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苟晶事件”结束之后,反倒掀起了更大的舆论。
1997年和1998年是苟晶声称受害的时间,她表示自己连续两次高考都被人冒名顶替,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以公正调查。
而此时是2020年,距离事件发生已有23年之久,为什么此时突然发声?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当年的事情并没有她说的那么可怜,1997年被人冒名,是因为她自己放弃了高考成绩(成绩并不理想),1998年则还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罢了,众所周知,当高考成绩不好,又想上大学,为了保险起见,填报志愿时最好就是选择服从调剂,这中间并没有什么黑幕可言,而是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问题,本人不才,在2009年的高考中,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所以选了服从调剂,结果当然并不是很理想,但我并不怨恨谁,因为是自己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次的事件其实也就是1997年的那一次发生了违规,而那一次其实与苟晶并没有关系了,因为她已经放弃了成绩,而冒名的人是她班主任的女儿,显然班主任是想捡个漏,让自己女儿有学上,即便上不了什么好学校,但他家里经济条件不错,随便上个学校就足够了。
班主任的做法当然是错误的,他是利用自己的人脉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事自然不少见,随便一个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只不过利益相关的人各自心照不宣,利益无关的人则没必要戳穿,就这么隐晦地进行下去,但不代表就是对的,所谓暗箱操作,也就是说这些事见不得光,一旦暴露,没一个是无辜的。
通过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其实苟晶早年间并不知道自己被冒名一事,只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而已,那为什么23年后突然成了挑战潜规则的斗士了?
家庭条不好的人,想要出头是很困难的,苟晶出身不好,可想她毕业之后的工作不会特别顺利,生活应该也算不上多滋润,而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的压力肯定越来越大,但这些都与当年的高考没有必然联系,自己成绩不好,能力不强,当然不是怨天尤人的理由了,她肯定也是知道的。
可是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几年前,她意外得知班主任的女儿用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经过多方了解,这才知道自己当年被冒名的事。
超初她不会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因为当你扔了一个旧的玩具,然后那个玩具被别人捡走了,你会觉得不舒服吗?并不会,反正你也不要了,他爱玩就玩呗。
但是,如果当你得知那个旧玩具其实是限量款的,有保值的功能,而且多年后,那个捡你玩具的人真的借此发了一笔小财,你就肯定会心理不平衡,尤其当你并没有什么钱的时候,你就更气愤了,这时候你开始坚持这样的道理:那是我的玩具啊,就算我扔了,那也是我的,所以赚的钱也是归我所有才对。
班主任本身家庭条件就不错,女儿当然也顺风顺水,生活很幸福了,这其实与冒名并没有必然关联,就算没有冒名上学,但可以想象她的生活也不会太差,大不了当不成老师,但也有其他幸福的路子,只不过碰巧冒了苟晶的名,又碰巧在多年后被苟晶发现了,又碰巧苟晶过得并不幸福。
班主任的错误是肯定的,这里不消细说,众人皆知,那么只谈苟晶。
苟晶并不幸福,如果她足够幸福,也不会23年后又旧事重提,况且当年的事其实与她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但她还是选向教育部门举报,最大的原因当是气不愤,当看到班主任女儿幸福的模样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方寸大乱了。
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她在2016年首次与班主任的女儿接触,距离现在也就是四年时间,这个时间段符合一个人的心理变化。
起初她不会有过多考虑,但人性深处的东西决定了她必然不会轻易放下,双方的对比太过明显,她是绝不可能欣然接受的,越想越不痛快。但在2016年到2020年中间,她并没有真的付诸行动,缺少一个催化剂。
也许这期间就尝试过想弄垮班主任一家,因为过去的事终于不能重来,她是不可能幸福了,但心里的恨无处发泄,那句话是怎么说“得不到就毁掉”,而且时间一长,她会有这样的想法,班主任女儿现在的生活本该是我自己的生活,既然我没有过上,你也别想过。
还是回到玩具的例子上,假设那个玩具并不会保值,但是捡了你玩具的人拿去和他的朋友分享了,瞬间成了朋友中的焦点,你还不知道原来你丢弃的玩具竟有这种本领,当你一旦知道,你就多少会有点不舒服,但正常人并不会采取什么极端行为,可是如果你不幸福呢,你的处境很遭,没有朋友,没人看得起你,那么反观捡你玩具的人,他却那么受朋友欢迎,你心里一定会产生变化。
苟晶变了,在四年中也许多次尝试搞事情,谋求补偿什么的,但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直到2020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她彻底下定决心。
碰巧现在资讯极其发达,不管什么事都能迅速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尤其事情本身还很敏感,尤其她还添油加醋,刻意把事件放大千倍万倍。
这并不意外,她也可能并不是蓄意想做什么,只是人性的黑暗面使然,仇恨气愤会让人的心灵扭曲,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说谎实在只是小事一桩了,她越不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就越仇视班主任,就会把当年的事件描述得越黑暗恶劣,而网民本就对于轻描淡写的事没感情,事件越黑暗恶劣,就越能激起他们心中的兴奋之情和深入了解的冲动,所以在多方风头的加持下,这把火越烧越旺。
好处是当火足够大了,终于引起重视,虽然苟晶这个人受害程度并不深,但因此牵出了许多其他真正的受害者,也算是意外收获。
现在我们假设如果苟晶并没有火,没有人关注,那么事情会得到现在的结果吗?
