力持续推动;同时要梳理一批农业强省重大工程和项目,优化全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农产品加工和产业融合发展,在短期内实现农业强省的重大突破。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实现农业强省,需要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着力补齐强省短板,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优化重构全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强化农业强省对标管理

要进一步廓清农业强省目标,参照世界农业强国的代表性指标和发达省份典型指标,形成一套各方认可、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实施对标管理,高点对标,结合农业强省指标体系找出发展差距和薄弱环节,找到加快转型发展的途径和举措,明确追赶的主要方向、内容和措施,实现追赶型发展。组织政府各级部门赴江苏、山东、浙江等先进省份和地区学习考察,对标梳理问题,强化工作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户开展对标活动,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联合、合作,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启动实施农业强省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

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对四川农业提出的要求,尽快启动实施农业强省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围绕农业强省目标,找准目标定位,从基地建设、园区打造、产业融合、质量安全、品牌培育、科技支撑、基础设施等方面梳理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集中力量,以点带面,推动农业强省进程。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围绕农业强省建设,重点建立“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项目优选机制,改变财政资金平均分配、“撒胡椒面”的做法,将整合后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4.积极探索解决农村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我省农村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突破,但仍然存在着力度不够、成效有限等突出问题。要按照中央出台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五大领域,争取在制约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上取得突破。郭晓鸣.解决好农村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N].四川日报,2017-04-05(006).一是要重点突破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我省虽然启动了30个县(市、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试点,作为盘活农村产权、破解农业融资难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但实际发放土地抵押贷款的数量还比较有限,改革成效仍不显著,与农业强省的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亟须以点带面加速向全省铺开。二是探索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改革,是落实农民财产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关键改革。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机制,深化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试点,探索创新农村房屋产权交易制度。三是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鼓励更多农业人口持股进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四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继续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涉农商业性保险创新,探索建立涉农信贷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

(二)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农业强省指标评价体系,我省要实现农业强省的跨越,首先还要把“分子”做大,即做大优势特色产业总量。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在全省范围筛选确定一批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支持其做大做优做强,把四川打造成全国“四区四基地”。

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比较效益

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我省自然、地理等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优质粮油、果蔬、茶叶、中药材、生猪、草食牲畜、淡水养殖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确保“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保证农民的“钱袋子”。一是要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粮经饲复合型农业生产,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经济作物相对较高的市场收益,提高种植业产出。四川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选取产业基础好、有影响力的茶叶、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首先实现重大突破。二是要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扩大肉类和禽蛋产品供给,提高畜牧水产业效益。三是要不断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按照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要求,建立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构建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四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注意协调好粮食生产与非粮生产的关系,协调好种植业与畜牧业、水产业的关系,要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保证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发展不与粮食生产争资源。

2.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化

要实现农业强省,推进主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建立稳定的、高标准的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综合体。一是要按照优势聚集、降本增效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强生产基地建设,集聚现代农业要素,建设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二是围绕全省五大经济区建设,继续优化全省现代农业布局,建设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三是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将其打造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地。抓紧研究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重点工作和发展目标,整合项目力量,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3.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川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必须要保持定力,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一是强化粮食品种品质优化,积极发展优质粮油和特色专用粮油。突出地方特色,继续实施“川米优化”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稻谷、优质小麦和其他优质口粮品种,打造优质品牌。在专用品种上,围绕酿酒产业需求,发展红高粱、黄玉米和酿酒专用小麦等;围绕养殖产业,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围绕制药、淀粉等加工产业,发展马铃薯、红薯等。二是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在粮食生产基地附近布局规模化养殖厂。当前,需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时,必须强化耕地保护,守住耕地底线。

(三)切实优化和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

农业强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必须顺应农产品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把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中高端化、生态化放在首要目标,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和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

1.以品牌引领全省农业转型升级

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凝结,是实力和形象的体现,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一是要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制定并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力争在粮、油、茶、果、菜、药、肉、蛋、奶、渔等每一类都有2~3个代表性品牌。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使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都建立起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制定四川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制度。建立系统的品牌农产品评价体系,制定四川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认定和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将最具口碑、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列入四川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组织开展四川农业品牌评选活动,并逐步扩大到企业品牌和新业态品牌。三是推动“川品出川”“川品出境”,利用好西部博览会等平台,提高“川”字号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形成四川知名农产品品牌体系。

2.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一是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将标准涵盖到农业各产业,涵盖到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农产品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支持规模化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实行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三是研究制定“三品一标”认证支持政策,强化后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生产单位规范使用认证产品标识。四是要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销地准入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探索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诚信机制,从机制上增强主体依法诚信生产经营的自觉性。

3.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完善的农业投入品登记制度,健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能力,引导农民合理、规范、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建立严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惩戒制度,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整治行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查得出,惩得严”,加大违法经营的成本。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行主体备案和二维码扫码交易制度,选择生猪、牛、羊、柑橘、猕猴桃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

