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前80回,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回目拟定,有其总体构思,而不仅仅作为该回内容的概括性预叙。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布局。在前5回,还有一个叙述总纲的布局。

第1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除了“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隐喻全书构思的人物标目以外,第一主人公贾宝玉借助“通灵”宝玉标目,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方面通过冷子兴演说介绍故事主要环境贾府,并强化和突出贾宝玉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贾雨村引出林如海一家,以贾夫人去世为林黛玉出场做铺垫。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即以女主人公林黛玉标目,并以黛玉进府为主体故事,同时借助贾雨村展示贵族集团四大家族,以及科举官僚与世袭贵族勾结的封建政治全貌(至第4回)。这样,至第5回宝钗进京,主要人物出场和背景介绍全面完成,“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就起着预示全书主要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的总纲作用了。

如此看来,第3回以“贾雨村”和“林黛玉”作为人物标目,很有必要,比林如海和贾母标目更为合适,更有全局意义。

那么,作者为什么以“抛父进京都”作谓词标目?“别父赴荣府”岂不更为恰切?的确,“抛父”二字,引起很多人质疑。

此问题也许需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词语本义,二是作家修辞用意。

就词语本义言之。按《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抛”字条:“弃也。从手从尤从力。”“弃”有主动丢弃和被动放弃两种,一般字典只强调主动丢弃的一面,忽视由于客观难以抗拒的原因被动舍弃的一面,而后者往往使“抛”的行为带有悲剧色彩。至今还在使用的“抛乡离井”“抛妻别子”“别妇抛雏”等词语中的“抛”就是这种被动意义。

元稹《琵琶歌》:“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这里的“抛”是因为“不作供奉儿”被抛弃的意思。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是想象杨花无奈从树上坠落之可怜状态。

又有“抛闪”“抛舍”“抛沦”等词语,如明徐《杀狗记》:“每日与非亲同欢宴,把骨肉顿成抛闪。”清刘大櫆《罗西园诗序》:“如珠如玉……抛沦粪土而宝光夜发。”参见《汉语大词典》,第395页“手”部“抛”字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其中的“抛”字是被动词义。

曹雪芹也在这个意义上用“抛”字。如第5回的《分骨肉》曲“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就是咏叹探春被迫远嫁的痛苦的。

林黛玉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家的?小说有具体描写: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林黛玉不得已弃父而别,此情此景,用“抛”(舍弃、抛别)的被动语义表达是相符合的。甲戌本侧批云:“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王府本侧批云:“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保(宝)爱黛玉如己。”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第56页。可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