显然并不能。
由此也引来了这一章的主题,哗众取宠有无必要?
这个成语都知道是贬义,但其实褒贬有时候并不重要。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按闹分配,等很多俗语成语都是类似的意思,大家都很清楚,这是现实,即便可能是贬义,但丝毫不影响大家蜂涌而至地选择以这种方式行事。
看看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也可知一二,老实本分的视频是没人看的,就算你宣扬了正能量了,普及了知识了,但也并没有人看,可能有一小部分真正喜欢的人,但体量很小,微乎其微,想红是不可能的。但反观那些装疯卖傻骚首弄姿的视频,往往就很受关注,粉丝也越越积越多,终于成了红人。
这种现象该如何评价呢,其实挺悲哀,但是没办法,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状态来看,短期内并不会消失,就是说按闹分配还是会继续,你不会闹,不会哭,就不会得到东西,偶尔有一小部分人得到了,那也是运气使然,没有代表性。
放在经济学里来分析,这就是一种营销手段,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不是的,就算酒厂自己不做宣传,但酒鬼们也会神乎其神地传说酒的好处,也就是说,其中也有营销的部分,否则绝不会赚钱的,试想如果买酒的人里面并没有能说会道的,都是老实人,他们可能真的喜欢酒,却并不会往外推荐,并没有其他人知道,深深的巷子仍是阻挡酒厂赚钱的大山。
说回苟晶,她后来直播时受很多人吐槽,因为她声称:“就算我夸大其词了,你们又失去了什么?”而且说这话时的嘴脸并让人很不舒服——当然她本身的面相可能也于她不利。
我们当然不应该对一个人的外表进行胡乱点评,不能以貌取人,但一个人的表情、动作、状态有时真的可以影射其内心,当大家看到她在直播间里的神态,也难怪会有很多骂声了。
这件事的结果,其实她并没有也不会得到什么实际的补偿,就像前面说的,她要的也不是什么补偿,只是报复而已,所以她在直播间的表情很痛快,就是网友所说的“得逞”之后的模样,至于她说大家没损失什么,这就见仁见智了。
无脑的网民一向容易被风吹着走,并不理会哪个方向,所以发生一件事,很容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当事件真相不断展现,往往会出现很多反转,网民们则成了肇事者利用的工具,之所以会在最后真相大白之后,大骂肇事者,也是因为气愤自己成了工具人,当然除此之外能损失什么呢,并没有实际的损失,这句话苟晶没有说错。
有人说损失了对弱者的信任,以后再有弱者发声,大家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地帮他们了,因为并不知道事情的真假。
其实就算没有苟晶这件事,大家也不该在不明真相的时候就随便支持一个人的言论吧,互联网发展了几十年,这点起码的理智都没有的吗,还需要通过苟晶才能学到?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觉得应该感谢苟晶,因为她让网民更加克制,更加理智,摆脱听风就是雨的恶习,那这可真是天大的功德。
再说回哗众取宠,如果想实现某些东西,有时确实需要哗众,只有哗众才能得宠,这是最现实的,但是哗众也要看用什么手段,伤害别人的手段是绝不可以用的,其他无伤大雅的手段可能并不推荐,但用了也妨。
需要强调的是,取宠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后续的输出,这个就很关键了,一旦得宠,你必须有恰当的内容输出,不能再继续以前哗众时的低俗庸俗,不期望你成为教育家,但也不要做乱了一锅汤的老鼠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