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县域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研究
- 杨小杰 朱广财 陈昌华主编
- 855字
- 2021-03-12 18:42:12
一、产业扶贫综述
产业扶贫(Industrial Proverty Allevation)是指以地区产业发展为手段,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实现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通常产业扶贫的产业以农业产业为主体,发展模式涉及第二、第三产业。通过市场机制与科技支撑,建立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模式,达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目前,国内学者对扶贫开发做了大量的研究,仅2000—2016年,国内关于产业扶贫的期刊本文就达到2000余篇,在产业扶贫的路径、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方面均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扶贫开发的路径方面,王治国(2004)以湖北竹山县为例,提出实施生态移民克服县域恶劣环境,走可持续的扶贫之路。章康华(2014)认为应慎重选择优势高效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通过组建合作社,建立金融保障机制和帮扶机制,提高扶贫的效益。胡冰(2016)通过对青海省特色产业进行扶贫价值分析,提出产业路径、政府路径、农户路径三方面的举措。黄建军(2017)认为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因人择事,立足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市场乘数作用,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
对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了“扶产销一体化”的靖州农业扶贫模式;沈茂英(2015)以四川藏区为例,分析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多维约束,明确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认为四川藏区精准扶贫要从公共服务、扶贫投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制度三方面着手;自国(2017)认为基于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组织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应整合社会多元力量,强化群众内生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虽然国内目前在产业扶贫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由于中国民族区域、贫困区域分布较为分散,致贫成因复杂,诸多理论的实践效应有待加强,特别是对于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在产业扶贫方面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