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
- 于平
- 1614字
- 2020-08-29 16:00:25
第三单元
十五、深入分析民族舞蹈“细致环节”中的“韵律”
为什么李正一在20世纪50年代就能发挥“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创作具有开创性和启迪性的作用”(指《陕北风光》《岩口滴水》等教学组合的编排)?在于她和她的同道们十分明白“必须建立起一套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的、民族的训练体系”,在于他们十分明白“应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学习……不仅认真地学而且目的一定要明确……目的是创造新的舞蹈” 。只是在李正一于1964年发表《从中国古典舞教材中所感到的问题》后,还来不及去逐步地解决“问题”便遭遇了那个众所周知的“史无前例”……待到春回大地、云开天霁,待到“中国古典舞”有待解决的问题能被重新谈论,已是70年代末期了。这时,率先发声的是在50年代中期编创《刘海戏蟾》,并与《盗仙草》《碧莲池畔》一并成为“民族舞剧”编创“头三脚”的王萍。王萍以笔名“王凭”发声,自谦是《身段杂谈》,由《舞蹈》杂志1978年第4期、第5期连续刊登。
第一篇《身段杂谈》的副标题是《从拉山膀谈点身法规律》(载《舞蹈》杂志1978年第4期)。文章开宗明义:“山膀,是舞蹈动作中大家所熟悉的名称,也不难做;但如何用民族的身法规律去要求,却常被人忽视,不引为注意。严格分析其细致环节,尚有许多韵律包含其中,使其造成民族舞蹈身段的浓郁特色和民族风格。如果只是把“拉山膀”理解为简单手臂的收拢和展开,不注意掌握其细节要领,却只能是不求其韵、只求其形了。”当时,中国古典舞尚无“身韵”之说。很显然,王萍谈“身法规律”,指的就是包含在民族舞蹈身段“细致环节”中的“韵律”;而后来的“身韵”,无非就是此间“身段的韵律”的凝练。他认为:“传统戏曲的各种身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它完整的艺术表演程式。因此在身段上也构成了一套舞蹈艺术的特色和韵律……在身法规律中,有动静求圆规律、含腆开合规律、协调对比规律、主动随动规律、拧倾起伏规律、翻转留身规律、合聚用神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又是相互交织而用,千变万化,形成了身段的丰富变化。”
王萍指出:“‘山膀’是过去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武将上场时‘拉架子’ (起霸)的一个动作……过去戏曲演员都经过‘耗山膀’的严格训练,它主要是训练演员的工架、臂的控制能力和手臂稳定耐力……这对今后做各种繁难身段会带来很大益处。” 谈到“拉山膀”, 他说“这属于动势”。可以分四点来谈:“一是动静求圆规律……凡身段都要求圆起、圆行、圆止……身段的‘求圆’总起来讲是:大圆套小圆,线圆落形圆,动静变求圆,势势都要圆。”有鉴于此,“山膀”要求藏肘、扣腕、不露肩。“藏肘,就是肘不要凸出,要使手臂成弧形,这是‘大圆’;扣腕,手掌腆而外撑,腕部成‘小圆’,这就是‘大圆’套‘小圆’。‘拉山膀’时要走弧线是‘线圆’,山膀静止如张弓是‘形圆’……‘切掌’时要以腕领动,使腕撑形成‘小圆’;手掌翻转时要提腕做轴,圆腕活指,以中指尖向内划‘小圆’,形成‘滚掌’……”“二是收展开合规律……开合规律主要在‘合’上……(拉山膀)的‘合’是身与臂相合,……要求做到臂动身随,不是局部的臂收而身不动。至于‘开合’尺度的大小,要按山膀的性质来定:柔韧徐缓的‘推山膀’,‘开合’就要大些;刚脆迅速的‘撑山膀’,‘开合’就要小些。”“三是对比协调规律”,王萍指出有“劲的对比协调”“主衬对比协调”和“顺序的协调”。 他认为:“身段动势有三个过程即‘起、行、止’,都有其不同的‘劲’。拉山膀时,提腕外拉的‘起动’是顿劲,逐渐展开的‘运行’是柔劲,提腕后撑的‘静止’是脆劲……‘拉山膀’属于‘臂三节’活动,顺序要协调……源动是根节的肩,次动是中节的肘,随动是梢节的腕;然后是‘小三节’——腕、掌、指……”“四是用神合聚规律……用神,指的是眼神;‘合聚’是指几种不同的劲凑在一起……以刚脆的‘撑山膀’为例,静止时,手掌的撑劲,腰椎的立劲,臂部的收劲,足的登劲,胸的腆劲,脖子的艮劲,要小劲找大劲,几劲凑一劲。这就是山膀的‘合聚’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