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桫椤:最后的树蕨

如果在从前,它们的高大与茂盛遮蔽了大多数陆地,恐龙曾经在树阴下乘凉、嬉戏、咀嚼那些叶子。曾经的辉煌都不见了,难道它们的强壮是一种生存的莽撞?破坏、灭绝,与其向往背道而驰。它们的豪情蒙上了岁月的尘埃,在偏僻的一角低声吟颂那古老的传说。渐行渐远中,谁的眼泪在飞?

“整个化石世界在我的想像中复活,我回溯到《圣经·创世记》中描写的人类诞生之前的时代……地球的全部生命集中在我身上,在这种动物绝迹的世界中,只有我的心脏在跳动。没有四季,没有冷暖,地球自身的热度不断升高,抵消了太阳的热度。植物长得高大得惊人。我像幽灵一样,在状如乔木的蕨类中行走,迈出犹豫的步伐,踩着红色的灰泥岩和五颜六色的砂岩,或倚在巨大的球果植物的树干上,或躺在30多米高的楔叶植物、星木植物和石松的阴影下。”

——儒勒·凡尔纳:《地心游记》

提起蕨类植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多半是一些长着细长羽状叶子的矮小植物,默默地生长在花园、温室的阴湿角落里。很少有人知道能长到七八米高的树蕨,至于了解蕨类植物在遥远过去的辉煌历史的人就更少了。

事实上,这些不起眼的植物的生活在远古的“亲戚”,曾是高达数十米的“绿色巨人”。它们在几亿年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盛极一时,形成过大片壮观的原始森林。如果不是有化石的佐证,人们恐怕很难相信这一点。如今,那些美丽的木本蕨类几乎已经完全灭绝了,只剩下匍匐的弱小后代,令人根本无法想像当年的鼎盛辉煌。在了解了蕨类植物的传奇之后,再次面对这些不起眼的植物时,不知您是否也会同我一样心生感慨?

由于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的帮助,蕨类植物通常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例如这株巢蕨就生活在林中小溪边。今天的蕨类植物大多都长得很矮小,然而在亿万年前,它们也曾拥有过足以俯瞰森林的高度。

早在1864年出版的、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小说《地心游记》中,作者就运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为我们复活了蕨类时代的壮观景象。

在主人公向地心不断靠近的过程中,作者想像了沿着进化的道路回溯的景象,小说中讲述的物种消失顺序,反过来就是当时人们认为这些物种出现的时间顺序。当他们最终到达地心时,看到的是沸腾的岩浆。书中提到的楔叶植物、星木、石松都属于蕨类植物,也就是这一章的主角,尤其书中提到的乔木状的蕨类,曾经在地球历史上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这些古代蕨类植物与我们未曾谋面,但却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煤。大量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被埋在地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绿色逐渐褪去,形成对人类极为宝贵的黑色财富,事实上,蕨类植物是煤最主要的来源。从世界煤矿资源的分布之广、储量之丰,我们可以略微窥见蕨类植物当年的辉煌。而这位昔日的“巨人”为何会逐渐衰落,不但需要我们去研究,相信也会启发我们的思考。

儒勒·凡尔纳(1828~1905)在他的著名小说《地心游记》中,带领读者逆着进化的道路上溯,运用丰富的地质学和生物学知识复原了当时的壮观景象,为我们重绘了远古时代巨大壮观的蕨类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