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 李晓愚
- 1396字
- 2021-03-29 03:38:28
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代的文字不仅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还有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人称青铜器为“金”,称精纯美好的青铜为“吉金”。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通称“金文”或“吉金文字”。这些青铜器新时应该是金光闪闪、夺人眼目的。随着时光流逝,它们布满绿锈,变得暗淡素朴。商代的青铜器大多用于丧葬祭祀,上面的铭文有的是所葬所祭先人的称号。
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有一件陪葬的铜钺,它是这位女中豪杰身为军队统帅的象征(图1-5)。铜钺正面上部铸有双虎噬人纹样,中部刻有“妇好”二字铭文(图1-6):右边是一名手持扫帚屈膝于地的女子,即“妇”字();左边是一名怀抱小孩的女子,即“好”字()。这两个字更像装饰性图案。
图1-5 铜钺 通长39.3厘米 刃宽38.5厘米 肩宽29.0厘米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1-6 铜钺上铭文“妇好”
妇好墓中还出土了一尊铜方鼎(图1-7),鼎腹内壁有“司母辛”三字的铭文(图1-8)。“辛”是妇好的谥号,此鼎是武丁之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图1-7 司母辛铜方鼎 通高80.1厘米 口长64.0厘米 宽48.0厘米 足高31.0厘米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1-8 司母辛铜方鼎腹内壁铭文“司母辛”
现代人输出文字的办法很多,可以笔写、打字、在屏幕上手写,甚至可以语音输入。商代人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刻”在甲骨上;一是“铸”在青铜器上。商周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范铸法工艺繁复。先用泥塑出要铸器物的实样,雕塑上纹饰、铭文,阴干后经烧制,称为“模”。然后在上面用泥反复按压,同样经过阴干烧制,制成“外范”。再用泥土制成体积与器物内腔相当的“内范”。套合内外范,将铜水倒入其间,冷却后打碎内外范即可取出青铜器。“模范”一词因此而来,意思是值得取法的榜样。
宰甫卣是一件商代青铜器(图1-9)。卣用作酒器。这件宰甫卣铸得十分精美,盖纽成蘑菇形,提梁两端饰有兽首,器盖、器腹上装饰着饕餮纹、鸟纹。这些纹样是商代青铜器最常见的母题。器盖和器底内壁各有3行共23字的相同铭文。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一般很少,铸有这么多字铭文的器具很罕见。它们讲述了这件酒器的故事。这两段铭文为“王来兽自豆录才〈衤奚〉师王乡酉王光宰甫贝五朋用乍宝{将鼎}”(图1-10)。大意是:商王从豆麓狩猎归来,举行宴会,在宴会上赏赐给了宰甫五串贝。宰甫一定觉得既感恩且自豪,所以铸造了这件青铜器,以纪念此事。这样一来,他的子孙后代都可以分享这份荣耀。
图1-9 饕餮纹青铜宰甫卣 通宽22.3厘米 通高31.5厘米 口边长14.9厘米、宽12.8厘米 足边长14.4厘米、宽12.7厘米 菏泽市博物馆藏
图1-10 饕餮纹青铜宰甫卣盖、底铭文(拓片)
比较一番青铜器上的金文与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你有什么发现?首先,甲骨文的笔画比较细,而金文的笔画大多比较粗。特别是一些笔画少的字,如宰甫卣铭文中的“王”“才”,采用了粗厚的肥笔。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刀刻出,而金文是范铸而成。还有一点,有些字的金文与甲骨文写法并不一样,比如“王”字的甲骨文()与金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多用于丧葬祭祀,要求规范庄重,并且在泥模上雕字可以从容地修饰加工;而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没有留传给子孙后代的需要,为了便于运刀和提高工作效率,会对文字进行简化处理,比如“日”刻成方形()。因此,金文被看作商代文字的“正体”,而甲骨文被看作“俗体”。用途决定风格,同一位书法家在给公共场所题写匾额和给家人留便条时,也会采用不同的字体和风格,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