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的20条经验

(一)选择研究课题的经验

1.选题要有新颖性

选择研究课题非常重要。我认为研究课题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三点:(1)社会需要;(2)个人能力;(3)别人尚未研究。应该从以上三个“集合”的“交集”中选择研究课题。选题要有新颖性、前瞻性、科学性。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水平进行相应的选择。选题要有新颖性是相对的。

2.发现有意义的问题

查阅近期核心期刊中的经典文献、广泛被引用的文献,查阅各国大百科全书的相关条目,聆听专家和官员的重要报告,从中发现社会关注的问题以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上网浏览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中发现有意义的问题。不同学科,有意义的问题差异很大。

3.要敢于批判质疑

深入钻研世界公认的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经典著作”和“传世力作”。从逻辑结构、操作应用、艺术审美、社会传播等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思路,确立新课题。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批判质疑,勇于挑战权威。

4.了解同行的研究动向

关注国家和省市一级正式公布的“课题申请指南”。将抽象的大课题分解为具体的小课题。根据对自己和所在团队的估计,确定研究课题。要了解国际上同行的研究动向,从中发现新课题。独立思考,不要追潮流。

(二)具体“做”研究的经验

1.对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考察

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过程”。需要明确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的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考察。看看前人应用过什么方法、取得了什么成就、尚未解决的是什么。撰写出较详尽的历史发展的“研究综述”。

2.要不断调整,逼近目的

要明确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什么,是建立较普遍的“理论”,还是建构解决问题的某种“模式”,还是发现或发明解决问题的“操作”方式(通常可以成为“专利”)。“做”研究,就是通过各种尝试、反馈、调整,去逼近目的,完成最终成果。

3.必须领悟创新的原理

科学研究,重在有创新,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的创新。科学研究这一“系统”要发展、进化,必要条件是:①系统开放;②内外大涨落;③远离平衡态。这是“做”研究时必须领悟的原理。要写出好诗,功夫在诗外。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同样如此。

4.有新的整体结构才有新的整体功能

对研究的课题要“整体把握”,从而牢牢抓住要攻克的“核心问题”。从“整体结构”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联系”“新思路”“新途径”。创新的策略是:整体→部分→整体。形成了新的“整体结构”,则会生成新的“整体功能”。

(三)选择各种合作的经验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科学研究需要不同类型的“合作”。首先是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合作”:要明确各成员的长处和短处,尽量扬长避短;要明确各成员所处的环境是顺境还是逆境,尽量将逆境转化为顺境。

2.要学会站到“巨人”肩上

与课题相关的各门类的专家,都是科学研究广义的合作者,要虚心向他们请教,从中得到启发。阶段成果要请他们评估,从而确认或更新研究路线,较早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要尊重权威,不要迷信权威。一定要学会站到“巨人”肩上,从而看得更远。

3.要重视广义的合作

课题成果的直接和间接的使用者、评论者,也是科学研究的广义的合作者,要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研究成果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应用的价值),并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4.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意义重大

科学研究的管理人员和媒体,也是科学研究的广义的合作者。管理人员直接为科研人员服务,促进科研课题早出成果。媒体及时、真实、持续地宣传科研成果的意义,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意义重大。

(四)发表科研成果的经验

1.成果的发表时间很重要

科研提出了新的原理,这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原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应当力争在最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例如中国的《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国的Nature、美国的Science。重要成果的发表时间很重要。

2.模式建构要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问题建构新的“模式”,通常表现为“建构性理论”。模式建构处于原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模式建构的特点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科研成果应当力争发表在国家级或省级专业核心刊物上。

3.充分重视知识产权

对于有经济价值的各种发明和发现,应当及时申请专利。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力争早日将专利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取得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4.创新的论文要转化为专著

能够在最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影响的、原创的论文,经过充实、整合,通常可以形成一本学术专著。在国家级或省级核心刊物上就一个方向的课题发表5~10篇较有创新的论文,通常也能形成一本有价值的专著。

(五)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经验

1.科研与教学是密切结合的

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中,科研与教学是密切结合的。科研课题要尽量引导大学生、研究生直接参与。这样,不但能出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人才。探索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是高等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

2.科研成果应当及时转化为课程

由于科研成果是原理性的、建构性的、可操作性的,所以,可以作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通常这种课程并不是相对稳定的系统性课程,而是生动可变的案例性课程。

3.要遵循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原理

形成学术专著的科研成果可能成为高等院校的课程。这里有一个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材的问题。要遵循教学论、课程论的原理来编写适合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使用的教材。

4.促进教学和科研同步俱进

教学中,特别是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中,会引发出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科研问题。实用性专业课的教学中,也会引发出一些可能获得专利的研究问题。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前进。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