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社会背景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急剧的社会变迁,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如个体的崛起、社会的个体化进程和社会的阶层日益固化,而这些社会性因素则深刻影响着新媒体的扩散、使用方式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由此,在进行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就新媒体技术及其用户所处的社会背景做出简要阐述。

一、个体的崛起及社会的个体化进程

基于贝克的第二现代性(second modernity)和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的理论,以及自己对中国社会变迁的长期研究,阎云翔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个体的崛起和社会的个体化进程进行了深入而有洞见的阐释。阎云翔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改造,虽然个体被嵌入了城市中的单位和农村中的合作社等集体之中,但个体也获得了从传统的家庭束缚中所脱嵌的机会,开始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过程。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社会整体效率的提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松绑”政策,降低个体对原有集体在福利和保障等层面的依赖,使个体逐步从集体中脱嵌出来。脱嵌于集体的个体,需要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生活负责,将自身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经营,以适应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变迁。与此同时,个体也获得了更多的个人自治和自由,开始了其对舒适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在以上自我经营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了个人的崛起以及整个社会的个体化进程的深化。

阎云翔提出的社会个体化理论,为解释我们所处的宏观背景以及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框架。一方面,社会的个体化变迁使得个体逐步脱嵌于家庭和集体,为个人发展、追求个人权利和寻求自我身份认同提供了更多机遇、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另一方面,脱嵌于家庭和集体,虽然可以免受家庭和集体所施加的种种束缚,但自我经营的个体较之集体经济时代的个体,其为自己负责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脱嵌的他们欠缺有效的社交网络渠道去排解这些压力,进而造成了其精神层面的孤独和迷茫,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社会中抑郁症等相关心理疾病患者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二、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面临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局面,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阶层固化对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如,《中国青年研究》曾于2013年6月特别企划了青年阶层固化的专题,研究青年阶层固化问题及其影响。邓志强以代际社会流动机制为切入点,指出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呈现出代际流动的继承化、代内流动的流变性的弱化,由此提出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出现了阶层固化的趋势。

吕效华和吴炜关注阶层固化视角下教育在青年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阶层不平等的现象,及其对出身于低社会阶层的青年的教育抱负和期望的影响。熊志强则致力于探讨当前青年阶层固化现象及其成因,提出当前青年阶层固化的特征,即上层的“世袭化”、中间阶层的“下流化”和下层的“边缘化”,并从先赋性与后致性因素视角指出导致青年阶层固化的主要原因。侯玲以消费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及宏观社会的视角审视新生代农村工,关注其阶层脆弱性及其固化问题。

以上几位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青年群体所面临的阶层固化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阐释,并对其成因和对青年发展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另有学者则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六省市调查数据的分析,对青年人的阶层地位信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面对阶层日益固化的社会环境,青年人的阶层地位信心较强,有超过70%的青年表示有信心进入中层及以上阶层,近40%青年人有向上流动的信心,缺乏信心者即预期向下流动者仅占1%;同时,研究揭示了教育年限、职业地位、个人收入、户口类别、住房情况等因素对青年人阶层地位信心的影响。

更进一步,杨文伟和马宁则超越了青年群体本身,考察了阶层固化现象在政治领域、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对阶层固化的结构特征及内在逻辑进行了解析,重点揭示了其所产生的损害社会公正、迟滞社会流动、诱发社会冲突以及造成“历史周期律”的轮回等社会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