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会是谁呢?谁扑腾的欢,谁就是下一个,那自然就轮到齐王司马冏了。

司马伦被诛灭,新的一轮权力分配又开始了。作为打响第一枪的司马冏,所获最为丰厚,他获封大司马,加九锡;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也加九锡。本来原意是让这两位王爷共同留朝辅助,但一下子搞出两个“九锡”,这样的安排显得很“无厘头”,摆明了让两位王爷死掐。

河间王司马颙为太尉,加三锡;长沙王司马乂,封骠骑将军,统领左军。其中成都王和长沙王是司马衷的兄弟,也就是说都是司马炎的儿子,他们当时只有二十多岁。齐王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当时已人到中年。河间王司马颙比他们三个都大一辈,年龄也更大些。

狗咬狗一嘴毛,刚刚分配完权力,有人便分别向两位“九锡”进言,建议搞掉对方,这个权力联盟从开始就显得极不靠谱。所幸司马颖手下有位叫作卢志的谋士,他看得比较清楚,京城是是非之地,不能久待,否则很可能遇到灾祸。所以他建议司马颖以退为进,把朝中大权交给齐王司马冏,回到自己封地,静观事态变化。司马颖虽然很想过把执掌朝政的瘾,但觉得卢志说得有道理,便以母亲有病需要照顾为理由,奏请归藩。

司马冏正犯愁怎么排挤司马颖呢,没想到他主动要求离京,这让他有些喜出望外。大权独揽的司马冏,从此彻底放松下来,他天天沉溺于酒色,懒得打理朝政,因为要扩建王府,一时找不到材料,就把办公用房和老百姓的私房拆掉用来筹集工料,弄得京城百姓怨声载道。

转过年来,宫里传来消息,皇太孙司马尚夭折。自此,司马衷所有儿孙都死光了,这位当了一辈子傀儡的弱智皇帝,命运足够悲催,最后落了个“断子绝孙”的结局。

皇位继承人怎么办?只能从其他皇族里选,呼声最高的是成都王司马颖,他当初听从高参卢志的建议,让权给齐王司马冏,留下了不贪权的好名声。回到藩地之后,又是按照卢志的主意辞去大都督,推掉九锡,上表把所有的功臣都举荐了一番,然后用自己的俸禄打造棺木,装殓祭祀战死的将士,抚恤他们的家属,并开仓赈济饥民。这一系列的举动,俨然是一位明君的样子。所以甄选下一代皇帝候选人,聚光灯便不由得打到他的身上。

司马冏哪肯让司马颖占如此大的便宜,他随手关掉“电源”,让司马颖重新回到了黑暗之中。仗着自己把持朝政的权力,他另立晋武帝之孙、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自封为太子太师。

“老奸巨猾”的河间王司马颙此时看到了机会,用这样四个字形容他,并非因为他年龄最大,而因他是搞阴谋诡计的一把好手。当初司马冏揭竿而起时,司马颙最初是支持司马伦的,他派遣大将张方率关中精兵支援洛阳,但后来听说司马冏兵势强盛,狡猾的司马颙立即转舵,命张方以“义军”的名义前进。司马冏对他这种骑墙派看不上眼,但因忌惮司马颙在关中的兵力,仍给了他侍中、太尉等要职。

司马颙看到当政的司马冏得罪了司马颖,和留在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也有矛盾,同时也感到司马冏的所作所为,让天下人倍感失望,此时只要自己振臂一挥,想必不少人会纷纷响应。他心里盘算,到时司马冏那个“首席执行官”的位置,非自己莫属。

永宁二年,司马颙正式起兵,他派部将李含、张方率兵直逼洛阳,同时派人去邀成都王司马颖起兵。

听闻司马颙发难,齐王司马冏急忙召集手下商量应对之策,尚书令王戎站出来说了这么一番话:“殿下当初带兵起义,确实功劳很大。可是当政以后,没有论功行赏,只是任人唯亲,使得不少人很失望。事到如今,不如主动退位,这样才有可能保全富贵。”

没错,这位王戎便是竹林七贤之一,后来以“吝啬”闻名于世的那位,他不知道哪里来的胆子说出这席话。当即遭到其他一些大臣的痛斥,他们建议应杀掉扰乱军心的王戎,王戎看到司马冏面露凶色,他灵机一动,说自己内急,要上厕所,谁知一去不复返。司马冏等得很不耐烦,就派人前去察看。那人回来报告说不好了,王尚书掉进厕所里了,刚被捞上来,司马冏觉得恶心,便饶了他一命。

以自投粪坑方式自保,王戎实在把“竹林七贤”的脸丢尽了。

司马颙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本来和京城里的司马乂没有联系,但发布的檄文却号召长沙王司马乂讨伐司马冏,公开挑拨司马冏与司马乂的关系,司马颙的如意算盘是,先让洛阳城里这两位王爷斗起来,因司马乂兵少,一定会被司马冏所杀,但司马冏也会有损失,这样自己可以坐收渔利。

司马颙猜到了开始,但没有猜到结局。

司马冏果然经不住挑逗,派人捉拿司马乂,这位长沙王非等闲之辈,史载他身高七尺五寸,异常勇猛。他提前得到消息,不愿坐以待毙,先带着一百多号人直奔皇宫,把晋惠帝司马衷挟持了起来,到处散布“大司马司马冏谋反”,变被动为主动,去攻打司马冏的大司马府。

又是一夜的混战,洛阳城里火光一片,在东门上避难的司马衷,也被吓了一大跳,箭矢如雨,落在他的座位前,一些宫女近侍纷纷倒地。

三天以后,答案揭晓,司马冏成为第四个开挂的王爷。

现在该司马颙傻眼了,本来想趁司马冏杀掉司马乂后,自己率兵杀进洛阳城,没想到司马乂的战斗力如此了得,现在起兵的理由不复存在,只能罢兵返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