(四)加强全省农业现代化关键点突破

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并且农业发展已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我省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加快推广使用现代经营方式、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物质装备武装农业,促进全省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智慧化。

1.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应用导向、需求导向,重点研究适合四川实际、农民需要、应用性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切实转变片面追求高产的品种技术导向,加快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健康的新品种。高度重视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信息技术、以智能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二是抓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特别是加大“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力度。三是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切实打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研选题立项的“最初一千米”和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千米”,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商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2.提高全省农业的机械化与设施化水平

一是因地制宜提升机械化水平。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攀升,机械化和设施化是必然趋势。重点加大适宜四川农业实际的农机具研发力度,重点突破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加速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薄弱环节和农产品初加工关键环节机械的推广应用,探索全程机械化发展模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二是提高现代农业设施水平。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钢架大棚和玻璃温室等设施,应用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等自动化设备,发展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节水灌溉,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完善好育秧、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积极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其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充分调动农民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要以培养生产精英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线,大力开展涉农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从而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选择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务农青年、打工返乡农民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来进行重点培养,让更多的城市要素流向农业农村。二是培育企业龙头主体,打造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行业“排头兵”。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三是加快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服务规模的扩大来弥补耕地规模的不足。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服务外包,开展种子种苗、集中育供秧、统防统治、肥水管理、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继续推进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4.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一是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省级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与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资源集成平台、数据交换与服务集成。构建农业信息监测体系,对全省粮食、蔬菜、生猪、家禽、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信息进行动态监测。二是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技术等全方位渗透到农业中,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用“互联网+”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三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调控技术、农业地理信息技术,使现代智能管理手段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提高农业的可控程度,逐步走向“精准农业”模式。

(五)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在多渠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有利于引领和催生新的需求,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纵横拓展,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在纵向上着力延伸产业链。其重点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储藏保鲜、筛选分级、清洗烘干、包装贴牌等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二是强化平台支撑,搭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将其打造成为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强休闲旅游标准的制定和宣传贯彻,开展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特色魅力小镇、精品景点线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宣传推介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2.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是坚持围绕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促产业,以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生产方式的转变,着力构建传统与现代融合、现代文明与农村情趣交相辉映的新型农村形态。坚持多规合一,推广“小组微生”模式,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出台技术导则,明确规划选址、集约用地、产业发展等要求。在空间组织上,处理好山、水、田、林、路与居住组团的关系,保留生态基础。二是立足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等,科学规划幸福美丽新村,优化升级产业基地,优先开展产业基地内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特色农业与特色新村、特色山水、特色民俗有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与新村建设、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3.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扶持政策

要因势利导,尽快出台关于新产业、新业态的扶持政策,明确政策导向,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强化政策延续性,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

(六)筑牢全省农业生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应成为四川农业的一张特色名片。要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手段,推进农业生态保护与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1.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

一是划定和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二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政府融资方式,整合社会资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定高产和生态良好、设施完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高标准农田。三是开展土壤和产地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提升土壤质量。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探索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2.推动“一控两减三基本”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一是控制全省农业用水的总量,划定用水总量的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的红线,切实控制大小春作物“漫灌”用水,积极试行产粮大县的“喷灌工程”,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二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加强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沼肥还田等生态化治理模式。

3.构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倡导农业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科学利用和处理农业废弃物,健全和完善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生态循环体系。继续深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着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种养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3]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张广胜,等.美国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6]郭晓丽,付国伟.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734-737.

[7]郭晓鸣.解决好农村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N].四川日报,2017-04-05(006).

[8]曹暕,李华.以色列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9]徐宏源,张蕙杰.荷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0]高强,赵海.日本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5(3):61-70.

[11]于宁宁.日本农业转型:原因、特征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4(1):27-30.

[12]任海洋,张术环.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研究[J].世界农业,2013(10):55-58.

[13]潘伟光,徐晖,郑靖吉.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9):44-49.

[14]强百发.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5]祝春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1):6-11.

[16]涂建华.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J].四川农业科技,2017(1):5-9.

[17]刘平量.关于把湖南建成“农业强省”的几点认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5):70-74,81.

[18]罗丛霞.黑龙江省如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12(2):149-151.

[19]胡荣华,刘光平.江苏农业强省实现途径研究[J].江苏统计,2000(3):18-20.

[20]杨少华,侯方高.山东省跨入农业强省的标准及实现途径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22(3):63-67.

[21]孟枫平.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9(4):44-47.

[22]李晓燕.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

[23]丁俊杰,许永花,谢春芳,等.AHP在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16(2):86-91.

[24]康艺之,万忠,方伟,等.广东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8):305-306.

[25]万忠,林伟君,康艺之,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以广东省为例[J].南方农村,2011(1):4-8.

[26]彭素,胡新艳,罗必良.“农业强省”的综合评价:以广东为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1):59-67.

[27]陈丽.农业现代化几个前提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5):66-67.

[28]许锦英.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EB/OL]. http://www.zgxcfx.com/Article/20878.html.

[29]李丹.以色列农业发展道路及其对陕西农业发展的启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