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是对企业最好的感恩
- 李春蕾
- 1760字
- 2020-08-03 16:26:30
第二章 感恩是美德,奋斗是信仰
心有一束光,人生处处明
“信念”一词正在被很多人遗忘。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锐意奋进的影子,有的只是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浮躁。卓有成效的工作,靠的不是浮想联翩、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汲取经验,积累资本,推陈出新。能够保证我们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去做事的,恰恰是被很多人抛之脑后的信念。正所谓,心中有信念,身上才会有力量;心中有信念,意志才不会坍塌。人生的创造,往往都跟信念有关。
雷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我们和雷锋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所追求的自然有所区别,可有些道理是相通的。没有信念的人,是不会有作为的;靠信念支撑的行动,才能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当下,不少人都心存这样的想法:“如果多给我一点儿工资,我肯定比现在做得好。”现实告诉我们,持有这样观念的人,很难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原因就是,他觉得一切都在为别人而做,所谓的负责不过是为了增加回报的砝码,不认同忠诚的价值,也不相信兢兢业业工作的意义。说到底,就是内心没有一个坚定的、正确的信念,作为精神和行动的引导。
一位管理学家曾经到松下、索尼等大型电子公司做调查,他询问一线的工作人员:“你的岗位主要负责什么工作?”有人说“上螺丝”,有人说“搞焊接”,还有人说“我在这里干了20年,一直都在拧螺丝”。他们说的都是事实,可惜没有一个答案是管理学家想要的。对他来说,真正渴望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做电子产品”,或是“加速人类与社会的联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个人为了金钱工作,工作只能是单调乏味的;只有为理想、为自己工作,才能找到价值与乐趣。
某公司一位硕士毕业的员工说,他跟一位同学同时进的公司,两个人能力不相上下,当时他的月薪是8000元,对方的薪水却是1万元,这让他心理很不平衡。每次领导交代工作,他都会想起薪水的事,做事漫不经心,拖拖拉拉,还频繁出错,要是不这么干的话,总感觉好像吃了多大的亏。
用敷衍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失去的不仅仅是2000元,还有学习的机会和晋升的空间,留下的却全是粗陋的坏习惯,给自己的成长制造障碍。
2005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马班邮路上的信使王顺友,对于自己的工作,他是这样说的:“1985年,走了一辈子马班路的父亲,把他手里的马缰交给了我。他跟我说:‘父亲老了,走不动了,这个班今后就交给你。’那年我才20岁,我走的路就是父亲走过的路,一走就是20年。
“我走的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多数时候只能露天宿营,在山岩底下、草地上、大树底下搭个简易的帐篷就睡……最苦的是雨季,常常摔得满身是泥,夜里也只能裹一块塑料布睡在泥水里。到了晚上,山里更是静得可怕,我燃起火,也想家中的妻子儿女。其实,这些年我最难受的是觉得对不起我的家人,特别是对不起妻子和父亲。但我不能对不起邮路上的父老乡亲……我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怕别人说我工作没做好,做人不厚道。只要大家说我是个好人,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就满足了。”
王顺友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做了多场报告,场场爆满。与其说是他的事迹感人,倒不如说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与深思。在躁动的时代,王顺友的出现,就如同一壶清澈的水,给人们做了一次精神洗礼。
说实话,多少人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薪资收入都比王顺友要好、要高,却还是觉得工作没意思、没前途,他们缺少的不是物质的激励,而是精神上的信仰。如果我们都能有王顺友对待工作的态度,自然会明白什么是把工作当成事业,体会到秉承信念去做事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我的员工中最可悲也是最可怜的一种人,就是那些只想获得薪水,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那么,在工作这件事情里,除了薪水,我们还应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答案有很多:学习、成长和理想。
同样一件事,对有工作信念的人来说,他会力求完美;对没有信念的人来说,就是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当我们把工作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秉持一份坚定的信念,才能够平和地化解工作中的一切问题,并从中体会到使命感和成就感。在平凡中坚守,是每个人都应当持有的事业观与价值观。
心中有一束光,人生处处明。